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時間:2022-12-05 10:14:05
導語:留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國教育中的一項常規課程,各高校都開設了理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此對大一新生做相應的心理健康疏導。現階段,我國每年有許多大一新生是村級的留守兒童,被稱為“曾留守大學生”,對于這些特殊的學生,要注意進行適當的心理健康咨詢和疏導。對此,高校需要對曾留守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傷害其自尊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關鍵詞:留守;大學生;心理健康
在我國農村存在許多父母雙方外出務工,子女留給爺爺奶奶照顧的現象,這類孩子被稱作“留守兒童”。由于許多外出務工的父母對子女心理上的疏忽和學校教師對這類孩子心理溝通的缺失,許多曾留守大學生從小養成了自卑內向的性格,看起來與外面的世界格格不入,也拒絕與同齡人交流,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這部分學生心理存在問題。對于從小在孤獨環境下長大的這部分學生來說,上了大學一般很難改正性格上的缺陷和弱點,高校教師一定要注意對這類大學生進行科學的心理引導,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格和健康的性格。對此,高校有責任和義務建立相關的咨詢處和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引導曾留守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一、我國留守兒童概況
隨著時展,我國農村出現大規模外出務工的現象,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向發達地區涌入,導致發達地區出現許多資源和交通方面的問題,同時也給農村地區造成嚴重勞動力不足和留守兒童增多的現象頻發。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這些孩子通常缺乏同齡人應有的朝氣和活力,心理比較悲觀,遇事缺乏面對問題的勇氣。目前,我國留守兒童群體的數量還處在上升階段,而且這種趨勢還有加快的勢頭。根據相關報道分析,我國于2016年7月23日對現存的留守兒童數量進行統計,通過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已經高達7,645.85萬人,其中城市留守兒童只占留守兒童總量的13.2%,因此,全國留守兒童主要是農村兒童。相關調查小組對桐城市的留守兒童進行了隨機調查,其中213名大學生中有45名是曾留守兒童,對這45位曾留守兒童的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其中個別學生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差,甚至出現不配合問卷調查的現象。究其原因,是因為長期處于留守狀態,缺乏親情的溫暖和關懷,所以出現叛逆的情緒。對于這類曾留守大學生,經過案例分析,發現他們容易出現抑郁現象,許多曾留守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甚至出現社交焦慮和恐懼癥。這對于學生的發展是非常有害的。據相關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曾留守大學生心理適應能力一般比較低,甚至有部分學生因為受不了新環境的改變而出現極端行為。在許多曾留守大學生的問卷中調查中,經常出現的問題是這部分大學生對周圍同學的態度冷漠,對此,許多學生家長表示曾留守大學生本身缺乏交友意識,遇到事情不愿與人分擔,選擇獨自承受,這類現狀的存在直接影響曾留守大學生的心理身體健康,也是許多意外事故的發生根源,由于沒有處理好這部分大學生的心態,最終導致悲劇的發生。
二、加強曾留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幫助曾留守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留守大學生心理敏感脆弱,需要進行心理輔導,高校加強這部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對曾留守學生的心理活動的調節,引導學生看到生活中陽光積極的一面,幫助他們進一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1]。在今天的大學生中,曾留守大學生的心理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缺乏正確的人格建設,另一個方面是心理活動研究得不徹底,期間經常存在這部分大學生不接受問卷調查或者逃避心理問題的情況。對于這類學生,通常對自己缺乏肯定,主要表現為對自我評價較低,心理健康狀況較差,因此,要加強曾留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格特征,促進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正確的形成。對于經歷過留守的大學生,更需要在學生中形成積極的正能量,讓這部分學生保持積極的心態,同時不斷投入對文化知識的學習,在學習中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使綜合素質有所提高,這樣對高校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大幫助,還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證曾留守大學生擁有快樂的大學生活、提高自信、樹立正確的心理狀態。(二)完善高校的綜合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水平。大學生的思想教育離不開高校的支持,高校在很大程度上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思想交流和情感傳達的平臺,要充分利用這個平臺展示屬于他們自己的風采,同時不忘為高校教學設計增添新的色彩。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曾留守大學生心理交流的機會,同時高校可以建立心理健康咨詢機制,通過心理健康咨詢室提供的數據對學生的綜合心理健康程度進行系統的分析和了解,找到對癥下藥的方法。這樣的有效設置可以完善高校綜合教學設計,對提高高校的教育水平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促進作用[2]。對此,要積極響應教育部的號召,在高校內設立心理健康咨詢機構,同時設立公開的心理健康課程,引導高校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并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弘揚。
三、曾留守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問題及對策
