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樂教育現狀及改進策略4篇

時間:2022-10-26 11:01:58

導語:高中音樂教育現狀及改進策略4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音樂教育現狀及改進策略4篇

第一篇

一、高中音樂教育中自主性學習策略的作用及對學生今后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高中音樂教育中自主性學習策略的作用

高中音樂教育是一個比較靈活性的知識教學,它強調的是學生對教材中音樂知識的領悟能力以及學生對音樂作品中情感的認知能力。而自主性學習策略強調的是學生對知識的自由探索和領悟,這與音樂教學的根本目的十分吻合。此外,自主性學習策略的發展也是學生潛能意識的爆發,在高中音樂教育中學生對音樂知識的自主性學習能夠激發學生對音樂作品潛在的領悟能力,并且還能讓學生更貼合音樂創作者在音樂作品中的情感表達。自主性學習是學生對學習內容、學習目標有一定認知的基礎上,展開的自我學習,因此,在學生自主學習前需要教師將音樂課程的課堂目標準確的傳達給學生,讓學生有目標的進行音樂學習,這樣既減少了教師教學上時間的浪費還能加快學生自主性音樂學習的步伐。另外,自主性學習策略的目的是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強調的是學生在音樂教育中的主體性,從而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在音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進而科學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也是為學生今后的學習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自主性學習策略對高中音樂教育的重要作用。

(二)高中音樂教育中自主性學習策略對學生今后發展的重要意義

高中音樂教育中自主性學習策略除了對學生的音樂知識的掌握有一定的幫助作用外,對其今后的生活發展也有重要的影響意義。自主性學習策略的培養是為了鍛煉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性學習能力,也是對現有灌輸式教學模式的一種轉變。對于高中生來講,自主性學習能夠促進其在今后生活中、學習中獨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并且自主性學習是一種學生在無人監管下的主動性學習,因此,即便將來學生踏入社會后也能自發性的學習社會上先進的知識技能,從而為其在社會中的生存發展奠定好堅實的基礎。

二、促進高中音樂教育中自主性學習的措施

高中音樂教師要不斷的創新自己的教學模式,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更加明確、直觀的感受到音樂的魅力進而能夠自主性的進行音樂知識的學習。但是在實際的高中教學中,音樂教師的教學模式已經與當下學生的音樂發展需求出現嚴重的脫節,因此,促進高中音樂教育中自主性學習需要教師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對自己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全面化的評估,從而找出最適合高中音樂教育發展的自主性學習策略,以下是音樂教師對高中音樂教學中問題因素深入研究后,探討出的自主性學習措施。

(一)增加高中音樂課堂的生動性教學

如今的高中音樂教學大多是都是千篇一律的灌輸性教學,使得學生的音樂學習積極性大大折扣,也就降低了教師的教學質量。增加音樂課堂的生動性教學一方面是緩和高中音樂課堂中沉悶的學習氣氛,另一方面是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進而激發學生進行自主性的音樂學習。高中音樂課堂的生動性教學的具體措施可以表現為將理論性的音樂學習知識加入到有趣的音樂游戲當中。并借助于學生對游戲的熱愛,將理論知識全面的滲透于學生的腦海中。此外,音樂教學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完全可以借助于如今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展開音頻教學或是視頻教學,通過對音樂歌曲和藝術舞蹈的的欣賞,教師可以適當的引導學生對音樂歌曲和藝術舞蹈的模仿,活躍音樂教學氛圍增加音樂教學的趣味性,并且借助于此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意識。

(二)采用互動性的音樂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積極性

高中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充分意識到自己在教學中的引導位置,并且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在音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進而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高中音樂教育采用互動性的音樂教學,一方面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音樂知識的掌握狀況,另一方面能促進學生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并且還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為今后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結語

自主性學習策略的主要目的是對學生現有學習行為的一種轉變,讓學生由教師的被動性知識灌輸轉換為學生主動性知識的吸取,并且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意識,此外自主性學習策略的養成也有助于學生將來踏入社會后對各項能力的學習和掌握,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盛驍驍 單位:上海崇明城橋中學

