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可持續發展論文
時間:2022-02-26 10:54:24
導語:小學教育可持續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府學胡同小學是一所具有傳統文化情懷的學府圣殿,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與積淀。特色發展作為一種新的學校發展方式,使學校面臨的發展機遇增加。在“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視角下,學校將教育的中心調整到“人的領域”,也就是“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學校致力于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辦成特色學校系統地聯系起來,600多年來,學校傳承著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辦學特色,因此,學校將文化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一并加以探索。
一、挖掘學校潛在特色
1.文化領域。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研究府學胡同小學國學經典教育。建設人文領域國學課程,編寫府學胡同小學國學校本教材《弟子規》《笠翁對韻》《論語》;與北京大學的專家及志愿者團隊合作,開設“詩經”“論語”兩門選修課程。2012年,學校被授予北京市首批百年學校之際,國學校本教材首發并進入課堂使用。2012年9月1日,學校在開學典禮上,舉行了《弟子規》《笠翁對韻》《論語》校本教材首發式,中央電視臺予以報道。2013年,這三本教材在府學胡同小學朝陽學校投入使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啟動府學胡同小學學生境外游學項目。為促進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與交流,2012年,書法小組到丹麥進行文化交流。2017年,學校將安排學生赴美游學。2.社會領域。公民意識教育—北京市東城區教育科學規劃的重點課題《依托傳統文化實施現代公民教育提高德育實效性的實踐研究》進入中期階段,著力探討學生在社會中,將仁愛及社會責任作為自我生命存在的意義,并以仁愛和責任為基礎,發展協調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自我與組織、自我與國家、自我與自然、自我與人類整體發展關系的能力,獲得自我發展的社會空間和方式。和諧人際教育—校本研究課題《傳承禮文化發展學生健康社會自我的校本課程研究》進入結題階段,探索禮文化教育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班本課程、班隊活動的整合。從“家庭”“學校”“社會”三個人際交往領域,構建和諧人際關系,讓學生參與到建設“和諧家庭”“和諧學校”“和諧社區”“和諧城市”的具體實踐中去。3.環境領域。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將前沿科技成果資源轉化為課程。學校以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取得重大成果的項目“室內空氣質量與健康”為基礎,進行“室內空氣質量與健康”課程開發。4.經濟領域。綠色學校建設—開展以“建設綠色、低碳、環保校園”為主題的“金點子”征集活動。學生從太陽能利用、雨水回收、綠植養殖等方面,對綠色學校建設提出了意見和建議。節約生活方式—開展“圖書漂流”(圖書交換閱讀)、“淘米水二次利用”等主題活動,倡導節約型生活方式。
二、特色的實踐路徑
1.細化基于“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學生發展目標。我們做的是為了“人”的教育,這里的“人”指的是學生,他們是“文化遺產中的人”“社會關系中的人”“世界背景中的人”“時代生活中的人”“成長發展中的人”。我們做的是為了“人”未來的教育。在學業上,學校要為學生提供涉及文化、社會、環境、科學、自我的相關課程,實現每一個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對未來世界的適應,這是學生享有的權利。在品行上,我們要求學生“約之以禮”,尊重文化與知識,尊重他人,尊重環境、自然與資源,尊重科學與創新,尊重生命與健康,使學生懂得在自我發展的過程中,要促進世界的可持續發展。2.深化基于“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學校辦學理念。府學胡同小學堅守“文化立校、文化立行、文化立人”的辦學理念,正在通過“視野國際化、思想人本化、方式數字化、風格精細化”,構建學府式文化圣園。學校在辦學理念中植入可持續發展教育思想。府學胡同小學的“文化”是一種尊重歷史、立足歷史、繼承歷史,同時又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和塑造未來的文化。3.探索基于“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實踐路徑。從學校“可持續發展教育”的主要內容來看,一方面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另一方面要把環境教育的知識納入到教學系統當中來。一是可持續發展教育課程。國家課程:滲透聯動。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部分。潛在的課程理論為我們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提供了新的視角。作為一種德育策略,它意在整合非德育學科中的諸多德育因素,強調隱性德育因素與顯性課程內容的“兼容”與“滲透”。我們力圖用大德育觀統攝“顯性”和“潛在”的各種德育資源,提高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實效。地方課程:資源利用。以北京市東城區地方課程“藍天工程博覽課”為依托,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研究性學習活動,充分利用北京的各種教育資源,使可持續發展教育“潤物無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可持續發展教育主題活動。結合我校實際,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主題實踐活動。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幫助學生樹立尊重人、尊重文化、尊重自然、尊重環境、尊重資源的意識。“‘在環境中教育’以學生在環境中的體驗作為教育的中介。其目的在學習中加入現實、相關和實際體驗,是學生與環境直接接觸來獲得對環境的感知。”[1]我們將其轉化為“在環境中”進行“可持續發展”的“文化領域教育”。校園環境成為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的一門隱性課程。“關于環境的教育”: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將前沿科技成果資源轉化為課程;“為了環境的教育”:綠色學校建設—開展以“建設綠色、低碳、環保校園”為主題的“金點子”征集活動。學生在活動中探討環境問題的解決。“可持續發展教育所涉及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主要是兩類,一類是人與自然產生的問題,比如資源、環境問題。另一類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人與人如何和諧相處……從而使人類能夠可持續發展。”“教育使我們能夠理解自己和他人……這種理解是養成尊重的堅實基礎……。”[2]“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滲透到傳統“禮樂教化”中,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尊重別人、和諧相處的理念。
參考文獻
[1]羅潔.可持續發展教育區域推進策略[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9.
[2]張衛光,孫鵬.中小學可持續發展教育為了我們每個人的美好明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6.
作者:馬丁一 王慧旻 傅曉靜 單位:北京市東城區府學胡同小學
- 上一篇:遠程教育大數據基本思路
- 下一篇:小學教育語文教學技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