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
時間:2022-01-04 08:52:07
導語: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首先闡述了“互聯網+”時代為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帶來的契機,然后分析了“互聯網+”時代為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帶來的挑戰,最后提出了“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提出,構建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勢在必行,其對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網絡環境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其內涵豐富,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網絡被視為一種手段,通過網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網絡是一種新的育人環境,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教室”;網絡是一種資源,心理健康教育利用這種資源促進個體潛能發掘和心理素質培養;網絡是教育的內容,預防與矯正各種與網絡有關的心理問題[1-2]。
一、“互聯網+”時代為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帶來的契機
(一)“互聯網+”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時空。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在固定的時間和場所針對特定群體開展課堂教學、心理講座、團體活動,或者進行個別咨詢,存在受限于時空的問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以及“互聯網+教育”的提出,網絡成為師生間交流的重要平臺,其突破時空界限的優勢得以凸顯。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教師可以在千里之外隨時傳播心理健康知識、接受學生在線心理咨詢,而學生也可以隨時隨地選擇自己需要的學習內容、表達心理訴求、接受在線心理測試和輔導,實現雙方實時互動、交流。(二)“互聯網+”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網絡以其先進的電子技術為依托,具有高時速和大容量的特性,可以將多種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整合起來,形成一個龐大的信息網,為師生提供取之不盡的心理健康知識和信息。在“互聯網+心理健康教育”背景下,不同地域、學校的先進心理健康教育信息都可以呈現,不同心理專家的心理健康研究成果都可以相互交融,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從不同角度各取所需,獲得心理健康知識和信息。顯而易見,“互聯網+”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開闊了師生的視野。(三)“互聯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首先,網絡具有新奇性、平等性、互動性強等優勢,符合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利于激發大學生的興趣和熱情,使他們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參與”學習,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其次,網絡具有信息量豐富、便捷等特點,大學生可以通過心理網站、在線咨詢等多種方式,對感興趣的心理知識、產生的心理困惑等實現師生交流、生生互助,及時解決問題。再次,網絡具有匿名性的特點,這種天然的保密性,使得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縮小,學生更容易呈現真實的自我,利于教師把握學生的真實心理狀況,開展針對性強的心理教育或輔導,從而提高教育效果。(四)“互聯網+”開創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首先,借助互聯網技術,教學改革得以實現。如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不僅打破了時間、空間、特定教育對象的限制,而且有助于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安排學習步驟,提升學習能力。其次,通過心理網站提供的信息,教師可以及時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幫扶。分析研究學生瀏覽網絡心理知識、觀看網絡心理視頻、進行網絡心理測評、接受線上心理咨詢等信息,有助于教師準確掌握大學生的心理動態,適時對大學生群體進行教育和引導,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干預和幫扶。
二、“互聯網+”時代為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帶來的挑戰
(一)“互聯網+”易使受教育者產生復雜的心理問題。互聯網技術在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深入發展呈現出諸多優勢,但“互聯網+”也易誘發受教育者產生復雜的心理問題。從實際情況來看,不少受教育者會產生失落、自卑、焦慮、抑郁、自閉等心理問題,出現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礙和情緒失調現象。網上的情感互動主要借助文字和符號進行,缺乏與人面對面的情感交流,容易帶來情感方面的問題。同時,各項心理問題也極易促使受教育者產生人際交往障礙。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可以在虛擬的世界里扮演各種角色,隨心所欲地進行交流,易于沉溺其中,進而減少與親人、朋友、同學面對面的交流,可能會造成交往障礙。(二)“互聯網+”增加教育者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難度。“互聯網+”時代,心理健康教育者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其工作難度會在某些方面增大。首先,“互聯網+”增加了教育者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互聯網+”時代極大豐富了網絡信息資源,并且更新速度很快,大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2018年12月鑒別信息的能力、管理自我的能力面臨著新的考驗,而引導大學生主動適應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獲取優質的網絡心理健康知識、防治與網絡相關的心理問題都發展為教育者的新任務。其次,“互聯網+”對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互聯網+”時代,教育者必須站在時代的前沿,不斷拓寬網絡知識面,緊跟現代信息技術的步伐,否則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將難以開展,效果也將大打折扣。
三、“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