第二篇

一、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自主性學習一般有四大特點,分別是創新性、獨立性、自覺性以及主動性。以其中的自覺性為例,對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自覺是一件比較難辦到的事。因此,自主性學習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首先就必須克服自覺性這一難題。對此,音樂教師可通過調動學生興趣的方式,來激發其音樂學習的自主性。相較于外部的壓力,興趣對提升學生音樂學習水平,提高音樂學習能力的作用更大,這主要是因為興趣源自于學生內心,其對音樂感到有興趣,就會主動去接觸與音樂相關的事物,并且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學習各種音樂知識。而這些行為,都是自動自發自覺的,無需老師在旁督促,由此可見,調動學生對音樂的興趣,繼而促使其自覺展開音樂課程的自主性學習。眾所周知,音樂是十分有趣的,在面對高中生時,音樂教師應當將高中音樂教材中生動有趣的部分挖掘出來,且巧妙的展現在高中生面前,以有效吸引其注意力,進而調動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二、提升音樂教師的素質水平

作為一種較為新穎的教學手段,自主性學習的開展,對高中音樂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對此,就必須強化音樂教師隊伍的建設。首先,可健全音樂教師的薪資、福利,以吸引一些水平較高的音樂人才來學校就職,提升學校音樂教師的整體水平。另外,還能夠留住現任的音樂教師,防止人才流失現象的發生,降低音樂教師的流動性。其次,強化對音樂教師的繼續教育或在職培訓,在知識快速更新的時代下,各方面的音樂知識也在迅速更新。在這一背景下,只有不斷提升音樂教師的專業水平,方能滿足時展的需求。因此,音樂教師應當依據自身的專業與需求,例如有的音樂老師擅長唱歌,有的擅長鋼琴,有的擅長合唱指揮,從不同的角度提升自身的專業水準。另外,由于高中音樂是一門主要以鑒賞為主的課程,所以,音樂教師也必須在這一方面下功夫,了解更多、更好的音樂作品,教會學生如何去鑒賞音樂作品,從而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比如:當前在我國音樂課程開展自主性學習時,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即對該模式的認識與理解不夠,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音樂自主性學習的展開。對此,學校可組織相關培訓活動,以幫助教師更全面、更清晰的認識自主性學習。另外,在培訓過程中,還可注重對其專業素養的提升,以便使音樂教師不但能夠全面的掌握音樂知識,加深音樂素養,同時還能了解國內外的最新知識。

三、采取合適的教學/學習方式

在素質教育方面,最為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學習方式的改變,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應當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自主性學習的實施同樣需要選取適當的學習方式。在高中音樂教學過程中,從以往的傳統教學轉變為自主性學習,這無疑是一種跨越性的改變。這一改變,不僅使得教學主導的重心發生改變,同時教師的授課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必須做出相應的改變。只有這樣,方能真正實現自主性學習,且達到該學習模式的預期目標。在此過程中需注意一點,即以往以傳授知識為目標的教學方式或學習方式,必須有所節制,而是應當采取以傳授方法為目標的教學,這也就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例如在視唱的學習過程中,必須掌握音準,對此,學生可以通過默唱的方式,慢慢的把握音準。且因為在默唱的過程中,學生借助于想象更容易找到正確的音高,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擾,對其音準的培養也極為有利。此外,還可以采取范唱、模唱、欣賞等方式,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節奏、音樂的強弱、音色等,繼而提升音樂水平。

四、學習內容的合理

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并非教材中的所有內容均能夠采用自主性學習的方式,因此,在學習內容的選擇上,必須有所取舍。由于各種條件的制約,音樂課程中的部分理論知識無法較好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因而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該門課程知識的學習,同時也使得學生無法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獲取知識,所以,音樂教師必須聯系學生的實際情況與特點,選擇合理的自主學習內容。比如難度程度較低,且能夠直接理解的內容,或者是和高中生的心理特征相符的內容。音樂教師可有選擇性的選取教材,循序漸進,讓學生依據自身的特點,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內容進行學習,以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

五、結語

在高中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必須積極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與思想,與時俱進,了解自主性學習的相關內容,且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工作目標。同時,有效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與熱情,使其自覺投入到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中,從而漸漸挖掘其潛在音樂能力,以便在達到預定教學目標的前提之下,促進學生音樂能力的提升。

