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時間:2022-02-17 08:46:59

導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摘要:文章分析了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探索輔導員針對這些原因可采取的措施及改進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幫助大學生積極樂觀地面對人生。

關鍵詞:心理問題;成因;措施;積極教育部于

2001年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講授心理健康知識,開展輔導或咨詢活動,幫助大學生樹立身心健康意識,優化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試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也于2004年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就明確指出“要開展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1]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實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已成為人們的共識。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水平的提升,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輔導員既是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同時也是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輔導員肩負著為黨和國家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全面素質的人才,是一項跨世紀的工程,是關系到民族未來、祖國興衰的一項艱巨而迫切的任務。因此,高校輔導員如何在大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2]

一、造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

是長期而復雜的,心理問題的普遍化與嚴重化成為大學教育不可回避的首要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其形成原因。

(一)心理的因素

在高考的指揮棒下,長期以來,學校和家長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往往只重視智力教育,采用應試教育的方法,只看成績,而不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忽略了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甚至部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失衡,要求學生一心只管學習,除學習外的一切生活上的事情全部由家長代勞,這樣很容易使子女形成不健康的性格品質,喪失獨立自主能力。大學生涯是大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過渡時期,因此大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除了在校園內搞好學習,參加各種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之外,還應該走出校園,逐步走向社會,了解當今社會發展的趨勢,逐步學會在社會中生存。大學這個新環境,讓他們逐步脫離父母的呵護,學會獨立的應對各種復雜多變的情況。這是一個痛苦的心理斷奶期,因此在此階段他們特別需要他人的理解與幫助。作為輔導員,應該協助他們消除心理上的畏懼感,幫助他們由未成年的心理依賴狀態漸漸過渡到成年人的獨立自主狀態,讓他們平穩順利的渡過此階段。

(二)目標的定位

剛剛離開家鄉,離開父母,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的大一新生。由于在高中生活中基本上都是由父母包辦一切,他們只需要好好學習,因此社會生活經驗幾乎為零。他們對未來生活充滿著幻想和理想,但是又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不知道自己適合什么樣的專業,適合什么樣的工作,更不知道自己該從哪個方面為之而努力。因此,進入大學后,這類學生沒有一個明確的人生目標為之而奮斗,所以在學業上常常感到非常迷茫,不知所措。因此作為輔導員,應該多和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特長和興趣,幫助和指引學生找到適合自己性格發展的人生目標,制定比較切合實際的職業規劃。

(三)學習的需要

大學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主的學習,老師在一節課上講解的內容往往需要大學生在課外花費數倍的時間去消化吸收。剛剛踏入大學的大一新生,由于在中小學階段養成的在老師和家長督導下被動的學習習慣,使他們一時間之間難以適應大學的自主學習方式,從而導致在學習上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如很多同學對自主學習感到無從下手,不知道怎么樣合理的安排時間,利用時間。每天把自主支配的時間浪費在睡懶覺,打游戲上面。因為沒有充分的預習功課,導致他們在課堂上根本聽不懂老師所講的內容,課后又沒有及時的復習,把課堂上所沒有聽懂的知識點搞懂。長此以往,導致惡性循環,從而對學習產生厭倦感;大學課程的深度和知識面的廣度,常常是中學所無法比擬的,需要學生有寬廣的閱讀量和靈活多變的學習方法,對學生的要求比較高,學習壓力也較大。因此,輔導員要根據大學生的特點,同他們一起尋找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引導他們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從而使學生能夠快速的適應大學學習生活。

(四)人際關系的處理

人類是群居動物,人們都需要有自己的朋友,伙伴。離開家鄉,離開熟悉的親朋好友,獨自面臨一個陌生環境中的大學生更迫切的希望結交到真心的朋友。但是寢室人際關系,戀愛關系,常常是令他們困惑痛苦不堪。很多大學生是首次離開父母,與同齡人一起生活。彼此個性的不同,生活習慣的差異,對他人的包容度欠缺是寢室產生矛盾的根源。寢室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一個重要場所,寢室成員之間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一旦發現某個寢室成員之間產生較大矛盾,輔導員應當及時幫助他們,調解矛盾,緩解糾紛。如果確實因為生活習慣,個人性格等原因無法繼續相處在同一個屋檐下,輔導員可以把他們調開,避免矛盾的激化。

