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學教育困境與對策分析
時間:2022-03-07 10:00:16
導語:農村小學教育困境與對策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如果說人生教育體系是一座高樓大廈,小學教育則是大廈的根基。小學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點,既為人生發展奠定基礎,也為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國家需要的各類人才夯實根基。隨著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農村適齡兒童獲得了基本的學習機會,義務教育給農村小學教育帶來了勃勃生機,但農村小學教育現狀依然不容樂觀。
一、走出農村教育的認識障礙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廣大農村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陣地。農村發展靠教育,農村教育決定了我國農村的未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教育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農村教育體系薄弱狀況一直沒有得到實質性改變,當前農村小學教育依然面臨諸多困境。許多農村父母對孩子受教育的理解偏執單一,認為孩子上學的目的就是考大學、躍農門。對學習成績好的孩子自然是盼其成龍成鳳,而對學習成績一般的孩子則認為教育投入就是浪費。鑒于目前大中專畢業生自謀職業、就業艱難的殘酷現實,讀書無用論正在農村蔓延。近年來眾多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進而產生了許多留守兒童,農村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給農村學校教育帶來了許多問題。普遍現象是許多農村父母進城打工,導致孩子缺少父愛和母愛,爺爺奶奶過分溺愛,不能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孩子難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有的甚至沉迷于網絡游戲。由于經濟條件限制,加以讀書無用論影響,許多農村家庭對孩子教育表現出淡漠態度,扭曲了孩子學習成長的方向,阻礙了孩子發展的動力。農村小學教育的思想障礙除家長外,還來自學校和教育體系。我國歷來都是通過考試途徑選拔人才,長期的科舉考試及其觀念在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上大學的應試教育延續至今,素質教育舉步艱難。教學成效最終以學生考試分數論高低,而教學成效又直接與教師職稱評定、崗位和工資晉升掛鉤,導致教師熱衷應試教育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慣性難以徹底轉變。總之,應試教育還嚴重束縛著學生、家長和教師的思想,必須改變農村義務教育的辦學方向、目標任務,農村教育不應主要著眼于讓農民子弟考上重點中學、重點大學,而應著力于農村人口素質的整體提高,培養適應農村發展需要的各級各類人才,這樣農村小學教育才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二、鏟除農村小學教育教學設施落后的絆腳石
隨著新農村建設深入推進,許多農村小學教育教學設施得到一定改善,但仍然落后于農村教育發展的要求。農村小學基本建設問題依然突出:有的校舍過于陳舊,存在安全隱患;有的缺少功能室;有的校園面積偏小,甚至沒有一個像樣的運動場。校園環境和文化建設、安全設施添加等需要加大資金投入,但農村小學普遍經費不足,大部分學校缺乏微機室、多媒體教室,或相關設施不完備,圖書室書籍數量少且陳舊,有的根本沒有圖書室。由于經費短缺,教師難以開展教研活動,學校也無法派老師外出學習。近年來,我國基礎教育投入逐漸加大。改善當前農村小學教育教學條件,要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經費,政策盡可能向薄弱、偏遠的農村小學傾斜。各級財政應通過銀行將教育經費定額、定時、定量劃撥給農村學校,這樣既可避免教育經費中間截留,還可以保證鄉村教育經費的穩定性和公平性。
三、走出農村小學教育發展的師資軟肋
小學教育對少年兒童成長的影響,遠遠超出小學教育階段而延續終身。小學教育對學齡初期階段兒童的素質和個性發展起著主導作用,小學教育肩負著提高全民族素質、普及初等義務教育、培養合格公民的歷史責任。然而目前農村小學教師力量相當薄弱,已成為農村小學教育的軟肋。首先是教師隊伍年齡結構不合理。由于地理位置、待遇條件等方面的原因,缺乏新生力量注入,致使農村小學教師年齡結構極不合理,老齡化斷層現象嚴重。有這樣一句順口溜:“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爺爺奶奶教小學。”據資料顯示,當前農村小學45歲以上教師超過一半,有些偏遠小學甚至多達三分之二。就我鄉而言,自2008年以來,除個別學校補充新教師外,大部分農村小學極少注入新鮮血液,隨著年齡老化,教師教育觀念陳舊、知識老化、教育教學方法落后、工作缺乏激情的狀況日益突出,教師隊伍“青黃不接”成為農村小學發展的一道無形障礙。其次是專業師資嚴重不足,在農村小學,英語、美術、音樂、自然、地理等學科教師多是兼職的,許多學校超編又缺人,教師教學任務繁重,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難以保證。教學水平和教學條件落后,致使許多農村學生舍近求遠、投親靠友到城市上學,以至鄉村學校生源流失嚴重,城市小學人滿為患。導致農村小學教師力量薄弱的原因很多,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改變現狀需要一個較長時期。首先,政府要確立均衡發展教育觀念,科學定編,合理配置小學教師資源。其次,學校要加強教師培訓,發揮骨干教師帶動和輻射作用,逐步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第三,進一步提高農村小學教師社會地位和待遇,逐步解決完善農村教師崗位編制、工資福利、職稱評定等一系列問題,并對長期從事農村教育教學和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予以表彰。
四、消除農村小學教師職業倦怠的“隱性危機”
問卷調查顯示,40歲左右、工作15年以上的農村小學教師中,高達82%的人對教育事業沒有興趣、缺乏活力和動力。比較嚴重的職業倦怠,導致部分教師對教育教學工作采取敷衍了事、得過且過、冷漠忽視的態度。農村小學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有教育理想和價值觀缺失等內因,也有社會壓力和經濟壓力等外因。教育塑造的是精神產品,是對人性美和心靈美化的培育,引導人們以積極、樂觀向上的態度追求人生幸福,只有幸福的教師才能教出幸福的學生。增強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學校要為教師幸福工作創造條件,要建立良好的管理機制,營造積極向上、和諧活潑的工作氛圍,以及教師安居樂業、學生健康成長的和諧校園文化。教育部門要注重教師思想教育和專業引領,實行人本化管理,公平公正地對待教師;實行民主管理,增強教師主人翁意識;關愛每位教師,激發工作激情和潛能,增強歸屬感,提高幸福指數,讓教師充滿激情地工作。教師幸福感增強了,才能以積極心態、飽滿熱情投入工作和關注自己的專業成長,從而形成風正氣順、人和業興的學校良性發展局面。
總之,小學教育是義務教育和素質教育的起點,它將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國民素質教育和各類人才培養奠定基礎。當前農村小學面臨認識障礙、設施落后、師資薄弱、教師職業倦怠等諸多問題,必須正確認識農村小學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加大投入,改善設施,加強隊伍建設,增強教師職業幸福感,促進農村小學教育健康、蓬勃發展。
作者:左長生 單位:吉安永新縣蘆溪鄉合東小學
- 上一篇:面向地域發展的商務英語人才培養
- 下一篇:農村學前教育的困境與出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