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讀書習慣養成教育
時間:2022-02-24 03:25:39
導語:淺談讀書習慣養成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指導學生選擇閱讀方法
閱讀的方法豐富多樣,不同體裁的文章可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在閱讀課文時,我們應指導學生根據不同文體和閱讀需要來選擇恰當的閱讀方法。閱讀方法有默讀、朗讀,有序讀、跳讀,有精讀、略讀和研讀,有學習性閱讀和欣賞性閱讀等。根據閱讀時聲音的大小,可分為朗讀和默讀。朗讀課是大聲地讀課文,要求聲音洪亮,吐字清晰,感情充沛。默讀指無聲地讀課文;根據閱讀時細密和簡約的情況,閱讀可分為精讀和略讀。精讀是對閱讀材料做全面、精細、深入的理解,對作品的思想內容、人物事件、篇章結構等徹底通曉,即一字一句也不能放過。略讀是提綱挈領地把握閱讀材料的基本內容、主要思想和技法,注意力集中在需要關注的問題上。通過瀏覽、跳讀等形式,舍去無關緊要部分,省略了逐字逐句,乃至逐章逐篇的閱讀過程。在閱讀時間不變的情況下,它可擴大學生閱讀的量,擴充學生的知識面。略讀前可先讓學生找一些有關作品的內容梗概、名家評點來讀讀,這樣學生便可先粗知大體內容。略讀時,教師要特別注意訓練學生的速度,讓學生養成速讀的習慣,力爭做到“一目十行”。速讀亦即快速閱讀,是指能從讀物中迅速提取有用信息的閱讀方法。它不僅只求時間上的快速,而且還重視讀的質量。當今社會就是知識經濟的信息時代,其特征就是信息過量。要使學生將來能夠適應社會需要,語文教學就必然承擔著培養學生速讀能力的艱巨任務。此外,還要培養學生養成泛讀的習慣。早在1942年,葉圣陶先生就提倡閱讀教學要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要指導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因為廣博的知識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修養,而且能培養學生敏銳的思維能力,所以我們要切實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課外書籍,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努力提高課外閱讀質量,讓學生在泛讀的基礎上,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夯實學生閱讀的基礎
(一)重視語感培養,奠定閱讀基礎。語感是對語言的敏感性和領悟力,是實際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一種基本功。在閱讀教學中重視語感的培養,就是要讓學生能領會含義,識別優劣,并能引起各種思考、聯想和想象。學生有了較強的語感,對語言的反應就比較敏捷,領悟它的含義就比較準確。(二)讀寫聽說緊密結合,形成習慣養成的載體。語文課進行語言教學,主要是讀、寫、聽、說四個方面。這里所說的讀,當然是閱讀的意思,讀的是別人的書面語言。而寫是語言在書面上的實際運用,聽的是別人的口頭語言,說則是語言在口頭上的實際運用。誠然,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但要真正提高閱讀水平、閱讀效率,讀必須與寫、聽、說緊密結合,而且閱讀教學中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讓學生感知閱讀材料,更要通過閱讀提高學生書面和口頭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督促學生勤做讀書筆記
閱讀過程的本質就是獲取信息,閱讀質量的高低取決于捕捉信息的能力。做閱讀筆記就是捕捉信息、積累材料的直接體現。老舍先生說:“要天天記,養成一種習慣。刮一陣風,你記下來;下一陣雨,你也記下來。因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寫一陣風或一陣雨。你如果沒有這樣積累,就寫不豐富。”因此,我們要指導學生學會做讀書筆記,勤做讀書筆記,以鞏固閱讀的效果。在課堂上,要指導學生勤做筆記,記住重難點。遇有疑難問題,及時向同學或老師請教。平時,要求學生備好便于攜帶的小筆記本或小卡片,遇到好的內容、詞匯、名言警句、精彩片段都可以記錄在筆記本或小卡片上。特別是偶遇靈感來臨,要立即動筆,不能遲疑。同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在摘抄佳詞妙句后反復揣摩、吟誦、領悟,或對原文中的某些觀點加以分析和發揮,對原文提出批評和意見,或把原文的內容、觀點和其他同類的文章從不同角度加以比較和分析,寫出自己的體會和看法。這樣,學生便能加深對作品內容及藝術風格等方面的感性或理性的認識。對讀書筆記的整理,可讓學生分門別類:如時間篇、青春篇、立志篇、文學佳作欣賞篇等。這樣日積月累,持之以恒,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寫作能力。
四、注重學生的閱讀細節
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我在平時教學實際中也總是反復向學生說明這一道理,讓他們一讀書就拿起筆,在閱讀時,對書中的格言警句、成語典故、優美詞語進行圈點批注、摘錄,或者把自己的體會、意見寫成心得體會甚至書評。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經常撰寫讀書筆記有利于知識的積累和閱讀的豐富性、生動性。同時,學校作為學生接受教育的最主要場所,學生絕大部分的閱讀能力都是在學校形成的。因此,我們應該給學生一個整潔優美、好學成風的校園,使校園成為學生悉心求索的情感動力場,使學生有充分的自由去發展和培養自己的愛好、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作者:王正偉 單位:山東省新泰市第一中學
- 上一篇:中職德育計算機教育論文
- 下一篇:低年級學生養成教育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