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信息技術教育契合點思考
時間:2022-08-13 09:37:45
導語:計算機信息技術教育契合點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信息技術教育的屬性特征分析
可視化教學機制作為一種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新型教學模式,經過大量實證研究可知,此種“參與式對接式”教育技術能夠為未來課堂的多維度建設提供必要的實證研究方法。從教育學與科學學科的技術工具與思維觀點等層面上看,知識可視化是指在學科數據計算、信息整合以及成果表征過程中衍生出的知識傳播與革新的新模式,信息技術的傳播發展與載體定位已經從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課程教育的體系模式,如何將互聯網信息技術轉化成直接的圖片、視頻等知識體系,成為當代教學領域的重點研究問題。信息網絡平臺為受教群體的思維共享、知識存儲以及資源獲取提供了必要的現實支撐,參與主體的成果測評形式能夠以“信息源”的形式進行歸檔與保留。以Clicker為代表的教學工具兼具成本低廉、性能穩定的交互教學特征,是一種典型的、由信息技術催生的“通用型”無線局域網系統,教師可根據課堂教學內容提出學科問題,學生個體可借助手持式樣的Clicker應答設備進行感應交流,所有的應答狀態及對應內容會及時全面地傳遞到教師端,生成各種類型的數據信息統計表,這種以“非紙質、非線性”的教學資源與管理模式有助于教學體系由“分立”向“共享”等方面的深度轉變。在信息化教學支撐狀態下,教學管理人員的資源利用觀已經逐步實現從“要素論”向“技術生態論”的轉變,信息技術從簡單的學科教具轉變為支撐環境,但同時我們應該認識到,大多數改革者的思維觀念還停留在“技術貫徹”上,現有的“教與學”機制尚缺乏必要的革新措施。基于此,應重新審視個性化網絡信息平臺的建構模式與教學資源“大數據”的導向關系,努力從“21世紀競爭力”的教學總目標出發,從科學發展的視野上出發,關注信息技術在課程教學以及道德引導等層面的教學流程與評價模式問題。
2.信息技術支撐下的新型教育實踐指向
2.1重審“信息人”的教學定位。由信息技術所建構的知識傳遞系統強調現有教學資源與教師個體專業此發展的整體與部分關系,構成了新型“教育生態統一體”。在當前計算機網絡普及與新課程改革機制下,“教育信息生態系統”應努力向“技術人”、“自組織人”以及“進化人”的視角進行滲透與轉化,以教育實踐活動為實體支撐,努力實現受教個體與技術化環境之間的信息交流、成果反饋以及要素循環等過程。社會綜合信息系統作為集學生個體、教育信息以及價值環境的統一體,以“價值平衡”理念為現實參照,需要借助方法論與新型教學理念來對著力解決信息環境變化同“信息人”建設之間的矛盾。2.2建立健全信息教育支撐實體。教育教學信息化的發展為實踐程序交互化、程序化以及網絡化提供了建構根基,平板電腦作為信息化教學“智能終端”的代表形態,逐步借助其技術優勢推進“數字化教材”的開發與有效閱讀,“iBooks”作為一種學科支撐軟件,能夠通過打造一對一輔導系統來更好地服務于專業素養的現實要求,同時,由此衍生出的“在線教育系統”則能夠以“交互輔助系統”的形式,實施跟蹤受教個體的學習軌跡與實踐方式。教育信息化應切實帶動教育現代化的全視角發展。此外,與傳統的教學機制相對比,計算機虛擬系統中所打造的“教育云端”從數據聯通、橫向對比等層面為受教個體的“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劃清了界線,有助于“信息學習型”教學機制的多維度建構。以此為著眼點,相關信息技術開發人員應統籌考量區域本土文化精髓與信息化教育機制的特殊性,關注信息技術核心概念、基本命題模式以及思維邏輯方法,對中國教育體系信息化的發展路徑與戰略思維創造發展條件。教學領域中信息技術的發展應充分考慮理論拓展同教育實踐融合之間的內部對接關系,根據實際教學檢測成果編制并定期“信息指導報告”,努力將教育過程信息化建設融入到理論與實踐的前瞻性研究中,以此來推進中國教育的現代化與實效化發展。2.3貫徹落實“信息主權”理念。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互聯網教育信息系統中所建構的知識網絡體系與特定的地理空間有密切關系,虛擬信息技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在線教育管控平臺與地理空間“相疏離”,對“主權概念”形成了現實沖擊。因互聯網具有“強滲透性”、“去中心化”與“世界性”的綜合特征,能夠允許大范圍的社會公眾參與到信息上傳與要素交流過程中,相關教學管理群體難以切實有效地管理“信息流”,其具有的信息分類能力允許所有參與主體能夠進行個人信息的傳輸與傳導,在進行個體自由意愿規制以及信息聯動機制建設的過程中,應重新審視個體信息保護、知識要素“跨維度流動”以及信息管理等層面的內在契合關系,以期更深層次地推進“信息主權”的行使環境建構與科學理性發展。
參考文獻:
[1]桑國元,董艷.論“互聯網+”時代教師信息素養內涵演進及其提升策略[J].電化教育研究,2016,37(11):108-112.
[2]袁磊,李彬語,王卓玉.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新模式探究——基于“互聯網+”“大數據”思維[J].中國電化教育,2016(08):61-66.
[3]任友群,李鋒,王吉慶.面向核心素養的信息技術課程設計與開發[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07):56-61+9.
[4]李藝,鐘柏昌.重構信息技術課程——從經驗選擇走向思想投射[J].電化教育研究,2015,36(10):5-11+19.
作者:宮潤濤 單位:吉林省通化師范學院分院
- 上一篇:財經類高校素質教育現狀分析
- 下一篇:淺析音樂教育考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