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20 04:57:00

導語:語文課堂教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課堂教學研究論文

【摘要】:我二年多來運用多媒體教學,勇于鉆研實踐,充分發揮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化靜為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寓教于樂,化無聲為有聲,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設情境感染學生,變難為易,提高學習效率;運用多媒體培養審美情趣,形象生動的畫面、逼真的情境朗讀、悅耳動聽的音樂背景,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著豐富美學信息的學習情境中去,讓學生在這里耳濡目染,主動探索美,發現美,感受美;用多媒體增大容量,長課短講。與同行老師共享課件、試卷、教學心得等資源,并且節約備課時間。我使用多媒體教學的方法,以及收到的良好效果。語文教學要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來優化課堂教學,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關鍵詞】:現代教學手段寓教于樂創設情境審美情趣

優化作文教學

信息技術的推廣和運用,網絡教學的普及,是21世紀學校發展的必然趨勢。舊有的不適應現代教育的教學手段正逐步被信息化、網絡化所取代。實現教育資源共享的教育新時代正向我們走來。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廣大教師注重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能夠進一步開闊學習的視野,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順應時代要求,先進教學手段的語文多媒體教學的輔助作用越來越明顯。它以新穎的形式,強大的功能,帶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多媒體教學以其形象、直觀、生動的特點,極大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學生在聲、光、電的氛圍能夠輕輕松松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作為21世紀的教師,我主動學習并運用這一現代科技的教學手段,勇于鉆研實踐,充分發揮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二年多來,我用多媒體教學,收到良好效果。

一、化靜為動,激發學習興趣,寓教于樂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是推動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重要動力",傳統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的手段比較有限,多媒體在此則表現了高度的優越性。豐富的畫面、美妙的音樂,刺激了學生的感官、激發了他們的興趣,課堂學習氣氛濃厚、學習氛圍輕松,興趣成了最好的老師。動態的事物比靜態的事物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更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教學中,學生面向靜態呆板的課本和板書,難免枯燥乏味。計算機多媒體教學完全克服了這一缺陷,能夠出創設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靜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軌跡運動,靜態的圖像可以像動畫一樣播放,色彩可以變化,速度可以控制。這樣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課外閱讀活動中,我搜集資料制作課件《望天門山》。如果學生直接閱讀,學生很難理解"天門"的形象、"開"和"回"是怎樣與山水聯系在一起等問題。我依據詩的內容設計出這樣的情景圖:兩高座山猶如巨大的石門,兩山夾縫中滔滔江水急流回旋,沖破山的阻隔,一瀉千里;遠處,紅日碧水間,一葉白帆飄蕩而來……運用物象直觀,由文到圖,由靜到動,讓學生理解“門”、“開”、“回”等關鍵詞語的意義,把學生的思維帶到山青水碧,紅日白帆的意境中,從而恰當地理解了全詩的意境。這樣,既能疑竇,又啟蒙味,激發了學生們對祖國壯美河山的熱愛之情。沒有這物象創設的教學情境,學生理解“門”、“開”、“回”的意境就要費課時費力氣了。學生在動畫的刺激下,始終保持著濃厚的學習興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創設情境感染學生,變難為易,提高學習效率

