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時間:2022-01-03 11:04:30
導語:0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分析了’00后大學生特點,探究了高?!?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轉變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實施體驗式教學方法;重視情緒能力的培養,精心設計教學內容;重視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建立,豐富心理健康教育途徑;提升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關鍵詞:’00后大學生;心理行為;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秋季開始,’00后一代正式步入大學校園,并逐步成為我國高校教育的主體力量。作為高校德育的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對其群體特點,特別是其心理行為特點進行研究,把握這一群體的變化狀況,將有利于’00后的健康發展。
一、’00后大學生特點
’00后大學生,是指2000年1月1日00時00分至2009年12月31日23時59份出生的新一代中國公民。和’80后、’90后相比,’00后成長在社會經濟變化更快、文化價值更多元的環境中,這使得他們在心理特征和行為方式上呈現獨特性、復雜性和多樣性。(一)思維活躍,自信且敢于創新?!?0后出生于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時期,互聯網的普及,讓他們獲取資訊更加便捷,他們知識面廣、眼界開闊、思想活躍、創造欲強、求新求變,往往不安于現狀[1]?!?0后的父母大多是’70后、’80后,他們文化水平相對較高,對教育更加關注,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尤其重視在個性品質方面對孩子的引導;加上大部分’00后從一出生就擁有較好的生活條件,物質需求能得到較多滿足,精神需求方面也有更好發展空間,優越的生活條件和良好的教育環境,讓’00后學生更加自信、樂觀,更富有創新意識和冒險精神。(二)個性化突出,自由意識提升。在社會變革發展與家庭教育的共同作用下,’00后表現出明顯的個性化,他們樂于展現自我,突出個性,比如,從奇異裝飾到口頭放言,從狂熱追星到唯我是從。步入大學后,個性將有更多的平臺得以張揚,言行有強烈個人色彩。與’80后、’90后相比,’00后所處的時代文化更豐富,他們在價值觀念和思維上都更加多元,對自由的理解和要求也更高。加上’00后在成長過程中,他們的父母大多采用了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使得’00后普遍意識到個人價值的滿足才是人生幸福,這意味著’00后的自由意識將比任何一代更為突出[2]。(三)自我意識強,同時以自我為中心明顯?!?0后一代成長的家庭環境,很多都是“421”或“422”家庭,這樣的家庭結構,導致他們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過分強調自我的個性特征。現今邁入大學校園,’00后急切地想擺脫師長對他們的監管,渴望有自己的獨立空間,他們追求話語權,看重平等權,慣于張揚自我。(四)深受新媒體影響,孤獨感重。’00后是伴隨著新媒體長大的一代,從思想行為、價值觀念到日常生活都帶有互聯網時代的特征。他們喜歡在網絡空間表達喜怒哀樂和獨特個性,喜歡使用虛擬媒介作為交際工具,新媒體的隱匿特點使得’00后的思維和表達更為直接。加上’00后的父母因職業需要陪伴其成長的時間較少,’00后的煩惱壓力少人可傾訴,為此他們易于無助和孤獨。已有相關研究表明,’00后相較于’90后的物質追求已經明顯下降,但人生追求逐漸模糊,存在更為明顯的孤獨感[3]。(五)競爭意識強烈,精神壓力大?!?0后成長于社會競爭加劇的時代,大多數’00后從小就被灌輸以競爭意識,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和對成功的渴求,因此,對于外界認同的追求更為強烈,精神壓力大。這種壓力來自社會、家庭對于他們的期許,也來自其過高的自我定位。物質生活條件的極大改善與生存帶來的精神壓力形成越來越明顯的反差,他們要承受的理想與現實落差的煎熬也倍增。
二、高校’0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在對高?!?5后大學生進行調查后發現,’95后大學生心理素質與以往相比有了明顯下降[4],’95后特別是’00后學生,他們在嚴重受挫后出現負面心理的概率和罹患心理問題的風險都更高??梢灶A測,’00后一代,帶著他們的時代特征,其心理健康教育將變得日益重要[5]。從’00后身心發展特點出發,高校要做好’00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把握以下幾點要求。(一)轉變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實施體驗式教學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00后個性突出的特點使得他們更崇尚一種自由的學習氛圍,他們更愿意接受參與性高的、感受性強的體驗式的教學方法。體驗式教學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要把握好以下兩方面。第一,在課堂上采用體驗式教學方法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應建立“興趣導入—活動與體驗—內省與分享”2018年12月的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其中,“活動與體驗”是中心環節,具體可選用以下方法。首先,情境模仿活動。創設特定情境,讓學生通過模仿情境,學會換位思考,深化心理體驗。其次,小游戲。設置各種互動式心理游戲,讓學生在參與中進行心理體驗和自我思考,強化心理體驗和感悟。最后,角色扮演。通過特定角色扮演,加深學生心理體驗,讓學生換位思考,從而實現個體心理素質的提升。通過上述多樣化的體驗形式將心理健康知識學習轉換為項目行為訓練,讓高?!?0后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提升。第二,在課堂外開展體驗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心理健康教育在于使外在的教育要求內化為學生的心理素質,一般會經過活動—體驗—感悟—互動—內省這一過程。在實施過程中,高??砂才胖T如調查、參觀、訪問、宣傳等公益活動,滿足高校’00后大學生在道德、勞動、體育、社會交往、娛樂等方面的精神需要,通過這種體驗式活動調節高?!?0后大學生的精神,增進其身心健康,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另外,高校還可以在學生的假期實踐活動、畢業實習活動、黨團員活動中設計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讓他們在學會自我分析、自我體驗的同時,能夠重塑行為,提高他們的整體心理素質。