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與人才的培養研究
時間:2022-03-10 11:06:57
導語:藝術教育與人才的培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當今人才競爭、大學競爭、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背景下,有必要重新審視藝術教育的作用。事實上,藝術教育除了可以培養人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鑒賞能力、溝通能力與協作能力,還特別能培養人的共情能力、感通能力、反思能力、預知能力、統合能力和超越能力。而培養這些能力對于造就有教養、有智慧、有成就、有情趣、有個性的新世紀杰出人才是至關重要的。由于現代大學競爭和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競爭,因此從根底上說,藝術教育對于提升大學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藝術教育;杰出人才;五有新人
在當今時代,綜合性大學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經過多年思索,筆者以為,應該培養有教養、有智慧、有理想、有情趣、有個性的人。教養讓人有基本的道德感、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行為方式;智慧讓人有明確的方向感、自由感與獨到的思想;理想讓人始終保持超越性與進取心;情趣讓人富有愛心與幸福感;個性讓人遇見、認識并實現真正的自我,從而形成獨立的人格。(1)僅僅在某一領域取得較大成就,而缺乏教養、智慧與情趣,不是真正的人才,更不是杰出人才。當今高校出現的一些單向度、碎片化“人才”,或抑郁型、暴力型“怪胎”,尤其是缺乏探索精神與創造欲望、習慣于“慣性化生存”的學生并不少見,這種狀況更是凸顯了培養“五有新人”(或杰出人才)的重要性。如何培養“五有新人”?專業教育是必要的,但更為重要的是通識教育。因為專業教育可以讓學生在某個領域有所成就,但不能解決學生的教養、智慧、情趣、個性問題。而后者對于學生“成為一個人”更為重要。在通識教育中,哲學教育、歷史教育、道德教育是重要的,但藝術教育(2)也非常重要,甚至更為重要。這么說是不是主觀性太強?在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紐約大學、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都非常重視藝術教育,由這些高校的教授們參與撰寫的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強調:“藝術在創造文化和構建文明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果一個人缺少了基本的藝術知識和技能,那個人就不能說自己真正接受過教育;藝術應是所有學生的整個教育方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28哈佛大學藝術教育的先驅者查爾斯•埃利奧特•諾頓教授認為:“藝術用美的形式傳達了理想。正是通過藝術所傳達的理想,最終決定了文明進程之中的一個民族的位置?!盵2]9他實質上是將藝術教育提到與國族發展、文明發展密切相關的戰略高度上來認識的。正是他,用他的熱忱、理想與幾十年如一日的頑強堅持,為美國培養了一大批領袖人才。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巨擘——愛因斯坦和普朗克都有著精深的藝術造詣,他們一個擅長拉小提琴,一個很會彈鋼琴,經常在一起演奏貝多芬的作品,藝術素養對他們的創造性研究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作用。正是基于對藝術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德魯•福斯特于2007年就任哈佛大學第二十八任校長之后,就成立了藝術教育特別工作組,致力于研究“在未來的大學競爭中,藝術具有什么意義?在博雅教育中,藝術應該發揮什么功能?”等問題,并努力促進哈佛大學藝術教育的完善化。他們為何如此重視藝術教育?藝術教育究竟可以培養人的什么能力?它在一所綜合性大學中應該起到什么作用?這些確實是不能不深入研究的問題。經過細致調研,我們認為:藝術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教養、智慧與情趣,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成學生的理想與個性;因此它對于培養“五有新人”、造就新世紀杰出人才是非常重要的。為何這么說呢?