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思維藝術教育論文
時間:2022-10-17 03:16:39
導語:法治思維藝術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教育承擔著兩項重要的社會職能,一是培育專業的藝術人才,為社會主義文化藝術事業培養合格的接班人;二是承擔提升大學生藝術審美能力,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責任。隨著高等教育的飛速發展,高等藝術教育也發展迅猛。《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和《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實施,為高等藝術教育的發展和公共藝術教育的全面鋪開,提供了有利的制度保障和法律支撐,促進了藝術教育的繁榮發展。在高校進行法治思維教育,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全面貫徹“四個全面”理論整體推進依法治國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客觀需要。藝術教育擔負著復興中華民族偉大文化藝術的重任,培養的是祖國未來文化藝術事業的接班人,因此必須在藝術教育中加強法治思維的教育,以保證高等藝術教育培養出的人才既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能也是遵紀守法的合格公民。
一、藝術生的法治思維現狀
(一)部分藝術生法治思維缺乏。目前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對大學生的法治教育還是一個薄弱環節,部分大學生存在著法治思維缺乏的現象,距離我國法治社會建設的培養目標還有較大差距。藝術生從小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藝術專業課的學習,文化課學習時間較普通大學生更少,因此部分藝術生同樣存在的法治思維缺乏的現象。“法治思維是指受法律規范和程序約束、指引的思維方式。”法治思維是一種高級的邏輯思維方式,它不可能自發的產生,而是要經過系統的學習和培訓之后才能具備。就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意識形態教育的主要陣地,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和發展。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多元文化不斷沖擊著意識形態領域,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日益削弱,其“強制約束力”不足的弊端日益顯現。大學生法治思維教育能夠彌補思想政治教育約束力不足的弊端,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發力,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藝術生是大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接班人,因此更要重視其法治思維的培育。(二)法治思維缺乏,導致部分藝術生違紀違法行為發生。藝術生在藝術特長的學習上耗時較多,還要經常參加文藝演出或外出寫生,花費在文化課學習上的時間較少,因此在文化課考試中易發生作弊現象,在校期間,這是嚴重的違紀行為,輕則記過,重則開除。藝術生具有藝術感受力強,情感豐富、多變的特性,尤其是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有些顏值較高,易于成為被追求的對象,因此由戀愛問題引起的糾紛或傷害事件,在藝術生中占的比重高于其他專業。藝術生在培養過程中的高投入也對應著現實中的高回報,他們即使是在校期間也有比普通專業的學生有更多的實踐、打工、賺錢的機會,因此遇到的問題也多,由于法治思維缺乏,部分學生在利益與法律的沖突面前,選擇了利益,最終導致違法。也有的學生由于法治思維缺乏,在自身的利益受到非法損害時,不能及時的通過司法救濟、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最終成為受害者。總體而言,藝術生的違紀或違法行為并不高于其他專業的學生,但卻有自己鮮明的特點。(三)藝術教育重視專業培養,忽視法治思維教育。在我國目前的高等藝術教育中非常重視專業技能的培育,在公共藝術教育領域也通過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致力于提高普通專業學生的藝術審美水平,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相對于藝術教育在專業領域取得的教育成果而言,對藝術生的法治思維教育還處于邊緣位置,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視,特別是在藝術生法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方面還存在較大不足。
二、藝術生法治思維不足的原因
(一)法治教育課程開設不足,法治教育渠道單一。目前,我國高校針對全體學生進行的法治教育依然涵蓋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不具有獨立性,因此法治課程的設置本身就存在先天的不足,這是大學生法治思維不足的主要原因。藝術生教學大綱的設計是以藝術專業課學習為主,文化課學習為輔,因而藝術生的文化課學習時間普遍不足,對于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一部分的法治思維的學習更是少之有少,由此導致部分藝術生法治思維欠缺也就不足為怪了。目前高校中開設的法治教育課程還是以灌輸法律條文為主,教學內容枯燥、空洞,教學方式以說教為主,教育渠道單一,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掌握法律條文多少為主的教育目標,更是忽視了最重要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傳授和法治思維的培育。此外,法治思維是典型的邏輯思維,法律條文枯燥、晦澀,這些都與以感性思維見長的藝術生難以匹配,因此法治思維的信息對藝術生來說接受率較低。(二)法治建設不完善的外部大環境。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決定因素,但外因對事物發展起著促進或阻礙的作用。我國大學生法治思維缺乏的現狀與我國法治建設不健全的現實密切相關。法治的程度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我國是一個有著兩千年“人治”傳統的國家,“德主刑輔”的觀念影響深遠,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道路還很長,法治國家的建設還有很多不完善之處,根本原因還在于社會公民的整體法治思維有待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得以鞏固的最終外在環境就是社會,在學校課堂上建立起來的法律意識,如果沒有進入社會環境,不能在社會生活中得到印證和鞏固,就會使社會群體產生對法治精神的懷疑態度。”因此,針對藝術生的法治思維教育也離不開整個社會法治環境的建設。整個社會健康、有序的法治環境尚未成形,也是藝術生法治思維欠缺的外因。(三)藝術生以感性為主的思維方式。藝術類學生大多情感豐富,思考問題以感性思維為主。敏銳地感受力、豐富地情感、超強地表現力,應該是一個優秀的藝術工作者應該具備的素質。大多數藝術生選擇藝術專業,也是因為自身的個性氣質中具備這些性格特征。這些性格特征使他們能夠捕捉到剎那間的靈感,創作出優秀的藝術作品。同時,藝術創作還要求有創造力、個性鮮明、不走尋常路,但是這種性格特征如果在生活中不加引導和約束,就會表現為自由散漫、無視法紀、做事沖動、不計后果,有時會做出一些違紀甚至違法的事情。
