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流動兒童受教育的社會支持啟示
時間:2022-03-29 10:56:00
導語:學前流動兒童受教育的社會支持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流動人口激增,大量學前流動兒童涌入城市,學前流動兒童因政策、福利保障機制等多種原因,仍屬于受忽視的群體。該文從社會學角度出發,在社會支持理論視野下分析3~6歲流動兒童早期教養的政府支持系統、群體支持系統和個體支持系統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并認為應協同社會多方面力量,形成社會支持網絡系統,才能有效解決學前流動兒童的受教育問題。
關鍵詞:社會支持;流動兒童;學前教育
1問題提出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城市開始出現大量流動兒童。21世紀教育研究院和新公民計劃編著的《流動兒童藍皮書: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6)》指出,全國每6個人中就有1個處于“流動”之中。[1]學前兒童心智發展還不成熟,需要社會關注他們。對于學前流動兒童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解決他們受教育的問題,但要解決好眾多學前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需要與社會力量攜手合作。本文從社會學角度出發,探究影響學前流動兒童受教育的社會支持因素現狀,在此基礎上探尋改善學前流動兒童受教育的策略和建議。
2學前流動兒童社會支持的現狀與分析
2.1政府支持系統。學前流動兒童能否全部享受幼兒園早期教育、能否享受有質量和高水平的幼兒園早期教育需要國家的支持。《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等文件,提出要保障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2]但到目前為止,外來務工人員0~6歲子女接受學前教育仍沒有專門的政策。政府要從制定針對學前流動兒童特點的政策和形成社會輿論去解決3~6歲學前流動兒童“入園難”和“入園貴”的問題,保障學前流動兒童能夠接受與城市幼兒質量相同的公平教育。2.1.1上海市解決學前流動兒童受教育問題的相關政策。上海擁有數量龐大的學前流動兒童。為了解決學前流動兒童的入園問題,2008年,上海市教委、市農委、市人事局共同制定印發了《關于做好本市農民工同住子女學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以進一步規范學前教育管理,促進農民工同住子女學校改善辦學條件,滿足農民工同住子女接受學前教育的需要。目前,上海開辦了大量民辦三級幼兒園和看護點,招收的學前流動兒童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此后,上海市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11—2013年)中,提出了“逐步滿足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園需求”的發展目標。然而,上海流動兒童入小學因梯隊賦權制度,不少適齡兒童因達不到要求需要超齡留在大班,不能順利升學。2.1.2北京市解決學前流動兒童受教育問題的相關政策。北京市也陸續出臺了《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和《北京市舉辦小規模幼兒園暫行規定》,將外來務工人員學前教育機構納入教育行政管理體系。2014年7月底,國務院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指出對非京籍隨遷子女入學問題的改革。這些政策和法規的出臺讓家長看到了希望,也增加了學前流動兒童入園接受教育的機會。2.2群體支持系統。群體是社會支持系統的主體之一且不受政府組織或指導。目前,群體支持系統對學前流動兒童的社會支持主要體現在幼兒園和民間力量組織的非正規群體。2.2.1幼兒園。目前,幫助學前流動兒童受教育的群體支持力量主要還是依靠幼兒園,但幼兒園的數量和條件還不能滿足所有適齡幼兒入園。首先,公辦園報名名額稀缺,會優先照顧本系統、本地區的孩子。非本市戶籍的適齡幼兒需要父母的《上海市居住證》,還需要七證和來滬人員隨遷子女申請就讀公辦幼兒園打分表,但錄取與否還需要視名額和打分情況而定。這就意味著在層層篩選后,學前流動兒童還是上不了公辦幼兒園。其次,民辦幼兒園是家長的第二選擇。但是我國民辦園還存在硬件設施條件差、師資隊伍質量不均衡、營利現象突出等問題。也有少數有大量資金投入和能保障硬件條件及師資力量的民辦幼兒園,但是其收費之高,不是外來務工人員所能承受的。2.2.2非正規學前教育。除了幼兒園,在解決學前流動兒童受教育的問題上,民間也有不少力量自發組織為促進學前流動兒童受教育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北師大張燕的四環小組由大學生和研究生擔當志愿者組織孩子們的教育和游戲活動,以非正規形式為農民工提供育兒支援。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為了解決學前流動兒童無早教的狀況,在云南省昆明市最大的城中村———船房社區開始了“公益幼兒園”的有益嘗試。青島市城陽區流亭街道投資100萬元建立流動兒童“愛心幼兒園”,這是青島第一所專門服務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愛心幼兒園”并且按照市級示范標準建設,同時幼兒園的保教經費主要來自政府補貼。[3]2.3個體支持系統學前流動兒童的個體支持系統主要依靠其家庭,父母的學歷水平和對學前流動兒童所提供的情感支持、經濟支持都是影響其教育的重要因素。2.3.1父母自身學歷水平。學前流動兒童的父母大多文化水平較低。調查發現,流動兒童父母學歷大多低于本地兒童父母。