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學評價的模式與現況
時間:2022-01-16 03:58:00
導語:小學教學評價的模式與現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小學數學教學評價,必須以素質教育的價值觀來構建評價的模式,建立有助于促進學生發展,有助于教師反思與提高,有助于實現課程改革總體目標的評價模式與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評價;模式與方法
新課程綱要指出:“改變課程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變教學實踐的功能。”的確,評價不等于考試,不等于打分,更不等于排隊,不可能把課程改革的目標完全精細地量化。正如教育專家指出的“智慧是不能被測量的”。傳統的教學評價是“應試教育”的產物,有著很大的局限性,它所評價的內容片面,形式單調,方法單一,已經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小學數學課程評價應當遵循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建立有助于促進學生發展,有助于教師反思與提高,有助于實現課程改革總體目標的評價模式與方法。對當前新課程標準下的小學數學評價,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努力建立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評價的新體系,使傳統的被評價者———學生及其家長也成為評價主體中的一員,在平等、民主的互動中,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發展。如評價學生家庭作業中“計算技能掌握情況”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評價方式:
家長評價:1、計算準確率:高()較高()低()2、計算熟練程度:熟練()較熟練()不熟練()3、計算書寫規范:規范()較規范()不規范()4、堅持注意力集中時間:長()較長()不長()5、作業涂改次數:多()較多()少()沒有()學生自評:我能得(用紅色水彩筆涂上☆)
為使家長樂于參評,采取簡單易行、可操作性強的在選項上打“√”的方式進行評價。家長通過評價,從中了解了學校的論文教育教學、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能及時協助指導學生學習。而學生在寫完作業后,用涂“☆”的方式進行自我評價,這是根據一年級小朋友的特點設計的,也有利于學生自我操作。學生通過認真審視反思自己的學習成果,在反思中學會我贊賞自己,培養自信心,在反思中也初步意識到自己存在著不足。教師則在批改作業時,綜合家長、學生的評價,做出最后的評定。
實踐證明,這樣的評價,讓學生、家長都成為評價主體中的一員,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了被評價者的主動發展。同時,也反映了對學習過程的重視,學生在主動參與、自我教育的過程中不斷進步、獲得發展。
二、評價標準的層次化
注重評價標準多樣化與層次化,關注被評價者之間的差異性的不同需求。對評價標準采取“下要保底,上不封頂”的方式。如課堂上做開放性習題的練習:4+6□<70,□里可以填幾?筆者根據學生間的差異,設計了評“優”的三個不同層次的評價標準:
學困生:能填出一個中等生:雖無序的,但全填滿優等生:有序的,全填滿這樣,多樣化標準的評價,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需求和起點,適合個性的發展,能促進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發展。實踐證明,富有層次性的評價標準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能力坐標:能力強的孩子在評價過程中不斷積累自信心、成功感;暫落后的孩子也不會失去自信心,自尊心也受到了很好的保護,同時還明確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因此,要不斷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學校和教研部門應對數學課程的教學教育功能、教學目標和教學特點進行科學正確的評估。筆者認為評估要考查:
1.是否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2.是否組織學生自主參與,真正成為課堂的小主人。3.是否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合理的思維習慣。4.是否指導數學知識的應用。5.是否培養學生道德情操和積極向上的精神。6.是否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發展個性。
三、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教學評價的目的不再是把學生按照考試分數進行分類與分等,而是為了獲得和處理用以確定學生水平和教育有效性的證據。因此,《新課標》指出,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評價方式不再只是書面考試這一單一形式,它還包括口試、課堂觀察、課后訪談、作業分析、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袋等多種方式。每種評價方式都具有各自的特點,評價時應結合評價內容與學生學習的特點加以選擇。
