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時間:2022-12-05 10:17:25

導語: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摘要]《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中明確規定輔導員要有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的職業能力。通過對高校輔導員目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的重要性與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再結合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對輔導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以期更好提升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的職業能力,增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階段是青年學子增長才華,提升技能,確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黃金時期,在此階段,對他們進行正面引導,讓他們明是非、懂黑白、有正義,錘煉良好的心理素質,對他們未來走向社會和工作崗位非常必要。而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在校期間接觸最多的老師,努力提升輔導員的專業化和職業化能力,才能在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更好地引導和幫助大學生。伴隨著積極心理學在我國尤其是高等院校的迅速發展,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運用到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已成為一種新的視角。本文探討了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如何提升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能力,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為他們日后步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質基礎。

一、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2014年,教育部出臺《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教思政[2014]2號)。文件規定輔導員的職業能力標準有九大職業功能分初中高三個等級,其中一項職業功能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初級工作內容為:協助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開展心理篩查,對學生進行初步心理問題排查和疏導等。中級工作內容為:在初級的基礎上,增加了心理問題嚴重程度的識別與嚴重個案的轉介;相對系統地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高級工作內容為:在初級和中級的基礎上,要求輔導員總結工作經驗,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成為心理健康教育專家。2017年修訂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教育部令第43號),對輔導員的主要工作職責做了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其中“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主要為:協助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心理問題進行初步排查和疏導,組織開展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宣傳活動,培育學生理性平和、樂觀向上的健康心態。[1]以上兩份文件可以視為輔導員提升職業能力的綱領性文件,不僅說明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是專職輔導員的重要工作內容,還對具體的工作任務和能力要求都作出了相應的表述。由此表明提升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的工作能力十分重要。另外,43號令還指出輔導員應當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人生導師與知心朋友是何等重要的評價,輔導員要得到學生如此高的評價就必須在學習上能夠指導他們,在工作上能夠幫助他們,在生活中能夠關心他們,與他們坦誠交流,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沁潤他們的心田,讓他們在大學生活中汲取的營養可以為他們未來的人生不斷加油助力。而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正是通過輔導員與學生一次又一次的談心交流達到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導人生方向,圓人生理想。因此,大力提升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能力是輔導員職業角色定位的必然要求。

二、積極心理學理論對高校輔導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20世紀90年代末以塞里格曼為首的美國心理學家倡97導的積極心理學逐漸進入心理學研究的視野,積極心理學提倡心理學除了要關注疾病,更要關注人類本身的力量;要修復損壞的地方,更要構筑生命中美好的東西;要致力于幫助病人治療抑郁創傷,更要致力于幫助健康的人實現人生價值。[2][3]經過20年的發展,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廣泛應用在各個領域,并且應用成效顯著,尤其是在應用心理學方面,如積極情緒的拓展-建構理論,[4]提升學習動機,增加主觀幸福感和塑造積極的人格特質等。[5]但如何將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念運用到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中則成為擺在高校輔導員面前的突出問題。根據前人的研究和筆者的工作經驗分析,在目前高校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如下幾個問題:(1)從歷史層面分析,受長期以來重視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傾向,重問題學生的排查和危機學生的干預教育,輕普通學生良好人格特質的養成教育;[6](2)從現實層面分析,由于輔導員日常事務性工作繁多以及模塊工作分工安排,根本無暇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都是在面臨問題和緊急情況時被動應對工作;(3)從輔導員個人素質層面分析,輔導員們基本上專業不限,受制于自身學識的局限性,即使有心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也由于缺乏相應的心理學知識﹑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也不明顯;(4)從學生層面分析,由于在國內心理健康教育普及較晚和受消極心理學的影響,許多大學生對心理咨詢仍然存有懷疑的態度,當他們遇到心理困惑或出現心理障礙時,都不愿尋求老師的幫助。鑒于以上問題,為改變這些不良現象勢必要尋求一條新的出路來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在目前的高校中,本碩博群體均以“90后”為主體,僅有少部分80末期和“00后”,“90后”生活的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物質條件和家庭環境都較“80后”更加優越和多元化,他們也更易接受各種社會思潮的沖擊。根據前人的研究,對他們特點總結如下[7]:在個性方面,他們充滿自信但過于自我,能包容但抗挫折能力弱;在思想方面,他們有政治熱情,渴求公平正義但政治信仰較弱;在行為方面,學習積極性高但功利化傾向明顯,消費行為缺乏計劃性,具有拜金主義傾向。因此,高校輔導員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既要看清楚他們身上存在的個性優勢,也要注意他們身上存在的不良傾向,進行合理有度有序的引導,方可贏得他們的尊敬與信任。綜合上述分析,積極心理學提倡的理念符合高校輔導員開展以引導“90后”大學生塑造良好的人格特質為目標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結合“90后”的思想個性特征以及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遇到的問題,輔導員更應該厚積薄發認真鉆研,思索如何在新形勢下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能力,更好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積極心理學視野下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路徑