(一)明確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大學生廣泛接受的網絡形式,將心理健康知識、信息、資源和方法傳遞給學生,旨在實現兩個目標[3]。首先,預防、減少、控制大學生心理問題和心理危機的出現和發生。廣泛宣傳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營造良好的心理育人氛圍,促使大學生樹立心理保健意識,幫助大學生掌握心理調適方法,保持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從而防控心理問題和心理危機的發生。其次,激發大學生個人潛能。從積極心理學的觀點出發,人有積極向上的動力,并且這種潛能與生俱來。因而,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激發大學生積極向上的品質,促使其發揮生命潛能、豐富生命狀態,進而實現生命價值。(二)培養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并不能脫離教師,仍然將教師作為主導者,并且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唯有不斷更新思想觀念,努力提高綜合素質,才能適應“互聯網+”時代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趨勢。首先,教師要從思想上正確認識“互聯網+心理健康教育”,其不僅是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現實需要,更是心理健康教育良性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需要主動探索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路徑。其次,高校要按照“分層培訓,逐級提升,研培結合,突出實效”的原則,建立多形式、多層次、立體化的培訓體系。通過專家報告、經驗交流、主題研討、專題講座、團體訓練、教學觀摩等形式,提高教師開展“互聯網+心理健康教育”的綜合能力。借由各項培訓讓教師了解互聯網文化,更新網絡心理咨詢知識和技術;熟悉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規律,及時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積極實踐基于“互聯網+”的慕課、微課和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由此,切實提高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最后,還可以邀請在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多有研究的校外學者來校擔任兼職教師,優化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三)建設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平臺。實用性強、功能完善、技術支持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站,是開展和實施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質條件。然而,從目前的狀況來看,一些高校的網站功能較為單一,只有提供心理知識、心理文章、活動報道、心理測評等服務。根據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和網絡使用特征,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國高校百佳網站”的特點,完善的網站需要具備自助、互助、指導和管理四項功能[4]。自助功能,即學生通過自主瀏覽心理知識、視頻和資源等學習心理知識,完成心理測試了解自我,進而發展自我。互助功能,即充分利用網絡的交互性和同輩群體的影響力,通過朋輩互助咨詢、留言討論、微博微信等方式,實現交流與互助。指導功能,即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心理疑問進行解答,心理困惑進行在線咨詢和輔導,心理危機進行干預,進而指導和促進學生發展。管理功能,即技術管理人員或教師對網絡平臺進行管理和維護,包括權限的設置、網站資料的管理、安全性保障等。(四)拓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總的來說,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基礎知識,通過開設網絡課程、團體活動、知識宣講、專題講座等多種形式,對大學生進行自我意識指導、情緒管理指導、人際關系指導、戀愛心理指導、學業心理指導、就業心理指導、人格完善指導,為大學生心理健康奠定知識基礎。二是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和矯正,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提高大學生搜集和篩選網絡信息的能力,進行網絡人際交往、網絡成癮等預防和矯正教育。(五)豐富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為有效開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應以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及需求為出發點,形成多樣化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一是網絡心理知識宣傳和活動,借助快捷、互動性強的網絡平臺,推送心理熱點信息、刊登心理文章、播放心理電影,開展不同主題的心理班會和心理團體活動,以促進學生成長和潛能開發;二是網絡心理課程,建設網絡精品課程,提供優質微課,積極探索翻轉課堂教學、慕課教學,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心理成長的促進者;三是網絡心理咨詢,利用語音、視頻、聊天室、留言板、郵箱等多種方式,進行朋輩網絡互助咨詢和心理教師一對一咨詢,突破信息交流的時空障礙,滿足學生的咨詢需求;四是網絡心理測評及心理危機干預,學生自主選擇標準化心理量表、測驗后自動生成測試結果,教師及時建立學生心理檔案,方便學生客觀全面認識和評價自我,利于教師進行動態監測和管理[5]。
總之,在“互聯網+”時代,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開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是時展和學生成長的需求,也是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高校要順應時展要求,深入研究互聯網的特點,挖掘其優勢,彌補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的不足,提高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鄭小方.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之初探[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5(6):90-94.
[2]丁遠,高娜娜.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0):23-24.
[3]林見南,汪新光,朱杰,等.高校學生網絡心理健康及培育路徑研究[J].高教學刊,2016(16):233-234.
[4]鄭海斌.“云時代”的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3(7):66-67.
[5]楊虎民,魏萌.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江蘇高教,2012(6):133-134.
作者:王飛 單位:川北醫學院
- 上一篇:美術活動培養幼兒創新意識
- 下一篇:審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