這是因為:藝術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感通能力,這可以增進學生的教養、情趣與智慧;藝術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與溝通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與協作能力,這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情趣、智慧與理想;藝術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與預知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統合能力與超越能力,這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智慧與個性。所有這些能力、這些素質,正是杰出人才必備的能力與素質。而現代大學的競爭,說到底是杰出人才的競爭;教師與學生中的杰出人才越多,學校的地位與美譽度就越高。因此,藝術教育對于提升綜合性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具有基礎性作用。下面試分而述之。
首先,藝術教育原初的、基源性的功能是喚起人的感覺,激發人的情感,引起人的想象,促發人的感性沖動;這不僅會豐盈人的心靈,而且是創造的起點。藝術教育的第一步是面向作品本身;而作品本身通常是人的生命體驗的陌生化顯現形式,它顯現的通常是想象出來的、虛實結合的一個(或多個)世界,因此藝術教育首先喚起的是人的感覺,然后是人的情感與想象。因其陌生性,藝術往往向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讓人體驗到由于自己生活經驗的局限而實際上無法體驗的東西。這既可以讓人的情感得到某種替代性滿足,或得到某種釋放,又可以拓展、豐富人的心靈世界。有時候,人在藝術活動中會感受到生活如此美好,或回憶起生命中有鮮明意義、特別值得留戀的某些瞬間;有時候,人在藝術活動中會感受到內心情感的強烈波動,人的內在生命力得到強化,產生一種精力彌滿、情緒振奮的感覺;有時候,人在藝術欣賞過程中會喜歡上作品里某個人物,產生愛慕感、喜悅感甚至幸福感,或者隨著其命運的變化而焦急、擔憂、哀傷,等等。而那樣一些瞬間,又往往引起人的感性沖動(或感嘆“你真美??!請停留一下”;或心癢癢焉,忍不住手舞足蹈;或祈愿靈魂出竅,進入夢境;等等)。而這些感性體驗、感性沖動,不僅會讓人的情感得到滋潤、心靈變得豐盈,而且往往孕育著日后創新的若干因子。
第二,隨著感受、體驗與想象的深入,欣賞者可能與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發生共鳴,或產生同情感、共通感。這里“同情感”或“共通感”的產生,是藝術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產生共鳴的次數愈多,便愈能培育人的“共情能力”、“感通能力”(3)。在宗白華先生看來:“藝術的生活就是同情的生活,無限的同情于自然,無限的同情于人生,無限的同情于星天云月,鳥語泉鳴,無限的同情于死生離合,喜笑悲啼。這就是藝術感覺的發生,也是藝術創造的目的。……同情是社會結合的原始,同情是社會進化的軌道,同情是小己解放的第一步,同情是社會協作的原動力。我們為人生向上發展計,為社會幸福進化計,不可不謀人類同情心的涵養與發展?!盵3]333信哉斯言!在藝術活動中,創作者或欣賞者因為“同情”、“共鳴”而進入一個他者的世界,從而從“小己”中解放出來;在這過程中,人的共情能力、感通能力會得到培育和發展,從而為進一步的社會協作、社會進化打下基礎。在此有必要著重強調的是,藝術教育所培養的同情感、共情能力與感通能力,不僅是道德之源、教養之基,也是智慧與情趣的源泉。王國維所謂“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發達,以達完美之域;一面又為德育與智育之手段”[4]58,已經觸及這個意思。一方面,同情感、共情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道德的基礎、教養的本源。一個沒有同情感的人,往往不會換位思考,平時很難溝通,也很難指望其成為有道德、有教養的人。而通過同情地理解作品中的各色人等,由于情感的熏染、催化作用,人的心胸會變得越來越博大、越來越寬容,越來越善于從多種視角(包括從他人的立場與視角)看人看事看問題,自我意識與對象意識會逐步得到完善,這確實有助于提升人的道德素質和教養水平。哈佛大學教授亨利•羅索夫斯基(4)之所以主張將文學與藝術課程作為哈佛大學本科生的核心課程(CoreCurriculum)之一,正是看到了藝術教育對于培育同情感、培養“有教養的男性與女性”的重要性。在他看來:“本科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有教養的人。