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藝術特征分析
時間:2022-04-09 03:08:33
導語:音樂教育藝術特征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國的國民素質不斷提高,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越來越強烈,其中音樂就有著陶冶情操的功能。目前來說,一些高校對于音樂仍在不斷的探索過程中,通過社會的進步來進行文化層面、人文層面以及民族層面的藝術挖掘,通過音樂的形式來體現社會的內在美以及個人情感。高校對于音樂教育的理解應該基于傳統音樂,并且以當今社會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為背景,高校對于音樂教育的藝術性特征的發掘應該基于社會文化,以便提高素質教育的內在形式和內涵。
關鍵詞:高校音樂教育;素質教育;藝術性特征
內在藝術是一種很難發掘的藝術特征,可以通過其音樂風格以及音樂文化的內涵角度來判斷?,F代音樂的藝術特征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分別是民族性、傳統性以及文化性,都是源自于社會層面,從社會層面上來挖掘藝術,可以很鮮明的體現出一個地域的特點以及文化底蘊,最終形成一種音樂流派。這也是目前高校音樂教育的主要特點,立足于社會美,進而散發音樂文化,可以全面的發展學生內心的情感素質和人文素質。
一、在文化層面上構建藝術性特征
音樂和社會文化之間存在著不可或缺的關系。音樂也是社會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對于音樂的建設也要建立在社會的基礎上,以此來提高音樂教育的質量。針對此,高校的音樂教育應該圍繞著社會環境進行合理化的構建,充分體現出音樂文化風格的藝術性特征和品質,這也是現代高校音樂教育的重中之重,推動音樂教育在文化層次的作用,以便滿足高校音樂教育所提出的對社會文化、歷史以及環境全面關注的要點。
二、要以民族傳統性藝術特征作為音樂教育的挖掘點
(一)傳統民俗特征的藝術性表現形式我國人口眾多,民族也分為很多種,多元化的民族特點造就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多樣性,民族特點比較突出。單從音樂角度上來說,民俗音樂更能體現出傳統音樂的一種古典風范,將古老的氣息融入在音樂之中,讓人肅然起敬。民俗音樂可以表達出不同民族所具備的不同特點,能夠彰顯出各種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歷史背景以及民生民俗,這種多樣性的藝術情感摻雜在一起可以充分的體現出各地域對音樂的不同理解。(二)地域性音樂與藝術的結合音樂不僅具有民族特色,還具有地域特色,各種地域的音樂可以客觀的反映出各地域的發展現狀。從現在的一些地域性音樂可以看出,大多數的地域性音樂往往具有歡快、熱血等特點,也能夠反映出一些當地的人文特點。高校要對一些人文情懷注入更多地域性理解,將地域性音樂進行分析和整合,從而使學生能夠全面、準確的對音樂進行深度的理解。由于不同地域的人對音樂有不同的理解,內心對生活的追求也會體現在音樂中,可能會表現在對社會環境的稱贊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愛。高校在音樂教育的地域性教學中,要讓學生是深切的理解到社會藝術與地域音樂的結合,能夠緊密的融入到藝術性的范圍內,從而推動高校音樂教育面向社會、面向環境、面向人文。(三)民族音樂內涵藝術性特征的流露民族音樂的傳承會給當代音樂文化積累一些比較深厚的文化底蘊,民族音樂主要可以突出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也能夠較為準確的反映出民族意志和民族追求,民族音樂也是現代音樂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高校音樂教育在向素質教育發展的同時還要明確藝術特征發展的方向,帶來學生準確理解民族音樂的基本內涵和民族精神的體現,將其融入到音樂教育的行列,才能夠使高校的音樂教育得到提升,使民族音樂的內涵在藝術性的角度被再次解析,將民族音樂傳承下去。(四)民族傳統音樂的語言藝術的體現我國現今的教育以素質教育為主,在高校的音樂教育中這也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可以在教育的過程中進行深層次的構造,從而使民族的傳統音樂體現出一種民主性和傳統性。民族音樂中對于語言藝術的詮釋也很清晰,在一些民族音樂中大多數的歌詞都是以押韻為主,而且還伴隨著情感語言的體現,使得傳統音樂和流行音樂形成強烈的對比。在民族傳統音樂的語言藝術的體現中,能夠反映出民族內心情懷以及民族精神的向往,這就使得民族音樂的風格往往是比較恢弘、古典的。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對于語言藝術的教育需要緊密融合民族傳統音樂的語言藝術特點,從而使得學生對語言藝術的認知更為直觀。