盡快讓學生進入課文所創設的情境是正確理解一篇課文的關鍵,傳統教學中通過精心準備導語或范讀課文力求達到這一目的。現代教育我們可以通過運用多媒體播放一段與課文意境有關的音樂或圖像,將學生迅速帶入課文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生感知到了美,就能讀書有味,讀書入情,讀書悟理。事實證明此種做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這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如在教學《黃河頌》時,教學一開始,我讓學生"走進影院看黃河",用《黃河頌》MTV片引領學生走進黃河,震撼人心的歌曲和激流澎湃的黃河水流深深感染學生。我用多媒體介紹背景資料,學生了解了作者光未然"英勇抗戰贊黃河"。我給學生播放課文朗讀錄音,我用背景音樂和一系列畫面作背景讓學生進入情境朗讀,學生讀得聲情并茂。反復朗讀后,我用圖像配合文字展示了精心設計的幾個問題,引導學生"開動思維說黃河",學生熱烈討論,并相互質疑、回答,從各個角度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特別是"解除疑團問黃河"這一教學環節,學生由課內到課外,從古到今,從黃河的歷史、文化、生態變化各個角度發問,學生積極思維,合作探究,在一定深度和廣度上了解了黃河,甚至還提出了課堂上一時不能解決的問題,更激發了他們課外探究黃河、關注黃河的欲望。拓展訓練中,我播放了影片《保衛黃河》,讓學生在抗日的炮火硝煙中受感染,培養了愛國主義的情感和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我讓學生給影片《保衛黃河》歌詞寫朗誦詞,加深了對《黃河頌》的理解,又培養他們贊頌黃河的寫作能力。課外活動中,我利用多媒體教學生唱《黃河大合唱》,進一步培養他們愛黃河愛祖國情感。我指導學生利用網絡搜集黃河當今生態環境的變化,激發了他們愛黃河、保護生態環境、創造美好生活的熱情。在講授朱自清先生的《春》時,有的老師配了一段《春之聲圓舞曲》,樂曲悠揚動聽,很快就將聽課的老師和學生帶入春天詩意盎然的意境中,春草、春花、春風、春雨,隨著這一串串音符撲面而來,對春的喜愛和贊美已蘊在心底。再如講授余光中先生的《紙船》時,我通過大屏幕展示給學生一片深藍的大海,一只白色的小船在波浪中搖曳,屏幕的右下角,一只紅燭發著微弱而執著的光,鮮明的顏色、動態的設計立即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詩人對母親的思念,對祖國深沉的愛已通過畫面深深打動了學生。這樣,在美的意境中,對文章的理解,從字面到內涵,層層深入,既把語句理解透了,又體會了所要表達的主題,提高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領悟能力,得到語感和美感的雙重訓練。

計算機多媒體能模擬仿真,化抽象為形象,將學生帶進形象、生動、色彩繽紛的教學情境之中,使學生感官接受刺激,發展思維能力,加深對事物的理解,大大減輕了學生認識的難度,變難為易。例如在七年級語文上冊《春》的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精心設計了一個課前導入和朗讀環節:用多媒體先播放春、夏、秋、冬四幅風景圖,讓學生觀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圖,口頭簡要描述畫面,并背出表現春天的詩句,然后在聲畫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讀錄像。那美不勝收的佳景和配音員絲絲入扣的朗讀,讓學生在有如親臨其境之中感受到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生機勃發,花草樹木播放競相爭榮的景象和作者熱愛春天、憧憬未來的欣喜之情,通過的強大功能,將文字、圖像、聲音等信息有機地組合在了一起,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拓寬了信息傳遞的渠道,從而達到了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計算機多媒體教學還能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延伸和拓寬教學時空,通過圖像、聲音、色彩和動畫,傳遞教學信息,解決了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學難點,使學習內容變得容易理解和掌握,培養并發展了學生獲得信息、分析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三、寓教學中,培養審美情趣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特點是圖、文、聲、像并茂,能向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動的畫面,標準逼真的情境朗讀,悅耳動聽的音樂背景,能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著豐富美學信息的學習情境中去,讓學生在這里耳濡目染,主動探索美,發現美,感受美。學生課外閱讀《敕勒歌》時,開始學生覺得這首詩平白如話,沒什么意思。于是我做了這樣的一個課件:一開始,在屏幕上出現一些靜止的畫面,分別對應詩中描繪的天山、草原、牛羊,學生看后基本上沒有什么反應。這時,我啟發學生:詩中描繪的天山、草原、牛羊都是什么顏色?哪些景物是這幅草原畫面的主體形象?它們各占多大的比例?你認為在這些圖畫中還應加點什么?頓時,學生們活躍起來,展開他們想象的翅膀,來描述他們“看”到的草原景象:在無垠的藍天下有一片遼闊碧綠的草原,在和風吹拂下,豐茂的草木俯垂搖曳,綠波此起彼伏,正在吃草的白色羊群時隱時現。而那草原與藍天之間鑲著的紫色遠山,又勾勒出了天高地廣的恢宏氣象。接著屏幕上出現了與同學們想象一致的有關草原景色的錄像,使他們真正看到了雄渾豪放的北國草原,從而共同感受到了詩的美。教師隨后進一步啟發學生的想象,牛羊是這幅草原圖畫的主體形象,是綠色錦緞上托出的明珠,是畫中的詩。美妙的是,作者不是把這個主體形象死板地畫在那里,也不是一開始就讓我們看到,而是直到末了才時隱時現:風吹草低,現出了牛羊。言外之意,風吹草起,又隱沒了牛羊。那么,草原深處還有多少牛羊,還有多少美的事物,那放牧牛羊的人,是白發蒼蒼的老人,是天真活潑的姑娘,還是踏著牧歌歸去的小伙子?……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倘佯神游于這個廣闊的審美空間,盡情地領略這首詩的神韻妙境,充分地品味這"詩中有畫"的美景。

