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程學前教育探討

時間:2022-02-26 10:38:36

導語:音樂課程學前教育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音樂課程學前教育探討

摘要:音樂是人類寄托情緒及精神的一種方式,有利于豐富人們日常生活。學前教育音樂課程與其他音樂課程有一定的區別,要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效結合。在開展學前教育音樂課程中,教師不僅要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更要了解幼兒的性格特點,這樣才能保證學前教育音樂課程教學的質量,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為幼兒開展教學活動。因此,本文將對學前教育音樂課程多維內涵構建進行思考,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

關鍵詞:學前教育;音樂課程;多維內涵;構建方式

當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更多的人開始關注幼兒的教育。近幾年,我國非常注重學前教育,學前教育作為職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專業,具備特有的專業特點,幼兒的啟蒙教育對其日后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要保證幼兒教師的專業水平,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并且要具備一定的實踐操作能力。下文將對學前教育音樂課程多維內涵構建進行思考,使其提升幼兒教師的專業能力,更好地為幼兒開展教學活動。

一、學前教育音樂課程多維內涵構建理論基礎

(一)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素質教育背景下,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尊重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最大程度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并符合學生的心理需要。對于學前專業的學生而言,未來從事的工作崗位為幼兒機構,在這一環境下,在對學生開展學前教育音樂課程中,既要滿足學生的需求,又要滿足專業課程的需求,將專業課程以及主要特征作為根據。在新課改不斷深入下,在開展學前教育音樂課程中,要積極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1]。在構建學前音樂課程體系過程中,堅持終身教育為基本內容,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保證學生掌握基本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二)體現專業特點,突出音樂課程綜合特征。在開展學前教育音樂課程中,構建音樂課程體系要以滿足專業實際需求為基本。在新課改教育環境下,開展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教師不能僅僅完成學前教育以及幼兒保育的相關教學工作,還要保證學生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能夠有效開展幼兒實踐活動,有效組織幼兒活動,從而促進幼兒全面發展。所以,學前教育中的音樂課程與普通的音樂專業在教學內容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主要差距便是學前教育音樂課程要滿足幼兒園開展的音樂活動需求[2]。在設置音樂課程中,要注重以實際需求進行有效結合,積極優化知識結構,在其教學中要充分體現專業性、實用性以及針對性。另外,在開展專業課程教學中,可以將心理學知識滲透到音樂課程中,使學生能夠清楚學習音樂的作用,正確樹立良好的音樂學習觀念。(三)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協調發展。在開展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教學中,構建音樂課程體系,既要保證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與技能,也要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操作,使其能夠使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效結合,有效掌握知識與技能。并且,在對學生進行顯性課程教育基礎上,還要發揮隱性課程的作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切與音樂相關的活動,都可以將其視為音樂的教學方法,從而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構建音樂課程多維度內涵,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及學習直接的聯系起來,能夠從多角度來對學生開展音樂教學活動。

二、學前教育音樂課程教學現狀

新時期下,學前教育事業發展迅速,音樂課程作為學前教育的主要內容,對學生提升專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實際開展學前教育音樂課程教學中,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現階段,我國開展學前教育音樂課程教學活動,受西方音樂教學模式影響嚴重,導致忽略了我國文化,從而對我國學前教育音樂課程的定位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忽略文化知識,只有保證具備一定的人文基礎,才能有利于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并且,在安排學前教育音樂課程中,也非常不合理[3]。我國的相關音樂理論有待完善,受西方音樂文化影響嚴重。另外,課堂教學只注重培養學生基本的理論知識與技能,忽略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不利于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從而無法有效對幼兒開展教學活動。