有教養的人,應該了解歷史上重要的文藝成就;應該了解人類主要的宗教和哲學概念;應該能夠系統地思考道德和倫理問題;應該具備優良的行為方式和高度的審美與道德準則;應該能夠根據更加寬廣的社會、文化語境來看待自己的生活經驗、生命體驗。有教養的人最重要的品質是成熟的判斷力,這一判斷力能夠使他們進行有識別力的道德選擇,能夠拒絕各種低級趣味。”[5]43這就明顯透露出一種以藝術教育為教養之基的思路。羅索夫斯基還特別提到,在藝術教育過程中,“學生們不但要領會人類對于他們的體驗思考了什么,而且要學習人類怎樣表達、交流了這些思想,二者同樣重要”。這實際上意味著,藝術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共情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感通能力;有了這個基礎,才好培養出有教養的人。另一方面,對于經典藝術作品的同情感、感通能力,最是有助于培育人的智慧與情趣。絕大部分經典作品,往往包含著關于人類如何可持續發展、個體如何進入自由幸福之境的智慧或啟示,只要善于同情地理解,特別是了解作家的創作思維與創造機制,進而與作家共鳴共通,那么就會逐漸受益良多。我國著名美學家滕守堯說:“藝術除了給人以審美快感外,還給人以智慧。……藝術本身就是一個由多種不同要素相互作用的動態開放式結構。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藝術產生于不同的或性質完全相反的要素的相互碰撞、對話、融合,是一個在這種碰撞中不斷生出新質的持續發展的動態過程?!囆g同智慧一樣,都是一種通過異質要素碰撞產生的火花為動力的持續不斷的發展過程,二者具有相同的結構或本質。既然藝術與智慧如此相似,長期接觸藝術的人,就會通過一種異質同構的作用,使人的心靈結構貼近智慧本身的結構。”[6]396此論信然。比如易卜生晚期戲劇,只要深入體會、用心感通,就會發現其中天、地、人、神四元互動的生態系統;在這生態系統中,四元本身又各自包含若干要素,由這些要素構成戲劇的齒輪聯動機制;機制既成,再催動(或點燃)其中某個要素,便引發整個機制的運作,從而上演一幕幕悲喜劇。對這個過程反復體察、深入感悟,便會發現作品深處隱含的生態智慧。[7]藝術滋養人的情趣,自不待言。朱光潛先生認為藝術就是人的情趣的意象化,創作、欣賞好的藝術品能讓人富有情趣、富有生機;而如果對藝術絲毫不感興趣,則難免干枯濁俗、生趣索然,成為精神方面的殘廢者。
第三,藝術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與溝通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與協作能力;這非常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情趣與智慧。這一點非常重要,雖論者較多,仍有補充之必要。藝術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涵養、醇化學生的心靈,提高其審美眼光與品位,這些毋庸贅述;藝術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協作能力,這些亦可想而知;但藝術教育為什么能培養人的創造能力呢?個中原理何在?這里試探一二。其一,從生理學的角度講,藝術教育所引起的想象與感性沖動,可引起右腦前顳上回活躍程度的顯著提升,而這種狀態會加速大腦中不同信息、不同畫面、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連接,從而產生新的想法。[8]236-239其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藝術創造、藝術欣賞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運用想象力、創造力的過程,在這方面訓練得越多,越有可能促進創造力的發達。亞里士多德說:“藝術就是創造能力的一種狀況,其中包括真正推理的過程。一切藝術的任務都在生產,這就是設法籌劃怎樣使一種可存在也可不存在的東西變為存在的,這東西的來源在于創造者而不在所創造的對象本身,因為藝術所管的既不是按照必然的道理既已存在的東西,也不是按照自然終須存在的東西——因為這兩類東西在它們本身里就具有它們所以要存在的來源。創造和制作是兩回事,藝術必然是創造而不是制作?!盵9]69這意味著藝術創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無中生有(盡管需要“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就是通過創造讓不存在的東西變為存在的。第四,藝術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與預知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統合能力與超越能力,這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智慧與個性。