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專業實踐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時間:2022-08-06 03:08:30
導語:學前教育專業實踐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學前教育專業的整體發展,人們對學前教育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學生具備全面的專業素質和多種能力,更好地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基于校園合建的基礎上,共同研究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共同開發課程內容,利用學校和幼兒園兩種教育資源,創設多種教學實施條件,共同制定學生工作和學習成果考核評價辦法。校園合作育人,密切合作,互惠互利,謀求共同發展。
[關鍵詞]學前教育專業;校園合建;實踐;創新
當前,社會和家庭對幼兒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學前教育專業備受關注,人們日漸對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校園合建的基礎上有效構建實踐教學模式是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一種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學校通過與幼教機構進行合作,給學生提供崗位實踐機會,從而深化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更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也提供了就業機會。由此,轉變教育理念,探索與幼兒園合建的教學模式,培養出更多合格、高素質的學前教育人才是我們課題研究的主要任務。
一、校園共育,設計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是課程設計中最為關鍵的準則,是指導課程結構、內容、實施、評價等要素的基礎。[1]是由學生的畢業能力、課程體系和課程特點共同決定的。課程目標的設計應考慮到社會需求及專業特點。在當今社會的大背景下,無論是家長還是幼教機構,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要求也越來越高。一方面《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以下簡稱《專業標準》)中明確了對幼兒園教師的新要求,即崇高的專業理念、寬領域的專業知識和系統的專業能力。[2]首先在專業理念方面,要深刻理解幼兒保教工作的價值與意義,有正確的人生觀、教育觀、兒童觀。關愛幼兒,富有愛心、責任心、耐心和細心,根據幼兒的生活、心理和學習特點,創造性地理解教育活動內容,選擇適宜的教育教學方法和形式,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其次,《專業標準》中規定了幼兒園教師的專業知識應包括幼兒發展知識、幼兒園保育和教育知識及通識性知識。這就要求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要具備全面的理論知識功底,在幼兒教育方面熟知幼兒的心理特征和學習規律,同時具備保育與教育的能力。再次,《專業標準》中提出了專業能力的具體要求,包括對環境的創設與應用、溝通與合作及反思與發展在內的七個維度的能力,對幼兒園教師提出了系統的要求。另一方面制訂課程目標時需考慮社會需求,關注當前的國家政策及社會文化多樣性的影響。這就要求課程目標要體現出學生對社會的了解、幼教辦學的責任及信息化建設的培養。最后,課程目標要體現出專業認證的畢業要求。在校園合建的基礎上,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將取得的目標明確地聚焦于學生最終有意義的學習結果上,強調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三維教學目標,突出能力本位教育。
二、校園同步,完善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只有因時而進才能滿足社會需要和學習者自身發展的需要。在校園合建模式下,學前教育專業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教學內容的選擇時,需要充分結合幼兒園的實際需求,在具體的完善、改革過程中,需要充分契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等幼兒園教學的指導性文件進行課程教學內容的完善。由此,為了有效提升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質量,在校園合作模式下積極合作共同完成培養方案中的內容選擇。一方面合作院校積極組織教師到合作的幼兒園進行教學調研,通過考察當前幼兒園教學的具體形式和發展趨勢來革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手段,從而從幼兒園的教學實況出發來對學生進行教學引導,更要從幼兒園教學內容、使用教材、幼兒的心理教育發展方面研究探索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內容。另一方面對標國家最新頒布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和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標準,改革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從而明確課程內容。最后,課程內容的取舍和內容排序要遵循職業需要的原則。在教學內容上更注重選擇性,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及幼兒園的需要,選擇相互適應、相互需要的內容。如:在過去的學前教育專業的手工制作課程中,教師依照教材的內容,其中在布工的技能講授中包括縫、繡、鉤、織等四大類技能,師生費時費力講通掌握了,但在幼兒園的具體工作中并沒有實現其價值。后來經過調研根據幼兒園的實地需要,我們在布工的內容中去除了繡、鉤和織三種技能,只保留了縫的技能講解,但在縫的技法中又包括了棉布造型、牛仔布造型及襪子玩偶的制作等內容,雖然技法減少了,但內容比之前更加豐富,更適合幼兒園的需要。
