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思考

時間:2022-04-29 10:42:17

導語: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思考

我國教育家孔子說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強調“禮樂并重”的教育觀念,認為藝術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和性情,使人的心靈得到凈化,放松人的身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通知(教體藝廳[2006]3號)明確指出“公共藝術課程是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是普通高等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當前,高職教育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據有關數據統計,我國每年高職專科類學生招生人數占所有大學招生總數的40%以上。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與高職院校其他公共課程一樣是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有著其他課程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各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建設情況令人堪憂。

1.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現狀分析

筆者走訪和調研了30所高職院校,對照教育部辦公廳于2006年3月下發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發現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主要存在五個問題。1.1開設課程門類少。《方案》中提出:“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包括《藝術導論》、《音樂鑒賞》、《美術鑒賞》、《影視鑒賞》、《戲劇鑒賞》、《舞蹈鑒賞》、《書法鑒賞》、《戲曲鑒賞》。任意性選修課程包括:作品賞析類,如《交響音樂賞析》、《民間藝術賞析》等;藝術史論類,如《中國音樂簡史》、《外國美術簡史》等;藝術批評類,如《當代影視評論》、《現代藝術評論》等;藝術實踐類,如《合唱藝術》、《DV制作》等。”據調查,高職院校公共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的開設主要有音樂、舞蹈、美術、戲曲、文學和影視6類課程組成,而真正開課在5類以上的低于50%。大多數選擇其中3門開課,或者通過開設《藝術概論》《藝術鑒賞》等課程將6類課程內容融入其中。至于《方案》中所提到的任意性選修課程的開課情況更是少之又少。公共藝術課程開設的覆蓋面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很多院校的公共藝術課不直接面向全體供學生選擇,而常被限定只對某個專業或某個年級開設,很多學生根本沒有選擇機會。直接導致多數學生無學習公共藝術的機會,更無法談藝術素養提升。1.2高質量課程匱乏。《方案》中提出公共藝術課程的課程目標是“通過鑒賞藝術作品、學習藝術理論、參加藝術活動等,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高雅的審美品位,提高人文素養;了解、吸納中外優秀藝術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發展形象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據調查發現,高職院校重視專業教育和技能培養,輕視公共類課程的特征十分明顯。公共藝術課程處于被邊緣化狀態,在學校精品課程、優質課程建設以及教學成果獎評定中難有一席之地。課程建設整體水平較低,教師積極性不高,高質量課程十分匱乏。1.3課程管理不規范。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大多是限定性選修課、任意選修課或通識教育選修課。大部分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的開設都是由教師本人申請,所在教研室、教學系(二級學院)審查同意后上報,學院教務處組織專家組審批。在審批后,基本上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特別是無公共藝術教育教研室的高職院校,這種現象十分突出。上課時間通常都安排在周三下午、晚上或周末,學生缺課現象比較嚴重。1.4課程結構不合理。據調查,很多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結構設計完全依托自身的師資情況,缺乏整體設計。一是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比例不協調。多數院校偏重理論課程,實踐課程和技能課程相對較少,有的院校幾乎全部是理論課程。二是課程間缺乏明顯的邏輯關系。各院校的公共藝術課程開課時間或者集中于大一年級,或者是每個學期都開設,所有課程處于平行并列的位置,之間無邏輯關系,無法滿足不同專業、不同學科、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無法實現因材施教。1.5教學設施不完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需要特定的教學場所,特別是實踐和技能類課程。很多高職院校缺乏專用的藝術教室,如:音樂教室、繪畫教室等,公共藝術課的實踐訓練場所不固定,設備不專業,教師和學生像游擊隊員。非藝術類高職院校在保障課程教學設施的活動場地更是匱乏,沒有普通學生進行藝術實踐的空間。