這一點論者較少,本文擬著重加以論述。人們通常以為,藝術教育主要是培養人的感性能力;但其實,藝術教育也可以培育、發展人的理性能力,或者更準確地說,是讓人的感性、知性、理性、想象力、判斷力等結合為一個更為健全的整體。藝術教育其實特別能培養人的反思能力、預知能力、統合能力與超越能力,而這些能力很難說完全屬于感性能力,或完全屬于理性能力,它們更多地處于感性與理性之間,是兩者結合起來產生的重要能力。那么,藝術教育為什么可以培養人的反思能力與預知能力呢?首先,藝術家就其天性而言,是富有遠見卓識和理想主義精神的人;其次,藝術作品,尤其是經典作品,不只是情感的對象化形式,也不只是感性體驗的外化形式,它往往是作者敏銳的生活觀察、深沉的生命體驗與豐富的藝術智慧的結晶,通常蘊涵著作者的洞見與遠見;第三,對藝術作品的鑒賞、判斷,正如康德所說,本質上是一種反思性的判斷,是一個“沿波而討源”的過程,它在根底上培育、強化著人的反思能力。藝術鑒賞的過程,最初雖然是直覺體驗,但只要深入下去,就必然需要深層次的反思。甚至可以說,沒有反思,就不可能感通,就不可能領會作者的洞見與遠見,就不會有真正的鑒賞。而反思得越多、越深入,接受者就會逐漸變得跟創作者一樣富有遠見卓識,從而具備預知能力。易卜生說:“詩人就其天性而言是富有遠見的人?!盵10]368這話其實說出了藝術創作的一般性前提和藝術作品的一個基本特性(預見性),而這一點往往被我們忽略了。(5)董志強先生進一步認為:“就其本質而言,藝術是生命活動自我建構的一種源初的表現方式,這種建構同時也是對當下的生命可能存在境域的探索、揭示和呈現。藝術建構旨在探索、敞開、呈現生命存在境域的可能性。換言之,藝術作為一種先行的生命道路的探索活動,具有開放性而追求永恒的創新;藝術的創新是在想象中展示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可能世界,而不是復現出現實的生活世界。”[11]這里揭示的藝術之“先行探索性”、“開放性”,恰好也是可以增強人的遠見和預知能力的。藝術教育為什么可以培養人的統合能力呢?這看似匪夷所思,實有內在依據。首先,藝術創作的過程,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抒情、表現的過程,而是調動多種要素、像統帥一樣指揮各路兵馬的過程。藝術創作,通常必須布局、結構,先做好全盤考慮,想好如何起始、如何發展、如何收尾、如何將相反相類的各種要素組合進一個有機整體,始可揮毫運斤。這個過程,需要有統帥的智慧與能力。其次,藝術欣賞的過程,是一個綜合運用感性、知性、理性和想象力、創造力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對藝術家統合的心理機制、藝術技巧領悟得越充分,其自身的統合能力就愈能得到激發和培育。第三,藝術(教育)所激發的想象力、創造力、預知力,通常會讓人在面對某項挑戰時產生“三步走”戰略,在某個令人意外的制高點進行新的綜合。
幾乎凡是富有想象力、創造力、預知力的人,在遇到挑戰或意欲實現某個目標時,其腦中會出現一幅幅畫面,將那些畫面綜合起來就形成“三步走”戰略。“三步走”戰略對于不同的人,意味著不同的內涵。對于學者、科學家來說,它可能意味著理論建構的三個步驟,或建筑思想大廈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或者是學術探索之旅的三種境界;對于管理者、政治家來說,它可能意味著實現宏偉抱負的三個階段,或改革征途中打算逐步推行的三個主要措施;對于軍事家來說,它可能意味著克敵制勝的三步妙棋;對于藝術家來說,它可能意味著繼承、創化、拓新的三種經歷或必須磨練到家的三種技能,等等。古今中外,有不少科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同時也是詩人、畫家、音樂家、文學家或鑒賞家,其思維或經歷體現出明顯的統合性,足可證明這一點。黑格爾是個看上去毫無統帥氣質的學者,但他藝術鑒賞力極佳,想象力、創造力極強,其所創立的辯證思維方法和龐大的哲學思想體系,便頗具統合性,這使其成為一位古往今來最杰出的集大成式思想家之一。我國譽滿全球的卓越軍事家、政治家,經過三步走戰略,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他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詩人、書法家、鑒賞家,誰也無法否認其藝術能力對其領導才能、超群智慧的作用。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不僅領導英國人民贏得了二戰,在繪畫、寫作方面也是碩果累累,1953年還獲過諾貝爾文學獎,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根據能力遷移原理,可以想見,在這些領軍人物成長的過程中,藝術愛好、藝術能力對其統合能力有著潛移默化、逐步增強的作用。藝術教育為什么可以培養人的超越能力呢?