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創新分析
時間:2022-07-29 03:26:23
導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創新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各種新型產業紛紛出現,很多都是以互聯網為核心技術的產業,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的發展以及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已經成為當下的主要趨勢了。自媒體的出現更是豐富著我們的生活,自媒體的應用逐漸走進高校教育中,高校教育中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建設是重要的部分,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學生自己和高校教育都有重要意義,自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探索開辟新的路徑。
關鍵詞:自媒體環境;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
自媒體是一種交流技術平臺,信息傳播者可以通過自媒體途徑來傳遞和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的信息可以和大眾分享。有些使用者的內心你真實想法是不愿意和他人進行交流的,在自媒體平臺上可以充分地發泄出來,數據顯示,使用自媒體最多的就是當代大學生,學習生活、人際交往以及業余生活的豐富都可以通過自媒體平臺實現。但是,網絡的使用必然是利弊相伴的,網絡環境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是明顯的,高效必須要構建自媒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平臺,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一、自媒體環境下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一)個性十足,人格彰顯。在心理學上,把人格類型進行分類,認為人類人格可以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這三個層面,其中,本我的個性是與生俱來的我,在行為實踐中遵循快樂原則,追求個體生物性需要;自我個性是在社會行為處事中遵循現實的原則,在與他人的相處中注重個體和社會之間的平衡;超我的個性是一種理想狀態,在自我個性和社會行為中表現出偏向理想性的趨勢,與他人的交往和對于自己從事的活動追求盡善盡美,同樣的個體,在不同的環境中所表現的性格也是不同的。當代大學生的很多群體都是擁有多種的人格,自媒體的廣泛應用,其特有的隱蔽性和虛擬性特征,使得大學生可以用匿名的方式在自媒體平臺進行交流,平時同學眼中的那個他,在自媒體平臺上所展現出來的可能是有很大差別的,在自媒體環境中,大學生可以把很多的負面情緒發泄出來,有時候更是肆意妄為的表達,這不是好的發展趨勢,反而會起到助推個性發展的負面作用。同時,也削弱了部分大學生規范意識和責任意識。(二)高度依賴網絡,缺少現實人際交往。在我國的現在的社會中,尤其是高校校園中,走在路上,幾乎都是滿屏的低頭族,一人一部手機,就是最現實的大學生生活現狀,在自媒體平臺上,在虛擬的世界中,大學生可以完全不受自身家庭和能力、周圍環境的干擾,即使是自己的先天條件不夠優越,他們仍然可以自由、自信的發表言論,與人交流,大大滿足了人際交往的需求。所以,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越來越依賴于網絡了,自媒體平臺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了。缺少現實的人際交往已經成為大學生性格培養的明顯短板了,自媒體的使用的卻可以拓展人際交往范圍,還可以突破時空局限,快速獲取信息資源。雖然網絡人際交往的優勢很有多,也符合大學生所需,但是,不可避免的缺陷就是會降低大學生現實交往的能力和欲望,很多的學生完全沉迷網絡世界,最后就是失去社交能力,這并不是一個健康的大學生該有的人格。(三)受網絡影響大,缺乏獨立思考意識。自媒體的優勢是自由,任何的人都可以對事件發表自己的言論,不受束縛,自媒體平臺的各種新聞資訊,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大家都可以平等、開放的獲取,很多的大學生在進入大學生活后,其生活的重心不再是對學業的學習,而是用更多的業余生活來豐富自己的狀態。其中,自媒體信息傳播可以大大滿足大學生獲取信息和參與輿論的心理需要,網絡對大學生的生活影響可以說是體現在每個方面,在網絡世界,學生們逐漸地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于事件幾乎沒有自己的看法,完全受到網絡評語的影響,造成部分大學生自我認知出現偏差。
二、自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創新的必要性