三、學前教育音樂課程多維內涵的構建

(一)課堂教學加強滲透中國民族音樂。我國民族音樂在文化中占據主要內容,因此,加強學生對本國民族音樂知識的理解與學習,能夠傳承及發展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培養學生愛國熱情,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以及人文素養。學前教育音樂課程開展教學過程中,要加強滲透中國民族音樂,培養高素質人才[4]。例如,在開展《樂理與視唱》音樂課程教學中,可以將民族音樂理論知滲透進去。在其視唱過程中,融入我國民歌內容,使其能夠使學生更加了解中國民族音樂的歷史背景以及音樂所蘊含的內涵,使學生更加理解民族音樂,有效樹立民族自信心,加強民族自豪感。(二)課堂教學積極融入多元音樂文化。教師在對學生開展學前教育音樂課程教學中,要緊追時展的腳步,滿足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因此,教師要注重對世界各國家、地區時代背景下,多元化的音樂進行全面了解,使其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素材,拓寬學生的視野,從而有利于提升學生對音樂的鑒賞力。例如,在對學生進行聲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了解不同國家、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作品,使學生掌握不同風格的兒童歌曲演唱技巧。在這一環境下,學生能夠深刻的感受音樂的多元化特點,并且能夠練習多種形式的唱法。并且,可以加強學生對中外國家歌劇、戲曲、民歌等進行賞析,使學生能夠在多種文化背景下,感受音樂氣氛,感受音樂帶來的魅力。另外,還要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一味地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枯燥乏味的課堂氛圍,不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因此,教師要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課堂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組織演唱比賽等,不斷創新實踐活動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在這一情況下,學生不僅能有效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更能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不斷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從而保證學生在日后能夠有效為幼兒開展教學活動。(三)提升對音樂文化的認知。音樂是基于表演的藝術形式,開展音樂課程教學,是體現文化藝術的過程。在學前教育音樂課程課堂教學中構建多維化,從而將音樂文化能夠通過課程教學以及藝術實踐來實現音樂文化的傳承及發展。學生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加強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5]。并且,積極開展校園文化,能夠有效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例如,在對學生鋼琴演奏知識的學習中,可以為學生設置音樂作品賞析實踐活動,豐富作品形式,不僅含有國外的鋼琴演奏作品,也含有我國民族的鋼琴演奏作品。使學生能夠通過多維內涵音樂課程體系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演奏的鋼琴作品,從而使學生在情感上形成共鳴。(四)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當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網絡信息技術全面普及,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中,并且都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在教育行業中,網絡信息技(下轉第128頁)2013年10月赴中國音樂學院參加北京第五屆傳統文化節及雅樂國際論壇,同月赴北京舞蹈學院進行《古應風云》雅樂專場演出。2013年、2015年雅樂團骨干教師兩度赴臺灣南華大學進行雅樂學術交流并參加第一屆國際雅樂學術會議。

三、中原雅樂的價值轉化

(一)中原雅樂藝術價值到商業價值的轉化。要實施商業化的運作,要籌集必要的啟動資金,要籌集啟動資金就要從宣傳著手。第一,擁有一個充分展示中原雅樂的場地和舞臺特別重要;第二,可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渠道來構建平臺,利用電子科技手段,建立中原雅樂數字博物館、網站及貼吧,為人們提供觀摩、討論交流的平臺;第三,獲得政府的扶持,設立雅樂文化旅游主題打造自己的品牌;第四,招商、招標、吸引投資,這一環節尤為重要,要充分與企事業單位的合作來完成商業化運作。通過吸引投資、聯合經營等方式為中原雅樂的發展奠定強有力的基礎,逐步形成一個良好的雅樂文化產業鏈,按照市場規律靈活運作雅樂文化產業,拓寬經濟前景,達到中原雅樂表演團體的自我造血、自我管理、自我運作的目標。(二)商業化發展下中原雅樂的社會價值。中原雅樂在完成藝術價值到商業價值的轉化之后,作為價值體現的升華,還會產生巨大的社會價值。雅樂的核心美學精神就是“和”,即平和、和諧。雅樂的音調與節奏緩慢優美、純正溫雅、精美絕倫、加之與嚴整規范的禮制融為一體,對人們的精神與社會行為產生著極強的感染力,其“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的教化功能,至今對我們仍有著現實的影響。為此,讓極近消失幾百年的中原雅樂在當今社會呈現回響,不僅會引發人們的道德回歸與民族文化自信,同時也傳達著一個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信號,讓雅樂文化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人人懂“禮”、知“禮”,讓社會更加和諧。

參考文獻:

[1]項陽.禮樂•雅樂•鼓吹樂之辨析[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0,(01).

[2]修海林,李吉提.中國音樂的歷史與審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楊華.先秦禮樂文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何玲 單位:川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