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早期音樂教育和鋼琴教學研究

時間:2022-02-14 04:53:00

導語:少兒早期音樂教育和鋼琴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少兒早期音樂教育和鋼琴教學研究

美好的音樂是沒有國界的。鋼琴這一西樂(器)之王通常被人們譽為音樂皇冠上的明珠,從它八十八個琴鍵中流淌出的美妙旋律令我們無數人為之折服。從古典音樂時期的海頓,貝多芬,到浪漫主義時期的肖邦,舒曼,一直追溯到現在,鋼琴神童李云迪、郎朗等的出現,多少音樂巨匠為之付出了畢生的心血。當今是一個充滿了人才、智慧、競爭的時代。作為音樂工作者,如何為祖國培養下一代優秀的教育人才,成了我們目前應該切實注意的問題。藝術教育的發展已經成為國民藝術素質培養的重點,如何在兒童早期的鋼琴教育中抓住其心理和生理特點,使他們從小就有一個正確的教育指導,成了我們急需探討的問題之一。

一、兒童早期鋼琴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鋼琴這一西樂(器)之王也走進尋常百姓人家。許多家長不惜重金購買鋼琴,想盡辦法聘請鋼琴老師。

不辭辛苦,風雨無阻的帶孩子上課,從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便興起了“鋼琴熱”。然而,鋼琴教育是一項專門的學問,尤其是兒童鋼琴教學更具有特殊性。兒童時期有其特殊的心理表現,在兒童的鋼琴教育中,一定要針對他們的年齡、生理、心理方面的特點,結合日常生活,站在兒童的角度進行教育,采用適合兒童特點的方法進行教學,使孩子學習時感到愉快而有趣。如果采用教條的方法,或者采用教成人的方法去教孩子,都容易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埋下討厭彈奏的種子,更不要說愛好音樂、獻身音樂了。二十世紀享有盛譽的匈牙利作曲家、民族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柯達伊(1882~1962),就非常注重兒童的早期音樂教育,柯達伊教育體系從整體上講,也是建立在早期音樂教育的基礎上的,他的教育思想高度重視童年形成性格時期的音樂教育。特別是以1941年發表的《音樂在幼兒園》一文為起點,他對幼兒、嬰兒音樂教育的關切直至終生。柯達伊在這篇文章中談到,現代心理學的研究令人信服的證實了三歲到七歲的年齡是最重要的受教育階段。這個年齡段被損壞、被疏忽的地方,將來難以彌補,這個階段影響著人的一生的發展。教育的起點必須始自幼兒園,音樂教育亦然如此。

二、家長及教師在兒童早期鋼琴音樂教育中應起的作用

第一,家長應起的作用。當今的教育領域百家爭鳴,各種教育模式及教育理念沖進人們的視野,挑戰傳統觀念。雙語學校、藝術幼兒園幾乎成為兒童早期教育的圭臬,而類似“從寶寶抓起”這樣的口號也早已不是新鮮的話題。隨著孩子的一天天長大,更為復雜且具體實際的教育問題就接踵而來了。如何培養兒童的特長,最初的定向、時機的選擇、事前的準備等諸多問題常常令家長焦慮。

[德]卡爾·威特在《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中談到:孩子的天賦是方方面面的,父母要善于發現并為之提供良好的環境。只要父母能夠發現并及時夸獎,孩子都是大有可為的,孩子的潛能是否最大限度的得到發揮,關鍵在于父母及時發現并鼓勵,孩子一定會揚帆前進。小卡爾·威特(1800~1883)由幼年被認為“傻孩子”到14歲獲博士學位的故事,給了我們很大的震撼和啟發。

孩子的特長培養,有可能成就他日后的事業方向,也很有可能成為他這一生用之不盡的精神財富。發展才能的目的,是要形成一種高度活躍的智能。要專注于某一特定領域的問題,以及培養才能的萌芽問題,這個領域可以是語言,可以是音樂,也可以是舞蹈。從這些領域里或其它的任何領域挑選任何一個項目,都是一件好事。