四、增大容量長課短講

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為教師加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插上了翅膀.,可節省大量的板書時間,讓學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啟發、點撥、解決疑難問題以及聽說讀寫訓練上。如在教《故鄉》一課時,在啟發學生思考回答中年閏土與少年閏土在外貌、神情、言行、性格、對“我”和對生活態度等方面有何變化以及變化原因的基礎上,教師投影顯示出完整的板書設計。這樣做,比教師在黑板上板書快了好幾倍,再利用節省了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寫作訓練:運用對比手法描寫一個熟悉的人的外貌,寫出其變化。寫完后,指名學生讀一讀、評一評。使學生能多方面進行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增加了學生學習、思考的機會和訓練密度,既減輕了老師的負擔,又提高了課堂效率,還能使學生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傳統的授課一節課緊緊巴巴,一篇課文至少要兩節課才能完成,長一些的深一些的甚至要講一個星期。多媒體在此則顯示了其優越性,它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板書無需再寫,輕輕一點即可完成,問題也無需重復兩遍三遍,已經擺在大屏幕上了,而且借助于直觀的形象,有些內容無需長篇大論,學生已了然在胸。如此下來時間節約不少,課的容量自然加大,長課短講成為可能。教學傳統篇目《社戲》,我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觀看我制作的FLASH動畫片,學生津津有味的看"電視",熱火朝天的談感受,江南的小橋流水、月下行船、水鄉社戲、夜航偷豆等歷歷在目,那淳樸的鄉情、建可愛的伙伴、那帶著露珠的羅漢豆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對課文的理解和把握自然突飛猛進,結果往常三節課講完的內容兩節課甚至一節課就完成了。這時的多媒體就像是在學生和課文間架起的一條快速道、一座立交橋。

