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行為養成教育分析

時間:2022-10-16 11:26:23

導語:大學生行為養成教育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行為養成教育分析

[摘要]基于全國高考改革的大環境和陜西青年職業學院生源的實際情況,陜西青年職業學院學生具有學習能力較差、行為約束力較弱等特點,學生曠課、遲到、早退等違紀現象也層出不窮,大學生行為養成教育成為輔導員工作中最為重要的部分。擔任輔導員后,就遇到了一名讓人頗為頭疼的學生,他的行為習慣在眾多學生中表現的尤為突出,并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關鍵詞]行為養成;家庭教育缺失;談心談話

一、大學生行為養成教育案例簡介

(一)學生基本情況。小林,男,18歲,某系2016級某班學生,經濟狀況優越。性格孤僻、偏激,沒有安全感,不喜歡和同學交流。(二)學生家庭情況。該同學自小生母去世,父親再婚,自己獨自生活。父親一直在外地做生意,兩人之間溝通很少,父親只能提供經濟支持。學生對父親的態度非常淡漠,甚至有一種厭惡之情。(三)學生存在的問題。該生自入學以來,屢次曠課、遲到,與他溝通過很多次。該同學在老師面前態度非常誠懇,一幅真心悔過的樣子,但是之后繼續曠課、遲到,從不與輔導員在言語上起沖突。對于該學生所出現的問題,作為班主任多次積極與其父親溝通。在溝通中,我屢次建議希望父親可以多關心孩子的心理需求,但是兩個月以來成效并不明顯。

二、大學生行為養成教育案例分析處理

(一)案例現象分析。通過了解發現該生自小缺乏母愛,單親家庭環境導致家庭關愛嚴重缺失,該生缺乏安全感,與他人難以建立信任關系。大一年級新生有不少單親家庭的孩子,對于新環境也出現不少不適應的現象,但該生表現得尤為突出,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1.該生母親離世,父親再婚重組家庭,自幼缺乏母親關愛。父親的再婚讓該生有了被拋棄被邊緣化的感覺。再加上其父因為自己事業和再婚的原因,忽略對孩子成長的關注。2.該生自幼脫離家庭,過早的獨自生活,經濟條件優越,除了父親給予豐厚的經濟支持外,自己還通過股票等其他方式獲得經濟來源,不相信感情。3.正是該生特殊的家庭環境和成長經歷,導致他行為養成教育自小就嚴重缺乏,他無法獲得家人的關注和引導,更加無法獲得支持和認同,這就導致該生行為出現嚴重偏差。(二)案例現象處理措施。“95后”的學生普遍存在不受約束、個性突出同時又自律意識偏弱的特點,對于自身行為是否規范并不在意。在具體解決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與學生對話,循序漸進打開心扉。與特點突出、行為習慣偏差的學生溝通,作為輔導員要有合理的溝通方式。所以自9月份開學以來,我與該生共進行了20多次的談話,談話場合和方式各有不同,有正式的辦公室約談,也有宿舍小聊、校園操場的“偶遇”,更有社交網絡軟件的交流。針對該生對辦公室老師有自己的“套路”,我改變了與其對話的策略,將對話的方式和場合進行改變和轉移,有意無意的制造出很多“偶遇”和“突然襲擊”,讓他在心理和思想上沒有防備,反而讓對話過程氣氛融洽,孩子對班主任的防備心理有所減弱。2.與家長溝通,指導創設和諧的家庭教育環境。從案例中可以看出,小林父親因為兒子喪失母愛而有一種愧疚心理,便想從金錢和其他物質方面給予孩子補償,并認為自己再婚不忍心對孩子嚴加管教,認為放任是一種目前和平相處的方式。因此,在與父親溝通時首先要讓父親認識到物質的彌補填補不了孩子情感的空虛。3.發動班集體的力量,借助朋輩關系主動出擊。為了進一步加強該生的行為規范和建立他的自信,作為班主任要幫助他找到自我,看到拋開金錢驅動下的潛能。除了要樹立他的自我認同感之外,還要讓他逐步具有集體歸屬感和榮譽感,鼓勵學生多參與豐富多樣的校園活動。(三)措施后期效果。客觀上講,現在的大學生確實有很多讓家長、老師覺得不懂事,行為上更加不會約束自己。我依然記得第一次和他在軍訓操場的對話,他對老師非常禮貌,掛在嘴邊的話語經常是“老師,您說的對”“老師,我錯了”“老師,我下次不這樣了”。記得幾次約談毫無成效,得知該生依然曠課違紀后,我生氣又無奈的郁結。隨后,從多方面了解該生情況并改變了和他對話的方式,對癥下藥。1次、2次……到目前20幾次的對話,這不是一個短暫的歷程,教育就是這樣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過程。連續一個多月的時間里,該生雖有缺勤早操和偶爾遲到的現象,但截至目前未繼續出現曠課的行為,每天晚自習也準時出勤并開始讀書。

三、案例思考和工作建議

(一)直面教育,直面自己。進入學校進入“教育圈”,我曾為實現事業理想而喜悅。但現實是殘酷的,真正去做學生工作、思想教育工作的時候,現實有時候讓心靈感到疲憊,甚至出現一種職業挫敗感。任何一個孩子的行為習慣都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十幾年的行為偏差更不是短短一段時間只依靠輔導員簡單的教育就可以完全扭轉的,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就是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努力去做好學生學習、生活上的引導和幫助。(二)時刻記得反思。“反思”是哲學最為重要的一種思維方式。善于總結、善于反思,才能更好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完善自我,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職業能力素養。反思,一直是值得我們去做的事情,也是促使我們成長的動力!

作者:王倩薷 單位:陜西青年職業學院財經系

參考文獻:

劉春魁.養成教育的含義、特點、功能及本質[J].邢臺學院學報,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