三、校園共建,創新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有多種形式,這里的教學手段強調的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在校園合建的模式下進行的見習、實習活動,這樣的教學手段適合于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更適合于崗位要求。一方面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到與之合建的幼兒園進行見習、實習教學,通過學生對幼兒園的觀察及對幼兒園活動的親身體驗,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在見習過程中初步了解幼教工作者的整體工作,初步體驗幼兒園的工作環境及工作內容。在實習教學中,學生通過與幼兒進行接觸,進一步理解幼兒的心理環境及行為習慣,在此基礎上掌握組織游戲活動的方式方法及獨立跟幼兒相處的技巧,并在引導幼兒積極參與活動之后,會獲得一種職業成就感,從而對自身所學的專業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這有利于促進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學校可以在校園合作模式下邀請與之合作幼兒園的老師來到學校對學生進行幼兒實踐教學指導。這樣,在充分強化學生基礎理論素養的基礎上,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將會獲得更好的、有針對性的教學引導,從而為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學前教育工作者而打好基礎。另外,圍繞幼兒園教育實踐的現實需要,培養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實踐能力,調研發現包括幼兒園區角活動設計、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幼兒園游戲活動設計及幼兒園玩教具制作等課程,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更注重其在幼兒園實踐中的應用。經過在幼兒園的親身體驗,既有助于提升學生教育教學的實踐能力,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的理解,更有利于其未來職業發展。最后,校內校外的學習可以結合起來。學生可到合作幼兒園進行觀察、領取工作任務,在日常的學習中自覺接受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知識,按照理論到實踐的順序組織每一個知識點,完成工作任務。反過來,學生通過完成工作任務來學習相關知識,做與學融為一體,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整合。通過這種方式指導和影響學生,使他們自己感知“應該學什么”,從而通過主動的探究和實踐過程培養多方面的能力。
四、校園聯手,改革評價模式
評價是教學工作的關鍵環節,是持續改進的依據。評價包含培養目標到課程的每一個環節。被稱為“現代教育評價之父”的美國教育家泰勒認為:“評價過程在本質上是確定課程和教學大綱在實際上實現教育目標的程度的過程。但是,鑒于教育目標實質上是指人們行為方式所發生的變化。也就是說,所要達成的目標實質在學生行為模式中產生目標所期望的變化,因此評價是一種確定行為發生實際變化的程度的過程。[3]”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是多元的、多種維度的。學前教育專業應在尊重、科學、全面和時效的原則下達到診斷和改進的功能。教學基于幼兒園教育的特殊性和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教育評價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第一,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相結合。靜態評價是對學生已經達到或完成的水平所進行的評價,動態評價是對學生發展狀態的評價,注重學生的潛力和發展趨勢。隨著教學改革的推薦,學前教育專業往往引入了任務驅動教學法,當學生完成一個既定的任務之后,由老師給出靜態評價,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結合其實際完成情況和進度給出動態的評價。在評價過程中要把動態評價和靜態評價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對具體教學任務作出準確評價。第二,單項評價與綜合評價相結合。單項評價是對學生的某一方面或具體項目進行的評價;綜合評價是對學生進行的系統性、整體性評價。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評價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因兼顧理論知識的評價和實踐技能的評價,對于通常的理論知識,包括學前教育學、幼兒心理學等理論知識可以選擇筆試進行考核評價,但許多技能性較強的課程,包括音樂、舞蹈及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等課程,可采用通過對音樂、舞蹈的創編,對幼兒園具體環境的創設作出綜合性的評價。第三,校內評價與校外評價相結合。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在參與幼教機構的見習、實習的過程中,幼教機構的工作人員往往對其表現更具有發言權,可以將機構的評價作為學生考核結果的一部分,為其作出更科學、更適當的評價。校內與校外共同評價,使最終的評價結果更真實、更客觀。
五、結語
總而言之,職業院校需要契合校園合作模式對學前教育專業進行改革,明確構建實踐教學模式的積極意義,通過重建課程目標、完善課程內容、創新教學手段、改革評估模式提升學生素養,從而讓學生成長為一個合格的學前教育工作者,進而全面促進我國學前教育工作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92.
[2]陳虹利.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J].高教學刊,2016(9):251-252.
[3]瞿葆奎.教育學文集·教育評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01.
作者:邰康鋒 單位:咸陽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航空英語教學設計與實踐
- 下一篇:商務英語綜合實訓課程建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