依據《新課標》要求,評價時要做到“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其中特別注重定性評價,因為,它是關注過程的形成性評價,是面向“未來”、重在發展的評價,有利于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并激發其內驅力,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獲得發展,實現個體價值。
例如:在評價一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時,筆者就采用了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袋的方式。學生檔案袋是一個透明的文件袋,按要求張貼在教室的一角,每個袋子上都標有相應學生的姓名。每一堂數學課,都按照學生的學習態度(早退、遲到等)、課堂學習習慣、上課發言是否積極、是否提出有創造性問題、小組合作交流能力等五個方面給學生進行評價,并相應設置了以下幾個獎項及對應的獎品(獎品多為動物剪紙)。“學習認真獎”(大雁)、“良好習慣獎”(小白兔)、“敢于表現獎”(小孔雀)、“聰明小智慧獎”(小猴子)、“合作交流獎”(小螞蟻),頒獎視課堂具體情況,可在課中及時進行,也可在課尾總評后進行。但每個獲獎者及獲獎項目須由老師客觀評價,學生共同監督參評下進行。另外,還允許學生課后自主選擇收錄進步材料,小組間監督互評,幫助確定是否可收錄。在學生每次獲得獎品時,就要求學生及時把各項學習成果如大雁、小白兔、小孔雀等收錄到一個透明的袋子中。這樣一學期下來,每個學生都會擁有一個沉甸甸的能夠反映他們自己成果的記錄袋。如此評價方式,顯然評價重心轉向更多的是關注學生的求知過程、探究過程和努力過程,關注學生各個時期的進步狀況,并從中了解學生在發展中存在的不足、所做出的努力及獲得的進步,較好地實現了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期末,教師就能根據過程性評價做出全面的、富有激勵性的、終結性的評價。
當然,期末考試也是終結性評價的一個方面,要將考試與開放性的定性評價有機結合起來,以達到全面描述學生發展的狀況。
四、教師評價的科學化
原有的課堂教學評價認為,對教師評價是自上而下的,它的功能是領導和專家對一線教師進行評判和鑒定。關注的是教師能否完成教學任務,完成任務的深度和廣度,關注的是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通過教學改革實驗,有的教師認為,現在的課堂教學就是要教師通過評價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設計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最終目的是促進教師和學生的發展,提高教學的質量。因此,絕大部分教師對每堂課的教學評價有相當的認識和極高的參與熱情。新的課堂教學評價實驗有三點突破。突破一:確立新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確立評價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評價的過程是一種反思、總結、提高的過程,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是一種發展性評估。突破二:對課堂教學本質的再認識。現在的課堂教學評價以人為本,關注的是學生有效學習的程度、師生關系的狀況、課堂教學的氛圍、安全寬松的環境、學生情感思維及活動的參與。突破三:課堂教學評價的完整性。課堂教學評價的完整過程應該是:教學設計———上課———作業———輔導———評價的全過程,而不是只是放在教學過程的最后一個環節。
五、評價結果的展示人性化
以往把百分制作為教學評價結果的唯一表現形式,無論是在信度上還是在效度上,都有較大的缺陷。因此,應尋求評價結果表現形式的多元化、科學化、人性化,盡可能地把評價結果描述得準確些。比如,平時考查與綜合考查的結果相結合,以平時的結果為主;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等級與評語相結合,以評語為主。
在評價中要求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尤其是要重視定性評價。倡導學校和教師通過教案和考試結果進行分析,客觀地描述學生學習中的進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議。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強引導教育。
許多學校提倡任課教師給學生寫隨機的、富含激情的評語,這樣的評語,使學生興奮,使家長感動,拉近了教師、學生和家長的距離,廣泛地受到學生好評。隨機評語已經成為學校一支含苞待放的奇葩。作為一名數學教師,筆者給班上一位名叫王麗娟的同學寫道:“今天的數學課,你的表現很讓人驚訝,我由衷地為你的出色表現而贊嘆!當很多同學手忙腳亂地準備時,你已經胸有成竹,這樣的學習勁頭肯定會讓你的學習成績大大提高。”教師一個富有鼓動性的評語,能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把他們吸引到注重學習過程和良好的心理體驗之中,從而淡化了對分數的唯一追求,學會了從單純看考試分數向重視成長卡上轉移。
- 上一篇:小學數學教學發言評價分析
- 下一篇:兒童音樂教育對性格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