五、可豐富作文素材,培養觀察、分析、聯想、想像能力,拓展思維空間,優化作文教學。

多媒體的運用,可以更有效地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順利進入有效創新。“想象是創造之母”,想象能力越強,人的創造能力就越強,對于語文學科來說,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應該是語文創新教育的主要內容。想象不是憑空的,它需要有所依托,它需要不斷地刺激,而我們知道,視覺對人的刺激遠遠深于聽覺,而如果把視覺和聽覺加起來,那么起到的效果就會更好,而多媒體的運用的好處,還在于它能夠更好地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可見,多媒體對學生的想象力的訓練是極為有利的。例如,我們在教《故都的秋》的時候,學生單單看課文的內容,可能很難進入作者創設的意境,但如果我們能夠設置一定的畫面,如牽牛花圖、秋雨圖、落葉圖等等,把這些畫面配到課文的朗讀錄音上,那就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想象,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對課文內容進行再創造。我們還可以給學生一個較為簡單的畫面,讓學生自己添加一些內容,完成一個完整意境的創設,并用文字把它表述出來,這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并進行創新思維也是極有好處的。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視覺、聽覺形象,能使學生簡便、快捷地直觀現象,感覺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臨其境,進入由形象、色彩、聲音等混合構成的氛圍,使教學過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誘發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這為豐富學生的表象,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提供了物質基礎。這樣在作文教學時,可突破時空的限制,將人、事、物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既豐富了他們的生活,又為他們提供了作文的素材,開辟了多向立體的思維通道,促進學生觀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聯想想像力的增強、審美能力的提高。教師可利用網絡下載許多優秀作文或作文課件,用多媒體展示,這樣可以快速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和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

如作文課上,投影漫畫《媽媽水開了》,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分析漫畫內容,然后根據此漫畫,分別用描寫、說明和議論的表達方式各寫一段話。學生寫完后,教師投影預先寫好的三段例文,引導學生分析比較三段文字的不同之處,然后讓學生對照自己的習作,找出存在問題并作修改,再投影學生修改前后的習作,大家評評、議議。最后再讓學生結合漫畫內容,聯系自己實際,談感受,談體會。通過這樣的訓練,使學生很快掌握了描寫、說明、議論等表達方式的區別,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在教讀《皇帝的新裝》等故事性較強的課文時,學生觀看了課本劇錄像片后,教師引導他們張開想像的翅膀,創作出更加精彩的“課本劇”。

六、資源共享齊頭并進

好的多媒體課件還可以在同一年級交流,甚至我還和外地的同行老師交流課件、試卷、教學心得等,使學生都能感受到其中的樂趣,并且節約了備課時間。二年多來實踐證明,我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具有形象性、多樣性、新穎性、趣味性、直觀性、豐富性等特點,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多媒體給我的語文教學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還有,多媒體的運用,可以讓學生直接主動參與教學過程,進行創造性的活動。多媒體具有交互反饋功能,為我們提供了友好的界面,我們可以從根本上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擯棄以教師傳授為中心、學生只是消極被動接受的陳舊套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直接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例如,我們在教學議論文時,想讓學生明確文章的論證結構和論證方法,可以設置幾組具有反饋功能的題目,讓學生在不斷地嘗試、不斷地創新中從失敗一步步走向成功。在這樣的教學手段的輔助下,教師只要為學生提供輔助學習的多媒體計算機廣播、反饋等手段,讓學生與計算機進行直接對話,而且學生的操作結果會得到計算機的及時的評價和反饋,學生可以及時地調節學習。通過計算機網絡,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各方之間可以多向的交流,這給了學生一個無比自由的活動天地,讓學生可以更積極主動進行創造性活動。

所有這些,無不說明了多媒體的運用對于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極為有利的。作為新世紀的語文教師,我們既然把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自己教學的主要目標,我們也就更應該在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時充分地利用多媒體,使其發揮應有的輔助效果。

具體方面,在語文教學中我是這樣使用多媒體的:

(1)、利用廣播、錄音,強化聽說訓練,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廣播、錄音是借助電聲、音響來傳輸教學信息的方式。在語文教學的朗讀能力訓練中,利用它們,可以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較好地達到教學目的。一方面,朗讀錄音是朗讀大師們給予我們的優作,它用響亮、清晰的語言轉換了書面文字語言,恰到好處地再現了文章的語言、節奏、格調乃至其蘊含的情趣,意味,能給學生提供語言、節奏、語氣、語調等方面的示范。另一方面,錄音教材,還具有可重復的特點,因而運用錄音教材來進行聽說,朗讀訓練,效果頗較。

