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研究
時間:2022-12-01 10:07:58
導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構建“面向全體”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
心理健康教育近三十年發展以來,教育部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從總體規劃要有具體細致化要求,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具體全面指導,在教育部頒發的《關于加強普通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等系列重要文件中作出了明確強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重在建設,要以課堂教學、課外教育指導為主要渠道與基本環節,形成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緊密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庇纱丝梢姡呗毿睦斫】到逃钪匾耐緩脚c形式就是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課程教育,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從課程觀來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包含顯性課程(必修課與選修課),也包含隱性課程(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一)顯性課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要作用。顯性課程就是學校在教育中有計劃有組織的進入到課表中的課程,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的教育,包含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目前,大多數高職都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課,少數高職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選修課。高職院校應將面向全體學生的預防性課程與發展性課程納入必修課程,而選修課程也不可忽視,應將面對特殊群體的矯正性課程與延伸性課程納入選修課中。在顯性課程進度安排時也應根據不同年級來進行開設,例如大一新生普遍面臨的人際關系問題,大二學生普遍面臨的學習心理問題,大三學生普遍面臨的擇業心理問題。同時,針對特殊群體的選修課可針對不同專業、不同角色的學生進行開設,針對學生干部心理素質、貧困生自信心、情緒壓力調節等方面的內容進行開設,主要的開設目的是學生迫切需要的心理選修課程。(二)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相對應的是隱性課程,狹義的隱性課程指的是學生在學校的環境下取得的全部經驗,主要通過學校有組織有計劃的進行校園生活、校園文化建設來讓學生間接的內隱的方式獲得良好的心理體驗,潛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心理能力與品質。在高職院校中,隱性課程顯得尤為重要。廣義的隱性課程不僅包含學校情境下的經驗知識的獲得,還應包含家庭教育與社會大環境中社會事件的影響。隱性課程中的社會環境中正面的或者負面的信息都會給大學生帶來強烈的心理沖擊,而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更是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因此,在隱性課程這方面學校、社會與家庭要三位一體來進行建構和努力,學校要注重校園環境、管理制度建設、校園精神文化引領建設;政府與社區社會團體要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懲惡揚善的社會風氣;家庭中要構建充滿關愛、和諧健康的家庭氛圍[1]。
二、納入“積極實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
(一)積極的預防思想。一些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內容安排方面,通常是把心理問題、因果分析、調適措施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內容,以案例導入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成因及探討解決方式,采取的是“關注問題”式的教育方式,這種課程內容安排從某種角度上往往將學生看成是被動的、消極的受教育對象,讓學生過多的反思關注甚至懷疑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題,這樣往往取得的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還容易讓學生通過課程內容的學習進行對號入座,反而產生了一定的心理壓力[2]。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將積極心理學納入課程內容中。積極心理學主要倡導以主觀幸福感為核心的積極情緒體驗,認為應更注重人性的優點,而不是弱點,認為個體自身具有積極的抵御精神疾病的能力,更注重探究如何幫助個體培養激發自身的這些優秀品質,以此便能積極的起到有效預防,如果僅僅關注個體自身的弱點與缺點,其實并不能取得有效的預防效果。因此,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中納入“積極心理學”的預防思想,則可以更好的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積極的心理潛能,從而提高學生的樂觀、自信、幸福感等方面的情緒體驗,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成長[3]。(二)兼顧社會層面在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內容方面應避免過分偏重個體層面的缺陷與弱點,更多的幫助學生關注群體與社會心理的探討,因為人的內在積極力量的激發與群體、社會文化等外部環境的影響密切相關。因此在課堂之外的隱性課程中,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如利用大學生心理社團,在多數高職院校中,都有各種形態各異的心理社團,如“心理健康協會”“心理小組”“心理服務社”等,這樣的社團群體能夠很好的利用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作為隱性課程的形式來彌補顯性課程的內容。除了社團群體的影響之外,學校應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活動,通過如心理健康報紙,櫥窗、宣傳冊、心理圖片展覽、心理電影賞析等傳統媒體方式來進行,還應利用新媒體如微信公眾號、網上論壇,網絡直播等形式來進行教育。
三、“以發展為核心”優化課程結構和教學方法
(一)構建三大模塊的課程群體系。在課程體系方面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主干課程模塊,以積極心理學、應用心理學等延伸課程、熱點課程作為支撐課程模塊,以專題講座及專題活動等課程作為補充課程模塊,形成科學全面的課程群體系。三大課程模塊體系相輔相成,各具特色。主干課程模塊應結合高職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特點來進行課程設計,充分考慮必選課程的實用性;同時,圍繞積極心理學、應用心理學等方面開展延伸課程與熱點課程作為選修課程進行課程體系的支撐;開展多種學生有興趣的專題講座與專題活動,如心理情景劇表演、心理健康知識競賽等活動作為補充課程模塊,全方位、多角度的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培養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二)建立多元化的教學體系。在課程的實施中,注重理論到實踐的延伸,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課堂講授為主,結合案例教學、任務驅動,還可以進行團體心理輔導、心理測試、心理角色扮演、心理視頻等多元化的輔助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理解心理學理論與生活實踐中的相關性,提升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興趣。師生在教學環節中應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相互尊重,彼此信任,老師能夠去引導學生覺察、感受、發現自我,在討論、爭辯中提高對心理健康調適的能力,調動學生改善自我的動機與強烈的愿望,從而優化自身的行為習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本就是以促進學生心理成長為目的,如何幫助學生發展成為更好的人,需要從外在的教育轉化程學生個體自覺、自省的動力,因此在教學過程的組織上,應從教導式教學轉變成自主式、探索式、對話式的過程,課堂教學過程也應看成是師生共享智慧、經驗、知識的過程,讓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氛圍與組織過程中實現潛移默化的心理成長與升華。
作者:趙思思 單位:武昌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樊富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89.
[2]張怡斌.基于通識教育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探索[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s2):33-35.
[3]潘柳燕,劉惠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式初探[J].高教論壇,2007,(5):54-56.
- 上一篇:高職學生黨員教育管理論文
- 下一篇:家庭教育文品家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