[4]而學歷在深圳、上海等地入戶是可以加分的,《杭州市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條例》中明確提出了流動人口想申領《浙江省居住證》,除要有穩定工作、無犯罪記錄等條件外,還必須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2.3.2情感支持。學前兒童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幼兒時期的孩子正處于依戀父母、需要情感陪伴的階段。但是學前流動兒童的父母大部分工作忙碌,沒有時間與幼兒進行親情上的情感交流。大部分學前流動兒童的父母只是在下班回家后與幼兒進行日常的談話,對于和幼兒一起玩親子游戲、講睡前故事等深層次的交流互動就更少了。2.3.3經濟支持。據調查,流動人口主要從事的工作是較為簡單的體力勞動,他們的收入一般較低,有70%的調查對象月工資在500~2000元之間。[5]良好的經濟支持是幫助幼兒接受教育的前提之一,有些家庭經濟條件較差,可能無法承擔民辦幼兒園的收費標準,對于購買學習材料、電子產品以及報名興趣班更是無力承擔。
3學前流動兒童受教育社會支持的啟示
3.1政府支持系統。3.1.1加強學前流動兒童受教育相關政策的針對性和執行力度。目前,學前流動兒童仍以就讀民辦幼兒園為主。政府雖然下達了許多重要文件幫助學前流動兒童接受教育,但是由于流動人口的流動性強,具有特殊性,政府需要考慮其特點,根據本地流動人口的特點制定政策,幫助流動人口的子女能夠在適當的年齡接受適當的教育。對于學前流動兒童的教育,政府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這些學前流動兒童未來將是城市的主要勞動力,只有增加學前流動兒童的教育機會和幫助他們接受教育,才能換來未來城市更加美好的發展。3.1.2政府協調各部門促進學前流動兒童接受教育。社會支持網絡包括司法、婦聯、教育、文化、公安、民政等,這些社會支持系統之間的行為協調尤為重要。[6]政府部門可聯合各部門加強對學前流動兒童的教育管理,將學前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納入流動人口綜合管理的內容,自上而下地頒布政策。在經濟上,對流動人口經濟有困難的,可以適當補貼;在環境上,做好流動人口登記,整治流動人口密集區和學前流動兒童所在幼兒園的周邊環境,給幼兒營造安全舒適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在情感上,構建學前流動兒童健康發展的教育和保護體系,利用閑置的屋舍開辦公共圖書館、幼兒托管所或建造公共體育設施,減輕家長的負擔。3.2群體支持系統。對于學前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首先,幼兒園應該主動站出來,一方面,適當降低幼兒入園門檻,保證學前流動兒童能夠與城市幼兒享受平等的學前教育;另一方面,幼兒園加強與家長的聯系,開展育兒知識的講座和定期開展家訪,讓幼兒園更好地了解幼兒,能夠方便幼兒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幼兒開展教育活動,也能密切聯系家長,方便與家長溝通幼兒的成長問題。其次,相關學者需要關注到這一群幼兒,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和學生,除了要豐富相關理論外,還要切實走進流動人口群體,真實了解學前流動兒童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與幼兒建立心與心之間的聯系,才能更好地做教育,為幼兒的明天謀發展。3.3個體支持系統。學前流動兒童的父母也是弱勢群體,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但是家長需要對幼兒的教育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家長首先應該建立教育的責任心,要意識到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事情,學前流動兒童的父母應當與幼兒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平常多陪伴幼兒,了解幼兒的健康狀況、學習狀況和內心的想法,與幼兒園、社區多溝通,了解幼兒的發展情況,與幼兒園老師建立密切的聯系,不斷學習教育知識;同時改善家庭教養方式,父母應該盡量采用鼓勵、溫和、肯定的態度對待幼兒,不要體罰和打罵幼兒,掌握正確的教養方式,從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這樣幼兒才能更好地感受父母的關心和愛心,更加健康地成長。
參考文獻
[1]楊東平.中國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6)[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2]張英.國內關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前教育相關政策的啟示[J].課程教育研究,2014(12):222-223.
[3]杜智鑫.流動兒童學前教育“公益幼兒園”嘗試[J].社會與公益,2013(6):70.
[4]上海市盧灣區婦女兒童委員會辦公室.讓每一個學前兒童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機會:上海市盧灣區0-6歲流動兒童受教育狀況的報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3(10):29-32.
[5]莊甜甜,王奕君.上海流動兒童學前教育社會支持系統的現狀與改進[J].學前教育研究,2010(3):24-27.
[6]許傳新.“留守兒童”教育的社會支持因素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07(9):24-28.
作者:崔玥 單位:南通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 上一篇:學前教育美術類課程教學研究
- 下一篇:油氣開采學徒制建設遠程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