積極心理學及其實踐致力于識別和理解人類的優勢和美德,并利用那些優勢去抵御人們可能產生的心理疾病。在高校求學的青年學子可能因為遺傳因素、容易引發問題的外部環境、創傷性事件等原因造成抑郁、焦慮、失眠、精神分裂、有自殺傾向等心理問題,高校輔導員不僅要能夠識別和應對這些心理問題,更要通過學習和掌握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去識別學生身上的優勢和美德,并利用這些優勢預防或者抵御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一)樹立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我國心理學家孟萬金教授(2016)曾提出: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要引領心理健康教育從消極、被動、補救的模式向積極、主動、預防和發展的模式轉型升級;從面向問題學生和學生的問題,向面向全體學生和全面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提高綜合心理素質方向轉型升級。[8]這也是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理念,即我們要相信每個人身上都蘊含的積極的心理能量,當個體遇到心理問題或者心理沖突時,我們要幫助個體挖掘他們身上所具有的優勢個性力量幫助他們進行自我修復和更好的發展。故高校輔導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要拋棄以往只注重問題解決而輕視挖掘學生的優勢特征的觀念,應時刻秉承著以積極的、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發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予以鼓勵和肯定。在“90后”“95后”的大學生群體中,每個人都有他們自己的獨特優勢,關鍵在于我們要細心地去觀察,特別是在對待有心理問題或疑似心理問題的學生時,更要用心去尋找他們的優點,并引導他們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優勢特征上面,讓他們相信可以以自己身上的優勢特征去抵御不良的心理問題,從而發展出一種可以通過自我建設、自我發現來促使自我修復、自我提升的能力。(二)重點做好積極預防和積極成長工作。積極心理學提倡推進積極預防和積極成長工作,讓問題止步于萌芽狀態,并促使個體運用自己的優勢去推動自我的成長。輔導員在面對紛繁復雜的學生工作和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時,應做到防患于未然,預防為主,這樣在遇到問題時便可游刃有余,迎刃而解。基于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輔導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首先,構建輔導員—班長—心理委員—宿舍心理信息員的三級心理健康防護體系,可以及時快速地掌握班級學生的輿情動態。其次,開展針對全體學生的積極心理測量和傳統的病理性測量,在掌握學生個性優勢的基礎上建立學生的心理檔案,對篩查出來的有問題的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干預,如開展一對一的積極心理治療,一對多的團體心理治療等。而對其他學生則可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心理活動沙龍、團體拓展、心理知識競賽、積極心理學講座等,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挖掘學生的優勢特征,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幫助學生識別并表達積極情緒,增加他們的積極情緒體驗,從而塑造積極的人格特質,以此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預防和促進學生的積極成長。(三)促進學生親社會行為,構建積極的社會支持系統。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同理心、利他行為、分享、感恩、寬恕等親社會行為可以有效增加個體的積極情緒體驗和主觀幸福感。因此,輔導員開展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時,可以有意識地開發或鼓勵學生的親社會行為,幫助他們構建積極的社會支持系統,在他們遇到困難或問題時,可以及時利用各種資源尋求幫助,對他們未來走向社會也十分有利。如針對感恩的積極心理教育,輔導員可以在每個學期末安排學生寫一封感謝信,寄給他本學期最想感謝的人,并在開學后邀請他們分享寫感謝信的感受,從而培養學生學會感恩的親社會行為。如針對利他行為,可以通過號召或帶領學生參加愛心志愿者活動,獻血活動,為有需要幫助的同學捐款;成立班級學困生幫扶小組,安排優秀生幫助學困生等。如針對分享的親社會行為,可以樹立優秀生榜樣、說說我的有趣經歷等活動,讓他們分享自己的學習方法、筆記以幫助更多的同學,分享有趣經歷則是鼓勵大家更多地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增長見識等。(四)引領積極心態,傳播正能量。隨著微信、微博、微教育、微信公眾號等各種“互聯網+”、人工智能的發展,輔導員的工作陣地不再只是傳統的QQ群、開班會等單一方式,而是逐漸走上網絡平臺,開拓新媒體教育陣地。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強調觀察學習和榜樣示范對激發個體的學習動機和情感、培養積極的自我意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輔導員除了在線下開展心理健康與咨詢工作,也可以結合“90后”“95后”熱衷并習慣于運用網絡獲取各種資訊的特點,重點利用網絡平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積極傳播網絡正能量。也可以通過個人身體力行的比較有意義有價值的活動,傳遞給學生一種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以自身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去感染學生。此外,與學生談心談話是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容易產生直接效果的工作方式,在與學生談心談話的過程中,也要始終堅持以積極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學生。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問題要采取不同的談話策略,寬嚴有度,有的放矢,但不變的一點就是學會從積極的角度去尋找學生身上的優勢和閃光點。[9]如針對掛科一大片卻對炒股深有研究并能賺得自己的學費和生活費的學生,就不能僅僅責怪他學習如何不好,而是要先指出他的優點,頭腦聰明,分析能力強,再幫他分析炒股賺錢的眼前利益和讀書領取畢業證對一生發展的重要性的長遠利益,誠懇地告訴他以后還有許多時間可以去掙錢,然而讀書獲得大學畢業證書卻僅有大學幾年,一旦失去將不會重來,再幫他合理安排炒股與學習時間并讓他及時匯報等,最終引導其充分發揮自己頭腦聰明愛鉆研的長處從而更好地獲得自我提升。