這不僅是因為藝術教育可以讓人超脫現實,進入一個純粹的美的世界;而且更主要地是因為,藝術創作、藝術作品從根本上源于人的超越性沖動,藝術教育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功能亦即引發人的超越性沖動、增強人的超越性能量。藝術家如果安于現實,或者對現實中的一切都很滿意了,他是不會創作,也弄不出什么作品的;正是由于對現實中的人、事、物或觀念、制度、斗爭等不滿意,或者由于心中有著一個更為理想的美好世界,藝術家才會去創作,才會用作品去喚醒人們一起去追求美好與進步。藝術作為美的理念的感性顯現形式,往往傳達著人類高尚的理想;而藝術教育正是要點燃人們心中的理想,讓人產生“我要超越這平庸的現實”之類的沖動。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個體乃至人類社會的發展,通常是源于規范性沖動與超越性沖動的交互作用;科學教育主要培養人的規范性沖動和建構能力,藝術教育則主要培養人的超越性沖動和超越能力。一個經常接受藝術教育的人,胸中往往燃燒著強烈的創造欲念和超越沖動;如果其志趣在于學術方面,則希望超越前人,做出較大的學術貢獻;如果其志趣在于創作方面,則希望跨越前人留下的邊界,寫出劃時代的偉大作品;如果其志趣在于政治方面,則希望突破常規,建功立業,造福一方,等等。深受偉大藝術品影響的人,通常不會安于現實、甘于平庸,也不一定循規蹈矩,其胸中似乎經常燃起一團向上跳躍的火,只要把控有度,就是一股推動社會前進的強勁力量。這是為什么很多藝術素養好的人最終脫穎而出、各領風騷的一個重要原因。總之,正如丹麥著名哲學家弗雷德里克•彼得森(FredrikPetersen)所說:“藝術是人類的最高理想與創造力所孕育出的孩子,它承載了人類精神的創造性,銘刻著人類的理想。藝術(教育)喚醒沉睡于人類靈魂中的理想,使之從世俗工作中解脫出來。它普照四方,溫暖人心,激人上進,啟人深思,是這個世界上讓我們每個人變得強大和高貴的至關重要的力量。”[12]22-23藝術教育對于培養杰出人才具有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最近,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調研藝術教育工作時也強調,“要把藝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為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提供各類藝術人才和智力支撐,為提升國家軟實力作出新貢獻”(6)。因此,在當今時代,如果要培養出一大批杰出人才,進而在現代大學競爭和綜合國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那么就不能不高度重視藝術教育的重要作用,并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保障藝術教育落到實處,真正讓每一個學生沐浴其光,受其惠澤。
作者:汪余禮 單位:武漢大學藝術學系
參考文獻:
[1]錢初熹.當達國家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CharlesEliotNorton.LettersofCharlesEliot.Volume2[M].Boston:HoughtonMifflin,1913.
[3]宗白華.宗白華全集•第三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4]王國維.王國維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
[5]SeePhyllisKeller.GettingattheCore[M].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2.
[6]滕守堯.回歸生態的藝術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7]汪余禮.易卜生晚期戲劇中的生態智慧[J].外國文學評論,2009(3).
[8]喬納•米勒.想象:創造力的藝術與科學[M].簡學,等,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9]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10]易卜生.易卜生書信演講集[M].汪余禮,等,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11]董志強.試論藝術與審美的差異[J].哲學研究,2010(1).
[12]FredrikPetersen.Kierkegaard’sPreachingofChristianity[M].ForlagtafP.T.MallingsBoghandel,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