以詩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例:這首詩的內容感人至深,可是對于現在學生來說,這首詩所表現的內容和抒發的感情,畢竟是古代詩詞,難以在感情上產生共鳴。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簡略地介紹蘇軾的生平事跡,然后再放一段配樂詩朗誦,沉重的樂曲,充滿感情的朗讀,很好地體現了詩歌的主題思想,使學生們深受感動。在此基礎上,反復重現,讓學生們反復跟著朗讀課文錄音,特別是一些重點小節,反復跟讀,能體會詩人在其中表達的感情,有利于理解詩歌的內容;還能強化記憶,有肋于識記能力的培養,又能體會朗讀大師們對停頓、延長、輕音和重音等方面的處理,有助于提高朗讀水平。

(2)、利用幻燈投影教學直觀形象,輔助突破教學難點。

為了把教學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迅速感知教材,可以為學生創設出一種直觀教學情境,利用投影媒體有獨特的功效。投影在語文教學中,可以放映字詞,幫助正音、正字、辨析詞義;也可以放映給畫、照片,讓學生形象地感知教材理解課文。以《望天門山》為例,在教學中,“天門”的形象,“開”和“回”是怎樣與山水聯系在一起的,是學生較難理解的問題。如果教師依據課文內容設計情景圖:在圖中,教師巧妙地將兩座山繪成門樣,兩山夾縫中滔滔長江水急流回旋,沖破山的阻隔,一瀉千里,遠處,紅日碧水間,一葉白帆飄蕩而來。運用物象直觀,由文到圖,讓學生理解“門、”“開”、“回”的意義,把學生的思維帶到山青水碧,紅日白帆的意境中,從而恰當地理解了課文。這樣,既能疑竇,又啟蒙味,激發了學生們對祖國壯美河山的熱愛之情。沒有這物象創設的教學情境,學生理解“門”、“開”、“回”的意境就要費課時費力氣了。

再以《狼》的教學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故事情節,預先繪制屠戶“遇狼”“避狼”“御狼”“殺狼”的投影片,然后讓學生一邊觀察投影片,一邊學習課文,學習復述故事,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氣氛。既重激又重學,既重傳授知識又重能力培養,對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有很大的作用。可以適當的投影教學,是既省時又省力的方法。

在進行課堂提問和測驗時,可以將事先擬好的問題做成投影片,在課前或在授課過程中呈現出來,要求學生在較短時間內進行內容。這樣既可以節省扳書時間,又可以使教師很快地接收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及時對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予以調整,以保證知識信息的準確傳遞,便于正確評估學生的進步,優化教學評比過程,運用投影教學不僅直觀形象,能輔助突破教學難點,也能優化語文的復習和考查過程。

(3)利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學習小說,詩歌,散文等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推動學生探求知識、獲取能力的一種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有學習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會,并進而創造。而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特別是多媒體直觀性、形象性的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巧設情境,讓學生聽聽聲情并茂的錄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畫面,欣賞品味形象化的詞句,通過聲像并茂、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產生激動人心的情境效果,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如教《麥琪的禮物》一文時,為了形象的表現文中的情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網上下載了有關故事的情節的電影片段,精心設計了一個課前導入和朗讀環節:在講授新課前,講述有關圣誕節來歷,習慣等,然后在聲畫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讀錄像。那美不勝收的佳景和配音員絲絲入扣的朗讀,讓學生在有如親臨其境之中感受到愛是人間最美好的情感,接著播放有關故事的情節的電影片段,從而達到了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網絡環境作文教學的應用

①選擇作品,織學生閱讀。

就是根據不同的內容和教學需要,選擇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文學作品,然后組織學生閱讀。此過程可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由于處于一種起步期,其選擇的任務主要由教師完成。教師平時注意在網上收集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或學生習作,建立相應的作文資源庫,或制作相應的“作文網”,然后引導學生在網上閱讀;第二階段是在學生適應了這種教學后,即可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自選作品,以網上的形式,組織大家一起閱讀。網上閱讀,是一種深受學生歡迎的閱讀方式,因為它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材料,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也不受老師和同學的干擾。更重要的是,同學們可以隨時把自己喜歡的文字用復制粘貼的方式快捷方便地放進自己的素材庫里,為自己的寫作積累更多的素材。同時還可以隨時對自己在網上看到的材料發表自己的意見,通過網上論壇或BBS的形式與老師或同學交流。我想這是傳統的閱讀教學所無法體驗得到的快樂。