愛因斯坦(1879~1955)也曾經說過:“我認為,對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他遠遠超過責任感”。學習音樂也是如此。只有對音樂產生興趣,才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去追求音樂的最高境界。琴童的家長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所取得的成績上,忽略了兒童的心理、生理上的特點。一些孩子對鋼琴的學習從有神秘感、好奇心到逐步消失,轉為感到厭煩,最后導致產生抵觸情緒。

作為輔助鋼琴教師的家長,也可以多引導孩子聽唱片,看音樂會,觀察積累。教師可以把進度差不多的學生進行分組。平時用打分、奪紅旗的方式鼓勵他們練琴,讓他們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的學習風氣。對于兒童的點滴進步,我們要給予充分的肯定,經常在一定范圍內舉行小型音樂會,讓孩子們互相學習,互相找差距。既可以讓他們發揮自己的表演能力,又可以鍛煉心理素質,還可以產生競爭意識。

第二,教師應起的作用。兒童活潑可愛,容易接受生動活潑、感染力強和富有情趣的事物。為了開啟兒童學習音樂的大門,我們應該在教學中采用啟發、誘導、激勵的方法培養和加深兒童對音樂的興趣。無論教識譜還是教演奏,最好多用一些比喻方法。譬如:把低音譜號比作鯉魚跳龍門;音符比作小蝌蚪。在布置標題性樂曲時,教師最好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或用講述童話故事的形式。例如:在教學柴科夫斯基的《四小天鵝》時,教師通過語言描繪出小天鵝在湖邊嬉戲、跳躍、翩翩起舞的情景,指導學生用靈活敏捷的觸鍵方法彈奏。這樣可以給他們充分的想像空間,開闊孩子的音樂視野,提高音樂感受力及學習興趣。

三、在兒童早期鋼琴音樂教育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要注意兒童的想象力的培養

上述培養兒童興趣的手法只是淺層次的,也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實現轉化與創造性表現的心理能力———想象力,才是使孩子持久學琴的永恒動力。這種想象力用在兒童身上亦可稱作幻想。

幻想是連接兒童主體精神與所彈奏作品并使其轉化為音樂的橋梁。這種通過演奏激發出來的音樂幻想是兒童學習鋼琴的內在主要因素。把看似枯燥的鋼琴練習曲比作大自然的色彩;把琴譜上的旋律變成人物或動作的故事等等。在孩子的彈奏中轉化成具體形象的物質,這些都能使他們心靈感到愉悅。

因此,在兒童鋼琴教學中,教師首先應創設良好的教學氣氛,充分尊重兒童,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和支持,從而增加他們的學習信念。其次教師應正確積極地鼓勵兒童學習鋼琴,幫助他們形成主動積極的內在動力,使兒童感受到愛護、關注、鼓勵、支持、贊許等。這樣,兒童的鋼琴教學才會從簡單到復雜,從稚嫩到成熟,從失敗到成功。

(二)要注重兒童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啟發兒童的創造性思維也是重要的一環,兒童學習音樂的目的不僅僅在于學習音樂本身,更重要的是通過音樂開發智力。通過學習音樂,可以使孩子記憶、協調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得到發展,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素質基礎。

教育心理學認為,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是發展智力的核心。在鋼琴教學中有意識的去啟發兒童的創造性思維,不僅僅可以提高兒童對音樂的理解力,同時對兒童智力的發展也十分有益。德國著名音樂教育家奧爾夫所創立的奧爾夫教學法,應用音樂教育心理學的原理,充分培養人的創造性,是一種充滿活力的教學法,它充分調動了一個人的一切感覺器官來接觸音樂———也就是充分感受。可以發揮兒童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對音樂的理解力以及音樂感和節奏感。