(二)重視情緒能力的培養,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上,一直以來均體現出重“知”輕“情”的傾向。目前,高校心理健康課程教學的目標直指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和心理疾病的預防,授課內容多以障礙性問題導向為主,忽視了發展性的內容,特別是忽視“情”對學生成長的積極意義。結合現實情況而談,’00后一代的情感需求是很突出的,無論是孤獨感的加重,還是更多壓力的應對,他們更需要得到認同、理解和分享,更需要在情感的表達和溝通、社會支持力量的塑造方面得益更多,以在個性化突出的同時,能平衡好內心的矛盾沖突,能處理好更為復雜的人際環境。為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重視學生情緒能力的培養,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結合積極心理學的思想,筆者認為,學生情緒能力的培養應當立足于學生長久的發展,立足于培養情緒健康之人。情緒能力包含了自我與他人兩個維度,也包含了覺察、判斷和執行三個層次,為此,情緒能力的培養應當重視情緒的覺察能力、判斷能力、疏導能力和內心平衡能力的教育,并以積極情緒情感的發展為目標。具體而言,在教學內容上除了教給學生情緒情感評估的方法,提供有效的情緒情感疏導策略外,還需要增加積極情緒情感(如幸福心理、成功心理)、積極自我成長(如生命價值探討、積極動機培養)、健康關系建立(如社會支持系統構建和社會責任感培養)等方面的教學內容。在教學方式上,需設計情緒體驗項目、增加感受性,最終使學生能科學認知情緒、培養起積極的情緒能力。(三)重視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建立,豐富心理健康教育途徑。’00后大學生熟悉各種新媒體,對網絡的形式接納度更高,網絡已成為’00后大學生群體特征形成的關鍵因素之一,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將成為21世紀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6]。目前,各大高校由于技術或人才方面的原因,一般都只配置學生心理測評系統并利用其開展心理測試工作,并沒有在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更多的投入和管理,而這遠遠不能滿足’0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多元化的需求。為此,各大高校需要及時建立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新體系,重視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的運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分為課程教學、咨詢與危機干預、校園心理文化三個方向,對應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從這三方面著手建立。一是開發或引進一套學生心理管理系統,提供在線心理咨詢服務,及時解決學生心理動態方面的問題,并注意建立網絡心理健康數據庫,利用大數據識別心理危機學生;二是需要開設網上心理健康課程,運用選修課形式讓學生在寬松的、有興趣的環境中自主學習更多課程內容,提高心理素養;三是重視校園心理文化的建設工作,以學生心理素質發展為要旨,開發心理知識宣傳平臺,創新宣傳模式,通過組建微信群、QQ群、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給學生提供相關的知識介紹與訓練信息,并跟蹤學生的個人心理發展需求,提供個性化指導。(四)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水平?!?0后一代提倡民主、平等,看重相互尊重,他們與長輩之間淡化輩分觀念,喜歡以朋友的、對等的身份去交流溝通,為此,在開展’0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需要教師更新教育觀念,主動學習和運用心理學的思想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要必須有自己扎實的專業思想和意識,定期閱覽心理健康教育專著,或通過網上交流等形式與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學習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要求從業者必須接受持續的專業培訓,加強與心理健康教育隊伍間的研修學習,以拓展工作的深度和廣度。此外,學校關注并保證教師本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重要方面。
三、結語
’00后大學生具有復雜的群體特征,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臨更大的挑戰,需要我們進行更多的創新探索,以實現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學生心理素質的初衷。
參考文獻:
[1]高佳琪.90后與00后心理狀態和學習動機的調查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0(4):48-50.
[2]俞光華.“90后”群體社會心理特征分析[J].教育現代化,2016(2):156-157.
[3]楊亞萍,李坡.“90后”大學生群體特征剖析及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探索[J].法制與社會,2010(1):223-224.
[4]隋萌萌,董家秀.高校輔導員視野下“95后”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成因對策分析[J].中文信息,2017(8):201.
[5]趙會利.“0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政教育,2016(11):37-38.
[6]佘穎玲.90后大學生行為心理特點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3(2):80.
作者:楊人衛 單位: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高中美術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 下一篇:學生黨員教育管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