2.合理構建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議

教育部在延安舉行學習貫徹落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精神五周年座談會上強調:新時代推動學校美育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有持續的方向前進,重點打好“三大攻堅戰”。一是打好深化教學改革攻堅戰,做到“三聚焦”,即課程建設聚焦開齊開足上好、教學改革聚焦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美育實踐活動聚焦人人。二是打好改善辦學條件攻堅戰,做到“三強化”,即多措并舉強化美育教師隊伍、依據標準強化場地設施配備、精準施策強化教育脫貧攻堅。三是打好完善評價機制攻堅戰,做到“三推進”,即學生評價要推進藝術素質測評、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評價要推進“硬指標”考評、政府評價要推進問責制實施。可見,課程建設對于提升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實效性非常重要。基于國家重要會議精神及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存在的現狀問題,筆者建議從增設課程門類,推進課程建設,規范課程管理,完善課程結構,加大設施投入五方面著手,合理構建課程體系才能充分提升公共藝術課程的教學成效。2.1增設課程門類,滿足選課需求。高職院校的學生一般來自不同地區,所接受的藝術教育水平有差異,對公共藝術課程學習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學校要為學生提供更寬泛的課程選擇范圍。筆者建議在以音樂、繪畫、舞蹈、文學、戲劇、雕塑、影視、設計八大藝術門類為基本框架下,不斷將各門類中最新的內容引入課程,構建涉及面更廣、內容豐富的課程體系,讓學生有充足的選擇機會和寬泛的選擇范圍。充分利用網絡課程資源,借助其信息量大,知識面廣,更新速度快等特點,依托爾雅、泛雅、愛課程等課程平臺,為學生提供便捷的學習途徑,保障學生的課程選擇范圍和權力。2.2推進課程建設,實現質量提升。各高職院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視公共藝術教育工作,形成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各地區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對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工作的考核,即要推進“硬指標”考評。將公共藝術教育的品牌課程建設、精品課程建設、教育教學成果等列入其中,為從事公共藝術課程教學的教師提供平臺和機會。要求教師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升課程品質,打破單純的藝術理論知識教授、技法技能指導,通過參觀、活動、競賽、沙龍等體驗式教學,引導學生去感受和體驗,激發學生對藝術和文化學習熱情,以提升教學效果。2.3規范課程管理,提升教學成效。各高職院校要成立專門的公共藝術課程管理部門和教學機構。如:公共藝術教育中心,公共藝術教研室。對公共藝術教育的重要環節如:課程體系建構、教學目標設定、教材編制與選用、教學方法手段、教學效果評估等,有專門部門和專人負責。管理部門為從事公共藝術教學的教師們提供一起研討、互相交流、共同提升的空間和平臺。規范對公共藝術課程學分的認定,加強對教師日常教學的考核,避免學生缺課現象的發生。2.4完善課程結構,優化教學內容。一是做好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銜接。藝術類課程的學習既需要理論指導也需要實踐探索,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課程內容的設計上要注重兩者的銜接,既要有美學原理和藝術欣賞的理論知識,又要有適當的藝術體驗和實踐實訓。二是將課程內容進行分層分類。高職院校公共藝術課程的授課對象是來自不同地區的非藝術專業的學生,他們的藝術修養基礎,文化知識背景,所接受的教育水平,個人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因此需要對授課對象和課程內容進行分層分類。課程的內容設計充分遵循大學生的認識規律,依據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邏輯規則。在學生選課時,為其提供課程說明,讓其客觀理性地針對自身實際選擇適合的課程,因材施教,最大化滿足學生個性需求。三是將藝術素質測評內容融入課程教學。為保障高職院校美育工作目標的實現,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靈,建議將藝術素質測評內容列入課程之中,解決高職院校學生因生源差異導致的藝術素質基礎差異的問題。2.5加大設施投入,營造藝術氛圍。學校管理層要重視公共藝術教育工作,加大人、財、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依據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需要,建設專用的教學場所。為教師和學生提供穩定的、有保障的教學場所,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藝術氛圍。特別是非藝術類高職院校,更要加大教學設施設備的投入,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最基本的進行藝術實踐的空間,幫助非藝術類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高雅的審美品位,提高人文素養,促進其更好地學習專業課程,實現專業教育與藝術教育的良性互動。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建設至關重要,是其開展公共藝術教育的主要途徑,是促進高職院校大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的重要渠道,是培養新時代高素質人才的必由之路。各高職院校要解決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必須從增設課程門類以滿足學生選課需求,推進課程建設以實現質量提升,規范課程管理以提升教學成效,完善課程結構以優化教學內容,加大設施投入以營造藝術氛圍五方面著手,才能真正實現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能力的提高,促進其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丁析.關于藝術課程學科綜合之思考[J].藝術百家,2006(2).

[2]宋曄.隋新.談普通高校公共藝術課程體系建設的新思路[J].藝術研究,2010(4).

[3]龐海芍.大學公共藝術教育面臨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高教研究,2005,(12).

[4]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教育指導方案(教體藝廳〔2006〕3號).

作者:經松 陳月容 單位: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