②網絡作文互評互改

讓學生閱讀文學作品后,暢談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的同時,盡快確定自己的主題,構思作文的思路和文章的結構布局,并可以快速的把想好的話通過鍵盤打在屏幕上,形諸于文字,并可以隨時加以修改。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如果發現自己不滿意的地方隨時都可以更改,非常方便,絕對不會影響卷面的整潔。這對于那些文字書寫比較差的同學來說,更能使他們重拾信心,這樣就可以調動起每一位學生的寫作積極性,達到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參與的目的。文章寫出來了,還要加以修改,俗話說:“好文章是改出來的”,所以網絡作文也不能忽視作文修改這一環節。在傳統的“評議批改”環節中,通常學生是在教師指導下,參與評議和修改。而在網絡環境下利用WORD寫作,學生還可以先自己自我修改;接著用WORD內的文字修改工具輔助修改語句和錯別字;最后還可以通過網絡發送給老師或同學,讓老師或同學幫助修改。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網絡,選擇學生中的優秀作文或有典型錯誤的作文發送到每個學生的終端機上,供全班同學共同賞析和評議。這種基于網絡的評議批改,由于全班學生都能看到同一篇作文,大家可以同步對一篇文章加以剖析,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而且可以免去站在課堂上解剖別人或被別人解剖的尷尬,這就能使每個學生都來積極參與評議和修改。在這一種互助活動中,學生往往會表現出很高的參與熱情,因而能收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③完善作品,網上

多媒體網絡的最大特點就是交互性強,能進行超文本鏈接。在這種環境下,學生就大有必要將自己的作品進行加工整理,使其成為正規發表的刊物,然后通過班級網頁或校園網甚至Internet上傳,把自己的成果呈現在網絡上,讓大家共賞。用成果展示的形式作為整個信息加工流程的終結。讓學生體驗獲得成功的喜悅,能激勵學生的創造性,培養學生的發展性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如在學生作文的網絡留言板上寫幾句真摯的評語,則對于學生的成長更為有利。

事實證明,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可以表現傳統教學技術所不能表現的內容,取得傳統教學手段無法達到的教學效果,對提高課堂效率,優化語文課堂教學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在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時,我們也應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⑴目的明確,講究實效。

利用現代教學手段進行語文課堂教學,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切忌形式主義和盲目使用。必須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各種媒體的不同功能,選擇運用。訓練朗讀能力,可選用聲學媒體。如讓學生聽優秀播音員和演員的朗讀錄音,也可錄取教師或學生的范讀播放。這樣,極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糾正朗讀中的種種不良現象。教讀文學作品,適當地放映有關影像,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提高認識。總之,使用任何現代教學手段進行教學,目的都要非常明確,要講究實效,科學使用,否則就可能弄巧成拙,起不了應有的作用。

⑵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在課堂教學中如要播放錄音或影視圖像等,不能不加任何必要的指導和反饋,而只是單純播放。播放前、播放中、播放后要進行哪些工作,或什么時候播放什么,放在哪個環節播放,以及要綜合運用哪些媒體,使其有機結合,教師都要事先精心設計安排,全面考慮,恰當組合,以保證教學效果。特別是所采用的電教媒體,應是整體性、科學性、藝術性和技術性的統一結合。

總而言之,恰當利用現代教學手段進行語文課堂教學,能化難為易,變抽象為具體,使教學生動形象,能夠全方位地調動學生思維,充分發揮視覺和感知的作用,把學生領入多姿多彩的語文世界,讓學生輕松、愉快、主動、有效地學習,從而達到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