三、法治思維滲透藝術教育的四個著力點
(一)改善和完善藝術教育體制,滲透法治思維內容。“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加強民主法制教育,增強遵紀守法觀念。”全面發展是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標,增強遵紀守法的觀念是依法治國的時代需求,客觀環境的發展要求改進和完善藝術教育的體制,在藝術教育中滲透法治思維教育的內容,這也是與國家的教育改革目標相一致的。隨著依法治國理念的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時俱進,適時調整了思想政治教育課的頂層設計,在《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本中對原來的法律基礎知識部分進行了重大調整,從單純的法律知識傳授,轉向對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澄清,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需要,更有利于推進高等藝術教育中法治思維的培育。(二)營造校園法治管理氛圍,提升藝術教育“軟環境”。高校應加強依法治校建設進程,營造依法育人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在校園管理上,嚴格依法行政,樹立以人為本法治理念,提高廣大師生參與學校管理的責任意識和權利意識。尤其是加強藝術教育中專業教師隊伍法治化建設,通過依法執教向學生傳遞法治思維理念。在學生的管理上弱化“人治”因素,增強“法治”手段,建立學生維權機構,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完善學生的申訴制度,積極鼓勵學生依法維護自身的權利。依法治校、依法育人的良好法治環境的形成,有利于藝術教育中學生所受的法治思維教育在現實中得到印證,促進法治思維的形成。(三)搭載校園藝術文化載體,在藝術教育中的滲透法治思維培育。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既能承載藝術教育的專業內容,也能傳承法治思維的教育信息,是提升藝術教育中法治思維培育的有效載體。校園文化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為藝術教育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專業教育成果的舞臺,能夠吸引藝術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同時,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還可以有效的彌補法治思維教育理論性、政治性強,吸引力不足的弊端。通過模擬法庭、以案說法、法制宣講、法律志愿服務、制作法制案例展板、編排法制劇等各種形式加大法治宣傳,使學生喜聞樂見。藝術生可以結合自己的專業,發揮特長,在積極參與法治校園文化活動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法治思維。(四)利用社會實踐平臺,延伸藝術教育課堂,提升法治思維培育效果。社會實踐是課堂教學在現實社會中的有益延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重要渠道,也是將藝術教育中課堂傳授的專業知識轉化為學生個人素質和能力的重要環節。教育部也高度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環節,近年來不斷加大對思政課實踐環節的投入,藝術教育教學也應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積極鼓勵藝術生利用寒暑假進行相關的社會實踐,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實踐,搭建藝術教育與實踐融合的平臺,提高藝術學生關心政治、關注民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藝術教育中法治思維培育也要搭好社會實踐這班車,將經過法治思維教育獲得的法律知識、法學精神、法治理念通過社會實踐加以消化、吸收,內化為個人的法治信仰和依法行為的法治原則。結合藝術教育的專業優勢,充分利用社會實踐的平臺,通過暑期三下鄉、四進社區等活動,將藝術教育的專業優勢,與法治理念、法治宣傳、社會實踐有機融合,在實踐中了解社會,提高藝術教育質量、提升法治思維效果。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高等教育的目標是培育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加強藝術教育中的法治思維的培育,是適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社會的需求,是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性的有力保證。針對藝術教育對象的法治思維培育,應結合藝術教育的特點,運用多種形式,健康、有效的進行。培育藝術教育對象的法治思維,讓他們養成自覺學法、遵法、守法的習慣,適應時代的需求,有利于藝術教育的專業發展,有利于社會主義文化藝術事業的繁榮。
作者:李紅玲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陳金釗.“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意蘊.法學論壇.2013(5).
[2]申自強.新時期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路徑探析.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8).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
[4]新華社.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14-10-29(3).
- 上一篇:藝術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應用
- 下一篇:兒童藝術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