總之,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能力的提升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指導下,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聚焦于關注學生的個性優勢特征,增進學生的積極情緒,培養學生的積極人格特質,[10]通過樹立積極的教育理念、做好積極預防和積極成長、幫助學生構建積極的社會支持系統、引領積極心態、弘揚正能量等具體舉措,幫助學生獲得終身自我調節和自我成長的能力,最終提升學生的幸福感。

參考文獻:

[1]潘柳燕.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的角色調適[J].高校輔導員,2017(6):39-44.

[2]曹新美,劉翔平.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與積極心理學取向[J].教師教育研究,2006(03):65-69.

[3]劉翔平,曹新美.給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積極心理學因素[J].教育研究,2008(02):90-94.

[4]FredrickBL.TheRoleofPositiveEmotionsinPositivePsy-chology:Thebroaden-and-buildtheoryofPositiveEmotions.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

[5]任俊.積極心理學思想的理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

[6]蔣宗文,郭世魁.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50-53.

[7]何嘉玲.95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研究[D].成都:西華大學,2016.

[8]孟萬金.積極心理學導論[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6(10):34-36.

[9]閻婧祎,等.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J].航海教育研究,2013(2):95-98.

[10][美]C.R.斯奈德,沙恩•洛佩斯,王彥,席居哲,等.積極心理學[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

作者:劉甜玲 單位:廣東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