(一)自媒體在大學生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意義。在我國傳統的媒體中,例如,報紙、電視、電臺等,人們只能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取新聞信息,但是并不能自由的平等的發表言論,參與到媒體事件中,自媒體的出現完全彌補了這些不足,自媒體傳播行為具有顯著的個體化、自主性、圈群化等特征。在自媒體環境中,大學生可以發表自己的內心感受、對于不和他人進行現實交流的想法都可以發表出來,在自媒體平臺,他們可以是一個新的、自主的個體,分享個人生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要充分認識到自媒體的特點,明確其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學生可以將煩惱、困惑、難言之隱等自如地表達出來,這樣可以大大的緩解學生心理壓力。(二)自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大學時期,是學生的心理和價值觀由初步形成走向成熟的一個過程,所以,高校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大學生是非常關鍵的,好的人格可以讓學生受益終身,在進行專業提升的同時用更加健康的心理來為自己的生活增加色彩。如果學生擁有不健康的人格,那么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就會表現出一些過激的、不同尋常的行為,其結果不僅僅是傷害學生自己,可能還會影響他人,所以,學生建立健康的心理行為是進行其他學習行為的重要基礎。在當今的自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可進行資源共享,無論是知識的獲取還是對于自己人際交往的需要,在自媒體平臺上都可以實現,逐漸的,大學生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行為習慣和認知,面對網絡的不良誘惑沒有足夠的控制能力。這樣的現狀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師的工作開展起來有難度,傳統的面對面的課堂教學內容面臨著巨大挑戰,高校心理健康教師必須要對課堂教學進行改革,才能提高教學的有趣性與有效性。
三、自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徑
(一)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的針對性。自媒體平臺的應用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的主要部分了,其專業學習和心理健康發展、人格培養都是被網絡方式影響的。但是,大學生自己通過自媒體所獲得的信息和養成的行為習慣、認知能力并不是完全正確的,因為網絡的誘惑,大學上的心理健康發展可能會存在偏差,所以,健康心里的形成仍然依賴于高校教師的教育。為此,高校心理健康教師要針對自媒體環境,對大學生突出的心理問題進行引導,提高教學的針對性。例如,高校中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網站,開展網上心理測評,傳授心理健康知識,提供心理援助,幫助學生消除心理困擾,提高心理維護能力。(二)利用自媒體,關注大學生心理動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形成必須要從實際出發,做到每個學上的心理動態都可以被了解,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幫助,自媒體平臺中的微信、QQ空間、微博等平臺是使用量做多的,在這些平臺上,大學生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充分展現自己的個人興趣、思想、情感等。這些日常生活的點滴記錄,就是學生心理的表現,可以通過這些信息更好地了解學生、走近學生,針對學生心理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探討,班級心理委員要定期通過同學的社交平臺掌握班級同學的心理動態,對于潛在的不健康心理或者有問題的學生要進行疏導,嚴重者報告給老師,避免釀成大禍。(三)充分運用自媒體,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平臺。自媒體的優勢源于網絡的使用,網絡的便捷可以為高校創設心理健康教育平臺,為的是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健康工作。例如,可以建立校園心理健康微信公眾號,每天定期發送推文;學校可以以專業為單位組織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相關的心理話題討論,充分利用自媒體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四、結束語
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自媒體平臺的應用都是當今社會的焦點,兩者可以通過科學有效的方式,結合起來,相互推動工作的進行。為了讓自媒體更好地幫助學生建立健康的心理行為,高校要優化網絡資源,打造高校自媒體平臺,以正確的思想引導學生。
參考文獻:
[1]王慧,張新明.自媒體對教育變革的促進研究[J].江蘇開放大學學報,2018(4):34.
[2]宋全成.論自媒體的特征、挑戰及其綜合管制問題[J].南京社會科學,2018(3):113.
[3]嚴雪,張娜娜,孔懿璇.自媒體對大學生閱讀行為的影響[J].新聞世界,2018(5):89.
作者:楊杰 單位:菏澤學院
- 上一篇:高校圖書館閱讀療法心理健康教育探討
- 下一篇:醫科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