作者:廖瓊 單位:北京市育園中學

第三篇

一、欣賞教學在高中音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良好的音樂教育不僅通過歌唱技巧的培養,感受與鑒賞也是音樂學習的基礎學習方式。因此,高中音樂教師必須對欣賞教學加強重視,引導學生從欣賞的角度去探究音樂,進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審美能力。高中學生課業繁重,面對高考壓力重大。一成不變的文化課教育不僅禁錮了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也使他們成為應試教育下的學習機器,因此想象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它不僅會使學生智力得到開發,也會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習效率。高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欣賞音樂,以音樂的聽覺感受激發學生的視覺印象,從而培養其創造性的思維。此外,學生音樂創作能力的提高不僅僅因為個人天賦和音樂細胞,還需要在成長過程中以健康的教育方式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音樂作為一門富有創造性的藝術學科,學生自身的音樂造詣和創作才華直接受到靈感的啟發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影響。由此可見,高中音樂教育中的強化欣賞教學至關重要,是學生音樂之路的明亮燈塔。

二、當今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音樂是一門藝術性很強的學科,充滿了藝術性和審美情趣,大學生們通過對音樂的學習,其最終目的不一定是懂得多少藝術知識,成為藝術類的優秀人才。由于傳統教育的深入人心,音樂教育作為高中課程的輔助學科長期得不到教師和學生的重視。當前,許多高中學校的音樂課都形同虛設,音樂課被語、數、外等主科代替的情況普遍存在。因此欣賞教學未能順利開展,教師對音樂教育也未能形成理智的觀念。不僅如此,一些學校的音樂欣賞教學條件也比較落后,缺乏良好的音響設備,因此實施欣賞教學比較困難。這些情況嚴重影響了教學的效率,也未能發揮出音樂教育的作用。

三、教師在音樂教育中如何進行欣賞教學

首先,教師要改變傳統、呆板的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方法。課堂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形式,高中音樂教師要好好把握課堂的時間,創新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單純的把欣賞教學理解成漫無目的得讓學生聽音樂,這樣學生很容易就形成聽覺疲勞,導致學習音樂的興趣下降。教師要在課下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緊隨時展的潮流,發掘最新的流行文化,將學生喜聞樂見的流行文化與教材結合。例如,教師在播放音樂作品時,可先介紹作品的創作背景,通過講故事或播放視頻的形式,調動學生的興趣。這樣學生在聽音樂的時候,會隨著故事情景發展腦補一些畫面,進而更深刻的理解作品想要傳達的思想感情。其次,促進師生互動也是提高音樂教育課堂效率的重要方式。高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牢牢把握住學生的興趣愛好,引導學生參與課堂。音樂鑒賞不能只局限于聽,要真正的將音樂實踐也融入其中。音樂教師可以采取分組的方式,讓每個學生都有表演的機會。通過流行歌曲的引導,使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風格表演作品,這樣學生的音樂器官將得到全面的調動,也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此外,高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將音樂的基礎知識,如音符、調式、節拍等樂理知識鞏固夯實。如果學生僅僅只通過聽音樂和表演音樂就能提高自身音樂修養,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學生只有深入的了解樂理知識,對音樂的基礎知識有一定的積累,教師才能在此基礎上對學生展開音樂欣賞教學。最后,音樂欣賞教學活動的圓滿開展也需要完善的音樂設備做為外在支持。音樂教師要熟練運用現代音響播放軟件,多媒體設備等進行音樂欣賞教學。學校也要重視音樂教育,更換舊設備,添置和完善新的音樂教學設備。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也要利用好課下時間,給學生安排學習任務。在不占用學生學習文化課的時間,多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多聽音樂,多接觸音樂。這樣耳濡目染的環境下,也能激發學生的音樂細胞,培養節奏感。

四、結語

音樂是由人創作抒發表達人類內心情感寄托的創作物,它可以使人變得樂觀快樂,變得更加靈性。然而,音樂教育往往在教育中被學校領導、家長、甚至學生自己所忽視,造成學生學習的片面性,這是中國硬試教育筆下的產物。學習音樂的目的并非完全都是培養音樂人才,在滿足人們娛樂和審美需要的同時,豐富人們的情感,拓展人們的思維,對人的全面發展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音樂欣賞作為高中素質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對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教師要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及創造性思維,進而培養其審美意識和鑒賞能力。