二、輔導員心理健康工作重點關注對象

輔導員還需要對貧困學生,內向學生和網絡成癮學生進行重點的關注,做好這三類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貧困學生往往來自于貧窮落后的偏遠地區,他們的成長環境導致生活習慣與價值觀念和成長于城市中的學生存在很大的沖突。有個別同學因為生活習慣不太愛洗澡,在整個冬季可以幾個月不洗澡或一個月洗一次澡,導致同寢室同學和班級里的同學對他意見較大而產生矛盾。有些貧困學生虛榮心強,不敢坦然面對貧困,在與同學相處當中敏感而自卑,常常以為同學們因貧困而針對他,嘲笑他,從而產生心理問題。這一類學生更需要輔導員在物質上提供幫助的同時,更多的給予精神上的幫助與關心,引導他們正確的面對貧困,鼓勵他們自強自立,積極樂觀的面對未來。性格內向的學生朋友較少,他們不善于表達,也不善于人際交往。但是這類學生內心同樣也是十分渴望友誼的,如果有人能及時疏導他們內心的苦悶,讓他們情緒得到恰當的發泄與釋放,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融入集體,引導他們掌握正確的人際交往技巧。那么他們的周圍就會有朋友,就會有支持,就能有效的避免心理問題的產生,也能避免情緒壓抑到極點而作出的一些偏激行為。迷戀游戲,網絡成癮在男性大學生中所占比例較大,他們一般都是在學習上有困難,難以在現實世界中找到自信的人。于是他們每天花大量時間泡在網上,沉湎于游戲之中,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尋找心理滿足,靠游戲中的獲勝來取得自我價值的實現。有的同學甚至發展成長期生活在網吧之中,導致在期末考試中大部分科目都掛科而不得不退學。面對這一類學生,輔導員應該首先幫助他們戒掉網絡依賴性,鼓勵他們離開電腦,走向課堂和校園,支持他們不斷參加各種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促使他們找到自信,慢慢重新融入現實社會。

三、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方式

(一)通過各種靈活多變的形式,大力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已經引起國家和學校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高校輔導員可以通過主題班會、講座、心理健康知識競賽、網站,qq,微信等多種渠道和方式來宣傳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大學生們能正確的認識和看待心理健康問題,在大學生活中出現問題時,積極主動的與輔導員溝通,尋求幫助,預防并消除因長期情緒壓抑可能出現的各種心理異常,防患于未然。

(二)為需要心理疏導和幫助的學生提供專業的指導和幫助

現在各個高校都已經配備由心理專業的教師負責的心理健康工作室,在大一新生進校以后開始心理問卷調查,對學生的心理進行普查。摸底排查后,建立心理預警機制,針對各種有心理困擾的學生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和支持,從專業的角度,采取單獨輔導的方式,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擺脫心理困擾,對心理有問題的學生提供及時的幫助,避免惡性事件的發生。總之,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成才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它不僅關系到大學生的學習、工作、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而且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振新和民族的昌盛。[3]因此,應充分發揮教育的力量,加強心理受挫能力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品質,使其能夠以正確的態度面對人生起伏。[4]

作者:朱鷗 單位:四川郵電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陳曉霞,王月琳,周若愚.淺議高校輔導員如何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華章,2012(14).

[2]楊曉燕.淺議高校輔導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J].卷宗,2012(3).

[3]陳海波,韓天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實施途徑[J].職業時空,2007(14).

[4]張家甄,張敏強,何凱,等.大學生挫折心理抵抗能力與自殺意念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