(一)存在的問題。1.缺乏勇氣和自信心。作為大學生而且曾經歷過留守過程,這樣的特殊體驗通常會導致大學生涯缺乏必要的勇氣,對于學校舉辦的各種活動缺乏參與的熱情,同時在面臨選擇的時候經常出現退卻現象。這樣的消極現象是需要進行糾正的,曾留守大學生的留守經驗容易影響學生的心態和終身發展,而且對未來的發展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很大程度上會對周圍的人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樣的雙重影響主要表現在不管是對于同學還是對其他身邊的人員,他們情緒的傳遞都是雙向的,消極的態度會導致人缺乏勇氣與自信心,進而長期不敢肯定自己、迷失自己,因此失去許多機會。2.缺乏完善的溝通環境。曾留守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普遍較差已經存在心理問題需要解決,然而當今曾留守大學生中存在的另一心理問題在于學生之間和親人之間缺乏一個可以進行心理交談的特殊環境。由于社會輿論的影響,許多留守的大學生在兒童時期經歷了同齡人不曾經歷的劃分和冷漠,導致內心極度困惑但卻難以找到傾訴的對象,究其原因在于缺乏與他人完善的溝通交流和后天交流環境。對此,需要明確曾留守大學生在兒童時期交流溝通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我們要改正他們以往錯誤的交流和溝通環境,對曾留守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正確調控,這樣才能有效解決曾留守大學生的心理問題。3.對外界的人和事表現出敵對態度。曾留守大學生的敵對態度主要體現在缺乏勇氣和自信心,而且在自己可以調整的范圍內盡可能地避免與外界交流交往,導致許多曾留守大學生的性格更加內向,對待人和事物表現出情緒上的冷漠,同時更不愿與人交談,甚至缺乏一些基本的禮貌,以上表現可以簡述為敵對態度[3]。通過對曾留守大學生對外界和周圍認識態度的調查分析,結論是曾留守大學生在與外界缺乏溝通表現敵對態度的影響下沒有進行積極正面的反思,某種程度上已經離開了正常人的人格范疇,進一步發展成為更內向、更冷漠、沉默、孤獨、情緒波動較大且易沖動的人格特點。針對社會環境中許多關于留守兒童成長和曾留守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專家對此進行了隨機調查。采訪中還指出曾留守大學生其實缺乏安全感,更有可能是不安全的依戀類型造成了留守大學生對外界充滿防備和敵對狀態。許多大學生基于恐懼的依戀類型心理不愿接受專家組調查,因此許多詳細的調查數據沒有進行完善和更新。據分析,在留守大學生的價值觀方面,父母主要判斷情緒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對世界的感知。這些曾留守大學生在社會的壓力和自身心理問題的壓迫下,往往比其他大學生更加關心自己的經濟條件,對此自尊心極強,而且很大程度上已經發展成為容易扭曲的心理狀態,這也是曾留守大學生對外界環境的敵對狀態的另一角度解讀。(二)對策。1.建立健全交流和協調機制。鑒于各高校存在許多曾留守大學生,這些大學生目前在心理方面的積極性較低,出現學習態度不端正、對外界反感、不愿與人交流等情況,我國許多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詢處正處于發展建設過程中。我國的心理健康咨詢處主要服務于高校師生,這個簡單的聊天交流場所,需要配備具有極高專業素養的心理教師,這些教師一般說話輕言細語,在充分考慮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礎上進行自我觀點的表達,同時致力于修復學生的心理疾病。對此,許多學生家長表示在心理健康中心改善曾留守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功率非常高,這些曾留守大學生在此環境內表現出了溝通合作和樂觀的精神。2.定期對曾留守大學生做心理調查和咨詢。加強對曾留守大學生群體進行定期的咨詢可以有效避免一系列校園問題的發生,首先,可以讓學生明白心理咨詢和學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要性,這樣有效降低學生的防備心理,打開溝通和咨詢機制。對于一些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要積極主動對相關學生進行有效的詢問和開導,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保證定期咨詢和調查,以此保證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和疏導的過程中,輔導員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一般來說具有指導作用,對此,學生的輔導員和班主任可以通過觀察、學習、經驗等方面的交流引導曾留守大學生進行自我認識、探索自我、接受自我、端正學習態度,在正確心理引導過程中通過學生內在的心理反思,讓留守大學生成就正確的思緒人格,在大學校園中找到成就感和自信心。如果曾留守大學生畏懼與輔導員和心理健康處進行交流,可以讓小組成員與其進行初步的溝通。3.應用新媒體技術加強曾留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在對廣大曾留守大學生基本情況的了解下,通過對這部分學生心理存在的問題與新媒體的發展相結合,這樣才能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以往的曾留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課題和咨詢室之間,由于受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導致不能及時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很多在校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離不開網絡,因此,在曾留守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可以利用新媒體及時建立新的心理咨詢平臺,通過這個平臺讓學生與心理教師進行互動溝通,在保證隱私的情況下,學生能夠暢所欲言,從而解決他們的心理困惑。在課堂上可以利用慕課的形式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對曾留守大學生人際交往、學習壓力、今后求職等方面進行課程設置,通過短小慕課的形式提高教學效率,同時也可以建立微信群,這樣通過新媒體平臺讓學生與心理輔導員之間進行及時交流,有效解決曾留守大學生心理問題。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心理輔導的相關教師要具備掌握應用新媒體的能力,通過微信、微博等媒體平臺傳播心理教育的內容,真正實現線上線下相互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統。高校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扶持,利用新媒體技術有效地提高曾留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效率。
四、結語
曾留守大學生是我國高校現存的一個特殊群體,這類大學生普遍心理敏感脆弱,在社會的轉型發展期間處于被忽視地位,同時,這類大學生通常內向消極,不愿與老師同學進行溝通。對此,高校應該發揮其專業職能,加強對曾留守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重要的心理健康機制,目前,我國高校內已經相繼建立健全了相關的心理健康咨詢條件,在應用新媒體技術條件下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進行調查和提高,完善高校教育體制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指數。心理健康教育對提高曾留守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具有促進作用,幫助曾留守大學生協調人際關系起到積極效果。
參考文獻:
[1]楊通華,魏杰,劉平.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人格特質與社會支持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
[2]楊曙民,梁曉穎,李建秀.某高校“留守”大學生抑郁情況調查[J].中國學校衛生,2016(1).
[3]楊雪嶺,馮現剛.大學生的留守經歷與心理韌性、心理病理癥狀[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4(3).
作者:伯玲 單位:桐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 上一篇:當代家庭教育和家風建設的啟示
- 下一篇: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精品范文
10留守兒童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