作者:謝琳 單位:烏魯木齊市第一中學

第四篇

一、高中音樂的內涵

高中階段的音樂教育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個概念,廣義的概念是指各種泛化的媒介資源對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傳輸及影響,在學生進行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其審美意識和思想情操得以陶冶和鍛煉;狹義的概念是指以高中音樂教學大綱為要求,對大學生重點進行音樂基礎理論和視唱練耳、聲樂、器樂等技能學習,通過培養學生的音樂知識和相關技能,培育全面的藝術和道德兼備的人才。

二、高中音樂的德育功能現狀問題分析

(一)現狀

在我國的重點高中學校和偏遠的高中學校,呈現出音樂課程設置與年級增長而減少的趨勢,用數理化等課程替代音樂教學的現狀較為普遍,這對于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發展極為不利,學生在承擔過重學科負擔之下,無法進行全面的、客觀的成長教育,這是不適宜的,也不符合教育改革體制所期望的全面、高素質人才的要求。

(二)問題

當前我國的高中音樂教育主要呈現出三個方面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其一,高中階段的音樂課程學習完全成為了學科課程的點綴和輔助品,音樂課程訓練根本就沒有與學生的思想教育相聯系;其二,高中音樂教師的綜合素質還欠缺。音樂教師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美學教育的關注度不夠,并沒有在音樂專業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人生價值的指引;其三,應試教育的中國教學現狀也制約了高中音樂的全面功能的實現,尤其對高中生的美學與德育功能方面的教學,根本無法得以實施。

三、高中音樂德育功能的滲透及實現路徑。

(一)必須樹立高中音樂教育與德育教學相融的教學理念

高中的學科課程之中,對學生智力學習和知識的傳授是教學重點,但是,在高中階段的學生成長過程中,高中生的思想品德構建也是重要的關鍵性時期,德育與智育發展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一種春風細雨式的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它不同于學科課程中教師對學生思維的啟迪和智力的拓展,也是學生的個性德育形成的過程。高中音樂則正是德育形成的重要而特殊的手段,音樂以其特殊的表達方式,以強烈的韻律、節奏等展現出對學生的內心的感染力和表現力,同時完成由音樂的語言方式向德育語言的特殊轉換,使學生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滲透入德育的思想和意識。

(二)高中音樂教育要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

對學生德育的教學首先要建立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感的培養之上,要以音樂蘊涵的豐富情感為引,牽動學生的內心情緒,用音樂豐富的旋律表現向學生講述情與美的觀念,從而培養高中生的道德情感。如:音樂鑒賞中對《少女的祈禱》樂曲中,在美妙的音樂旋律的感受中,高中生可以感受到這首樂曲中對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在與音樂共振的過程中,體會到強烈的道德共鳴。

(三)高中音樂教育要訓練學生的道德思維

學生在具備初期的道德情感體驗之后,還要具備相應的道德思維能力,能夠在音樂鑒賞與學習的過程中,增強對真假美丑、善與惡的是非明辨能力,從而增強對自己性格品質的操控能力和反思能力。就戲劇而言,無論喜劇還是悲劇,都是對人和事的模仿,意在表達善惡傾向、美丑偏好,通過劇中的臺詞轉換為樂詞,并將輔以強烈的韻律,可以賦予音樂以極為豐富的道德內涵。如:音樂鑒賞《國之瑰寶———京劇》,學生在變幻的戲劇情節中感受到強烈的是非對錯、美丑善惡,通過對相關京劇經典曲目的知識性了解,增強對生活中道德的評價能力,實現道德思維由音樂向生活德育的遷移。

(四)高中音樂教育要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

高中生在道德情感、道德思維生成的前提下,同時還要實現道德行為的功能轉化,學生在感知音樂、理解音樂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心理的調整,將音樂中的道德內涵進行內化,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道德情感,用正確的行為方式體現自己的修養與內涵。

四、結語

高中音樂教育要進行美學教育與德育教育相融合的策略,注重將音樂中的內涵轉化為道德內涵,將音樂教學與德育教學合二為一,是重塑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構筑高尚的人格品質的重要路徑,我們應當要借助于音樂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和表現力,實現對學生道德品格的培養與構筑。

作者:李兆奎 單位:吉林油田第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