作為教師本身,也應充分發揮創造性思維。

用一些直觀、生動、形象的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激發他們的創造力。例如,可以制作一些形象的道具,以游戲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去認識各種節奏。另外,也可以通過一些藝術形象的畫面介紹音樂內容,使學生通過視覺配合聽覺來感受音樂形象。反過來,通過聽音樂產生聯想,讓學生將其感受到的音樂形象畫出來,充分感受音樂,再充分表現音樂,也是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好方法。

(三)要注意兒童鋼琴彈奏興趣的培養

教師要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征選擇科學適當的教學方法。幼兒鋼琴教學的教學質量至關重要,若是刻板的傳統教學,是很不利于兒童對鋼琴的興趣和想象力的發展的。在兒童鋼琴教學中,有經驗的老師可以多采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法。我國的心理學家認為,直觀形象是適合于兒童特點的一種獨特的理解方法。7歲以前兒童的意志品質還沒有很好的發展,他們不能清楚的理解老師的意思,如果沒有實際的東西,他們很難理解。也不會有興趣,更不會真正投入到學習中去。調動彈奏者的直觀形象思維,可以促使彈奏的動作更精確。譬如:對一個正常人來說,“站”、“走”、“跑”、“跳躍”,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因而,我們在鋼琴教學時常常會說“站穩”、“手指立住”,使手指的動作達到精確的程度。這幾種技能,都是最基本的。

因此,我們可以把手指想象成“腿”,然后通過直觀形象思維促使這“十條腿”在鋼琴上跑動起來。例如,我們說“站立”,眾所周知,一個人如果站不穩,就不能走,更談不上跑和跳。所以,教授彈鋼琴一定要強調“站”的功夫。許多老師都知道這個道理,但往往在實際問題中只會說“站穩”,而沒有告知學生怎樣才能“站穩”。我們可以想象十個手指如同舉重運動員的“腿”,由此聯想到舉重運動員手舉杠鈴而負重的兩條腿的堅挺與力量。由此而進一步聯想和體會手指從指根到指尖之間的堅挺有力,手指“站穩”如同練武功的“扎馬步”。從而聯想指尖“踩”穩琴鍵不能浮。初學者要嚴格訓練“站”功。如讓兒童的力量集中到指尖,可以用芭蕾舞演員的“足尖”來形容。讓兒童更好理解,讀譜方面關鍵是準確,即音高、音值節奏、速度、力度、指法、演奏、符號、表情術語、旋律走勢等方面的準確。教師要用形象的語言解決每一要點,讓孩子們理解深刻,記得牢固。應讓孩子們每彈一個音都能知道它的“家”在哪個位置,手指在“家”呆多長時間等。倘若讀譜不正確,音樂就會凌亂,表現力也會大打折扣,甚至與作曲家的意圖背道而馳。

作為老師,我們要看清每個兒童的性格、想象力、興趣。“這一個”孩子現實鋼琴水平就是教學的起點,必須因材施教,切不可揠苗助長。學琴非一日之寒,何況鋼琴曲目演奏技法浩如煙海,學生素質不同,接受能力就不同,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不同的處理。由于現在學琴的孩子年齡越來越小,所以老師要針對初學鋼琴的兒童(3-6歲)采取“少時多次”的方法。這一年齡段的兒童年齡偏小,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相對短暫。過長時間的教學容易讓孩子產生反感情緒,在以后每次的教學中要反復重復以前上課所講的內容,以便溫故知新,鞏固興趣。

學習鋼琴的過程,經歷著快樂、辛苦與成就感。教師應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技能,研究兒童心理學和鋼琴教學法。給孩子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使孩子通過技能促進修養,通過學習知識重視感受,著重強調學習過程,獲得好的效果。

我們不要求每一個孩子都成為肖邦,莫扎特,但我們一定要精心養護適合天才成長的土壤,從一切方面做好孕育巨人的準備。讓所有的兒童都在自然健康、養料充足的環境中各得其所,舒展挺拔的茁壯成長。我們的生活中,不能沒有那些能使他們終身回味、收益不盡的鋼琴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