三、將社會和諧音符帶入到高校的音樂教育總方針中
(一)“和諧美”“和諧美”作為一種藝術特征的主要體現,也是高校音樂教育中的重點教育方向。所謂“和諧美”,就是將社會上一些積極向上的正能量灌輸到音樂中去,使得音樂也能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感覺,充分體現出建設和諧社會的決心。對于和諧社會我們要抓住人文、環境、文化、生態等因數進行整合,并且針對“和諧美”所體現的主要內容進行融合,以社會生態和諧體驗、社會人文情感體驗以及社會多元化情感體現為中心發展方向,進行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不僅如此,還要積極拓展音樂教育中的社會美,為高校音樂教育注入新的元素,打造出高校音樂教育中素質教育的新起點。(二)“人文美”想要準確的進行社會和諧音符的挖掘和構建,就必須要多關注社會中的“人文美”,將“人文美”作為和諧社會的主要落實方向。所謂“人文美”就是社會人文環境中所潛藏的一些內在美,主要可以分為人文情感和人文精神這兩種,其中人文精神主要體現在人內心的精神層面,人類的內心世界是復雜的、多變的、抽象的,因此,不同的人所創作出來的音樂也大不相同;對于人文情感而言,就是人們對于自己的內心的一種表達方式。高校中的音樂教育在對學生進行“人文美”的熏陶過程中,也需要不斷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提高學生的內在心理素質。在高校音樂教學中還要不斷加強對“人文美”的關注力度,在陶冶學生內心的同時,還要注重其對民族精神以及民族品質的理解,以便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民族音樂。(三)“生態美”生態美可以充分的體現出藝術性內涵的構建和完善,社會的發展優化重點也在生態環境中進行打造,基于此,可以得出社會生態發展是社會和諧環境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可以以社會環境的因素作為藝術性的重點,加強對環境中的“生態美”的挖掘。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在對學生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優化學生的心理和情感素質,以便提高其欣賞音樂的能力,能夠發現大自然中的“生態美”,這不僅是高等院校在音樂教育中的著重點,也是未來學生在音樂創作的源泉,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得到想象力,開拓學生的眼界。可以深度解析音樂教育中藝術性特征,多方位、多元化的體現高校音樂教育的藝術性內涵。(四)“人格美”在對學生進行音樂教育的同時,還應讓學生體會到“人格美”,拓展高校學生對美的體驗角度,在發現自身內在美的同時可以陶冶自身情操,充分體會社會和諧美的氛圍?;谄胀ㄈ说恼J知,對于音樂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東西,很難深層次進行從現實角度進行挖掘,因此,就需要學生首先發掘“人格美”,能夠讓學生從心理層面上認識音樂中所潛藏的社會文化底蘊。高校在進行音樂教學時,要準確引導學生進行人格的構建,熏陶學生的社會人格,能夠讓學生充分的融入到社會,從而從社會中不斷的挖掘一些“音符”。與此同時,高校不僅要提高高校學子的音樂能力,還要從體會音樂、認識音樂進行培養,使得使學生能夠認識到音樂的魅力、音樂文化的雄厚。
四、結語
根據本文的論述可以得出,我國高校音樂的教育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要從學生的立場出發,不斷增強學生各方面的素質,提高學生欣賞音樂的能力,讓學生融入到社會,從社會的實際環境中不斷獲取一些音樂文化,從而激發學生的音樂創作能力和音樂欣賞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文紅.高校音樂教育藝術性特征分析———以素質教育為背景[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01):171-173.
[2]焦珂.高校音樂教育藝術性特征分析———以素質教育為背景[J].傳播力研究,2018,2(14):202.
[3]祝翔.高校音樂教育藝術性特征分析———以素質教育為背景[J].藝術科技,2018,31(05):278.
[4]尚學鈺.關于普通高校開展音樂藝術實踐的探索[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5]李媛媛.論高校音樂教育[D].鄭州:鄭州大學,2014年.
作者:宋彬 單位: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
- 上一篇:基礎音樂教育本土音樂文化傳承研究
- 下一篇:學前音樂教育現狀調查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