商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時間:2022-01-18 09:01:21
導語:商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項目化教學作為一種以工作任務為中心、工作流程為導向的教學模式為培養學生理論知識與實操運用的聯系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解決方案,同時也越來越受到以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的高校的重視。對應用型商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項目化教學改革的探索,為增強課程體驗、提升課程實效提供了有效途徑。
關鍵詞:應用型商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項目化教學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開設與建設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徑和機制,為大學生增強自我心理保健意識和心理危機預防意識,掌握并應用心理健康知識,培養自我認知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自我調節能力,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全面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隨著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教思政廳[2011]5號)等文件的下發及相關課程建設與教學標準的制定,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建設也被提上了新的高度。
一、應用型商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定位
應用型商科院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除了要完成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傳授心理調適技能、促進學生身心理健康發展外,還肩負著培養與打造商科學生理想人格與通用能力,即培養商科學生外向樂群,活潑開朗,好強上進,敢為敢當,善于溝通、樂于協作,富于創新、情緒穩定、心態平和,自律自明、客觀務實、專業能力扎實等系現代商貿、流通、服務行業從業人員的理想人格特征以及團隊合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創新能力、專業能力、抗挫折能力、自我發展等商貿流通領域最看重的通用能力[1],并為后期消費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等課程提供知識基礎的重任。
二、應用型商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項目化教學的涵義
項目化教學是基于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和萊夫的情境學習理論,源于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新型教學法,是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某些特定的生產項目作為學習任務載體,讓學生實際參與生產項目的分析、開發、實施及管理,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和創造能力的一種行動導向的教學組織形式[2]。自1990至1999年期間,項目學習的概念被傳入我國,這段時間,“項目化教學”在出國留學計劃的理論基礎研究背景下,經過了一個“平臺式”的課程模式,并根據具有中國特色的工作過程作為導向,開發課程的教育模式[3]。當前,項目化教學在高職教育層次得了充分的推廣,其基于內容、活動、情境和結果四大構成要素的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表現出了以教學內容工作任務為依托,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學習成果多樣化等顯著特征,這一系列特征與應用型商科院校心理健康課程注重學生的體驗與參與、強調過程與結果的特點不謀而合。
三、商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項目化改革探索
(一)課程設計的理念與思路
為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培養應用性人才,以符合培養商科類學生核心、共性職業心理素養的要求,商科院校心理健康課程的項目化設計應遵循學生主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探索學習的項目,將知識點融入到項目中,突出學生的感受、體驗,訓練學生處理心理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原則。在課程設計的思路上,以學生團隊的組建與形成促進學生的發現學習,以典型工作任務與自我探索任務來引導教學,按照“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建設要求,采用“展示—參與—辨析—講評”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以情境化教學、體驗教學為手段,以學生演練為主教師講授與演示為輔設計課程和實施教學。
(二)模塊設置及項目任務
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教思政廳[2011]5號)文件要求,將課程設計內容分為基礎知識、了解自我,發展自我、管理自我,適應社會三大模塊共11個專題,同時輔以相應的網絡教學資源來組織教學,在理論的學習,注重學生的體驗與參與,突出實踐能力的訓練。項目模塊與專題設置見表1。
(三)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采用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更應該注重學生在參與、體驗的過程中,掌握最為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識的同時,通過自我反思、自我辯論、角色扮演、參與情景再現、榜樣作用、行為訓練、小組討論與分享等方式糾正自身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學習情緒管理與調節的具體方法,養成新的更為合理的思維和行為習慣,以達到自我整合,增進健全人格養成的目的[4]。結合商科人才的培養方向及職業素養特點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定位,在此門課程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上宜采用課堂講授、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心理測試、團體訓練、情境表演、角色扮演、體驗活動等教學教法,充分利用運用各種資源,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相關圖書、影視資料、心理測評工具等豐富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同時,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在參與、體驗中學習知識、訓練行為、塑造性格。
(四)課程考核
為塑造商科學生外向樂群、活潑開朗、敢于溝通、敢于表現的性格特點,在課堂教學環節中加入“會”環節,即學生在講臺上面對同班同學進行3分鐘的自我介紹或觀點闡述,隨后回答同班同學3個提問,對上臺展示及提問學生包括課堂參與均進行平時成績累積,占總評成績的10%;學生在氣質類型測量、職業性格測試中等測試所完成的自我成長與分析報告中形成的文字材料可作為學生期中綜合考評依據,考察的是學生學習運用心理學知識進行自我探索、自我分析、自我規劃發展的能力,可在課程總評成績中占30%左右;學生在平時以團隊進行的拓展訓練中的表現及課程結束后的團隊總結展示情況可在課程總評成績中占60%左右。
四、結束語
商科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純理論的傳授,更應注重課程的體驗、參與及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學生要知道是什么、為什么的同時,更要學會怎么做,所以在課程考核的過程中應過程與效果并重,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轉變、情緒感受、行為塑造等方面的變化與發展。項目化教學改革為增強課程體驗、提升課程實效提供了有效途徑和借鑒參考。
參考文獻
[1]楊通宇.商科學生職業人格因素構成初探[J].高教學刊,2015(12):11-14.
[2]修菊華,肖立強.應用型本科院校《市場營銷》課程項目化教學的實踐探索[J].文史博覽(理論),2014(4):82.
[3]丁麗麗,汪順波,洪朋輝.高職教學改革實踐中“項目化教學”的應用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5.
[4]楊通宇.論體驗式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導刊,2013(10):216.
作者:楊通宇 單位:貴州商學院
- 上一篇:節約型校園的創建及高校后勤管理
- 下一篇:礦山機電設備管理的問題及改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