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級學生養成教育探討
時間:2022-02-24 03:37:09
導語:低年級學生養成教育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提高認知,規范養成教育
入學第一天,我就利用晨會課、班會課等時間,組織學生進行集中的小學生行為規范、校規、班規等的學習。低年級孩子年齡小,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他們知道學校的規章制度,懂得一些行為常規,但從總體上說,對常規的認識和領會不深刻、不徹底;動作行為不到位、不規范,所以更是培養學生養成好習慣的關鍵時期。因此,我從點滴抓起,手把手指導學生注意個人衛生、安靜有序地排隊走路、文明用餐、整理書包……一段時間的訓練下來,的確收效明顯,但總是存在反復,特別是在學習習慣的培養上出現了較大的問題,每天的學習任務總有人偷懶不做,作業拖拉現象也比較嚴重。
二、對癥下藥,探索養成教育
班里的小A,上課永遠處于“神游”狀態,別的學生開始隨著老師的節奏做某事了,他還是定定地坐著,要走到他身邊提醒才行。每天的作業拖拖拉拉,提醒再多次也無濟于事,除非老師站在他身邊盯著。作業情況更是糟糕,字跡潦草、錯誤百出、有錯不改。在與家長的溝通中我也了解到,他在家里的狀態甚至都不如在校,家長恨不得拿根大棒在他身邊候著了。他在學習中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問題,究其根源,還是沒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種現象不在少數,只是嚴重程度不同,這也成了我的一塊心病。我想,一味的禁止或懲罰對他們來說已經沒有威懾力了,必須尋求一種更加積極有效的方法。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的一句話給了我啟示:“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還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舉失敗,并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那我何不制造一個好習慣“銀行”,讓學生每天都來存儲呢?我讓學生準備好一本新本子,鄭重其事地告訴他們:這是一本神奇的本子,它叫“好習慣存折”,每天,請你對照老師擬定的五項好習慣來評價自己一天的表現,達到了就加上一顆星,沒達到就明天繼續努力。集齊十顆星就能換取一張星星貼紙,兩張星星貼紙就能換取爭星榜上一顆大星了,爭星榜是學生很關注的每個月評選“爭星小能手”的依據。就這樣,我設計了一個逐層往上的評價機制,把難度控制在學生“跳一跳能夠到”的范圍之內,星星既不會來得太容易,也不至于讓某些后進的學生體會不到成就感。“好習慣存折”正式投入使用,每天放學前十分鐘成了“存儲時間”。就這樣堅持了一個月,班級里形成了相互督促的氛圍,大家你追我趕,比一比誰的“好習慣存折”里星星最多,誰的爭星榜上又多出了一顆紅星。再看小A,每天的星星總要比別人少上兩三顆,問他原因,他總是撓撓頭,低下頭小聲說自己沒有做到。在我的鼓勵和其他同學的帶動下,漸漸地,他的存折里也有了不少貼紙,爭星榜上的星星也冒頭了,我看準機會,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他,給予他繼續努力的信心,他的臉上也終于露出了羞澀而滿足的笑容。“好習慣存折”這項習慣培養的舉措,既迎合了低年級學生追求新鮮有趣的事物的心理,又富有激勵性,比“禁止”“懲罰”來得更有效,也更加具有教育人文氣息。
三、善用榜樣,引領養成教育
俗話說,言傳不如身教。在小學生眼里,自己的老師是神圣的,永遠是學生模仿和學習的對象。試想,教師剛教育學生遇到垃圾彎彎腰,而自己卻對腳下的垃圾視而不見,那在學生的眼里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所以,教師是學生最大的榜樣,要想學生怎么做,教師一定要先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做到,平時也要有意識地督促自己,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此外,同伴的榜樣力量也不容小覷。人們都有模仿那些在某些方面與自己相似的榜樣的傾向。因為相似性使人覺得模仿具有現實可行性,這樣也就樂意去模仿。我時常注意觀察學生的一言一行,記錄下一些學生的好習慣。有一次,學生們排好隊去上美術課,匆忙間,L的彩筆散落一地。多數學生從旁匆匆而過,只有J彎下腰,替L把彩筆一支一支地撿起來。事后,我鄭重其事地表揚了J樂于助人的行為,同學們也紛紛向他投去贊賞的目光,這使一向沉默寡言的J綻放出了難得的笑容,也讓其他同學認識到了幫助他人的意義。從這以后,我欣喜地發現,班級里熱心的孩子越來越多了。
四、家校合作,助力養成教育
在養成教育工作中,可以說,學校是主陣地,但是為何會有“5+2=0”的悲哀呢?這其中,家庭教育是不可磨滅的重要一環,如果離開了家庭教育,學校在養成教育上下再大的功夫也只是事倍功半甚至白忙活而已。首先,學校要與家庭建立聯系。通過家訪、家長學校、家校互動卡及家長座談會等對家長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家庭教育提出明確的要求和做法:如讓孩子承擔一定的家務勞動、不讓孩子沉溺于游戲和進游藝廳、讓孩子學會自理、對來客要有禮貌、不亂花錢、不亂吃小食品等。明確告訴家長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在不斷督促和強化中,防止他們壞習慣的滋長。其次,要通過家庭了解學生,爭取家長的配合。有些學生具有“兩面性”,有的“在校是個好孩子,在家是個小皇帝”,有的則相反。所以,我們不能單憑學生的在校表現就做出判斷。通過與家長的溝通,可以對孩子的性格、習慣等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從而方便教師“對癥下藥”。養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長久的引導、耐心和支持。在這個過程中,適當地提出規范很有必要,但更重要的是把這些規范滲透到學生生活的每個細節中,讓他們主動去感受、學習。同時,依據班級情況、有針對性和創造性地解決遇到的難題,善于利用榜樣的力量,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等,都是值得深入探索、不斷豐富和創新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徐亞妮.基礎教育中不容忽視禮儀素養教育[J].蘭州學刊,2009(08).
[2]雷裕盛.如何抓好小學新生常規教育[J]廣西教育,2009(16)
[3]潘勇平,石曉燕,高愛鈺.北京市東城區小學一年級新生讀寫姿勢現況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9(02).
作者:湯曉丹 單位:常州市武進區橫山橋中心小學
- 上一篇:淺談讀書習慣養成教育
- 下一篇:中職學生養成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