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時間:2022-05-23 04:21:39

導語: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務。孩子進入小學階段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設,更是把學生的德育以課程的形式進行教學。如今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其在家庭中備受呵護,其心理健康教育應得到家長和教師的重視。為此,教師就道德與法治課程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分析,以此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而讓孩子健康成長。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有效性

在社會快速變革的背景下,學生思想也呈現出多樣化趨勢,不同學生有著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對于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有更多樣化的要求。創新模式,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意識,是現代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的重點。作為教師,要敢于突破傳統,根據現代社會發展形勢及教育熱點,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模式,引領現代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向前發展。

一、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科學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新時期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應該肩負更為復雜的社會責任,也就是說需要在傳遞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在很多時候,教師將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與法治教學進行了一定的分割,而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作用。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界限難以把握,有時候在處理的過程當中難免會出現一些疑問,甚至產生分歧。加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又比較多,有的時候引申的過量,勢必會占用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時間,這都是造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樂于進行心理健康教學的問題的原因所在。為了進一步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處理。第一,讓教師明確道德與法治教育在心理健康培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課本當中的教學內容常常涉及優秀的人事物,會將積極的心態與高尚道德品質進行有效的傳播,為此教師可以充分借助這樣的內容,進行適當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生提升自我的基本內容,也是小學階段需要賦予學生的性格特點,在道德與法治教學當中,要自然的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而并非刻意的處理。第三,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論意義,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采用多種方法,尤其可以借助一些多媒體資源,讓知識變得更為凝練,讓孩子們能夠在較為活躍的氣氛當中學習道德修養,在生活中進行相關的應用與拓展,如此一來,就顯得更得心應手了。

二、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的作用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當中,我們勢必要抓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進行有效的滲透,提高學生對于心理健康的理解,讓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培養學生素養,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對于心理健康教育我們要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就是如何讓學生理解心理健康的同時,進一步理解它內部所蘊含的深刻的社會心理健康和思想因素,這也是決定著心理健康教學走向的難點所在。為了進一步提高心理健康類教學的水平,教師需要從以下兩個大的方面進行有效的把握。首先,是對于道德與法治課本的解讀上。心理健康教育中所涉及的思想內涵,使我們在教學道德與法制過程當中需要進行深刻地揣摩與體會,教師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需要對于課程內容進行細致入微的研究,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節點上,需要進行適當的拓展和引申,讓學生在分析的同時能夠快速地理解其中所蘊含的道理。此外,我們需要注意在文本當中所蘊含的人物精神與品格特征。心理健康教學也是人文的教學,因此凝結在其中的人文素養更是讓心理健康教學熠熠生輝的重要因素,為了促進教學的進一步發展,我們需要在人文素養這一方面下足功夫,提高學生的理解力,抓住一些關鍵的詞句進行有效地把握,才能夠進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學的課堂效果。其次,在于心理健康資料的有效搜集上。對于心理健康教育,我們只針對道德與法治課本進行解讀勢必是不夠的,因此要在圍繞課本內容的同時,選用其他的相關道德與法治進行組合,讓學生在綜合整理之后,體會到心理健康的深層含義,這樣才能夠達到教學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就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養學生的健康性格,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在教學過程當中一定不可操之過急,應該將學生的體驗與學生的發展看作成一個動態的增長過程,在學生有進步的時候予以及時的鼓勵,而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優化教育體系,有機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實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不是隨意進行的,而是應該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過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嚴格遵循目標性原則。教學計劃的設計和實施也應該圍繞這一目標展開,這樣在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才能更加具有針對性,避免偏離原來的教學軌道。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不管采用哪種教育形式,其最為根本的目的都是為了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融入同樣也不例外。在傳統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實踐中,老師的教學方式過于傳統,并且沒有科學完善的教學規劃,心理健康知識的運用也缺少教育性。因此,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應該首先突出教育性原則,這樣才能實現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質量的最初目的。比如,《我是小學生啦》是小學道德與法治一年級教學的第一個章節,其中的一篇題目就是《開開心心上學去》,在這部分教學中,既要給學生講學校生活與家庭生活的變化,讓學生學會相應的規矩與禮儀,同時也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學生來到陌生環境,心理存在陌生感和抵觸情緒,不容易融入到校園生活,需要教師進行一定的引導。

四、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有針對性

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要想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必須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實現課堂教學信息的有效傳導。在課堂教學中,很多老師不注重師生溝通,將教學精力集中在自己講授課程知識上,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不夠深入,導致教師不了解學生想法,學生也很難領會教師的理念,導致課堂教學信息交流不暢。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充分重視溝通的重要性,溝通應當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要注重師生之間的溝通;另一方面,要督促學生之間進行溝通交流。通過創建教學交流機會,讓學生進行充分討論互動,構建生動、活躍課堂,讓學生融入到道德與法治知識體系中來。毋庸置疑,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師生互動交流仍是一個明顯短板,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是課堂的管理者,也是引導者,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教師與學生應當是平等關系,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與學生溝通過程中,要將學生擺在首要位置,理解學生的想法與認知能力。通過與學生進行平等溝通,學生也可以提升對教師的接受能力,通過和諧的溝通交流,可以在教學中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經過以上分析,在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有待進一步優化提升,通過整合心理健康教學資源,可以滿足學生學習需求,豐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體系。

作者:尤順宏 單位:山東青島王埠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