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下民歌襯詞運用分析
時間:2022-08-13 03:27:50
導語:語言學下民歌襯詞運用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陜北民歌作為陜北文化象征之一,是陜北人民的智慧、情感的結晶。陜北民歌語言運用了豐富的襯詞,增強了歌曲的藝術感染力。襯詞不僅表音,同時也表達情感,增強歌曲的韻律和節奏。陜北民歌襯詞中,多音節襯詞在數量上占優勢,不同襯詞在民歌中的使用頻率和功能都不盡相同。陜北民歌襯詞成為民歌用以表達情感、渲染氣氛、延緩旋律、增強節奏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多種多樣的襯詞是陜北人民日常語言習慣在生活中的反映,從語言學視角研究陜北民歌中的襯詞運用,對于民歌歌詞創作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陜北民歌;襯詞;功能
陜北民歌是生活在黃土地上的勞動人民智慧和情感的結晶,是陜北文化的象征之一。[1]陜北民歌語言是其表情達意的載體,是讓聽眾理解的直接途徑,淋漓盡致地展現了陜北人民的思想和精神,它的突出的特點之一便是襯詞的運用,豐富多樣的襯詞既能表達情感,又能增強韻律和節奏感,有著獨特的藝術表達效果。這里以《陜北民歌歌詞集錦》的446首陜北民歌為語料,對其襯詞的使用和功能進行分析,以期對民歌歌詞創作帶來一些啟發。[2]
一、襯詞的結構
襯詞作為民歌歌詞最為常見的一種藝術語言,是人們日常生活語言在民歌中的運用。它作為民歌語言中基本句式以外的詞,大多是插入性詞語,在句中不作歌詞的語法成分,主要作用在于加強韻律和節奏感,讓民歌語言更加口語化、生活化。[3]經分析統計,在446首陜北民歌中,有172首民歌運用了襯詞,這些襯詞豐富多樣,既有多音節(三音節及三音節以上),也有雙音節和單音節。具體如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在數量上,多音節襯詞占優勢,占65%,如:“哎喲么、呼兒咳呀、哎個咿呀嘿”等,雙音節襯詞占20%,如:“呦號、哎嗨、喲嗬、呀嗨”等,單音節襯詞占15%,如:“來、個、喲、呀”等。這些襯詞在歌曲的運用中類型多樣,常見的是運用一些語氣詞、感嘆詞、助詞。比如:“啊、呀、哩、啦、哇、哎呀”等。《淚蛋蛋拋在沙蒿蒿林》歌曲中,“羊(啦)肚子手巾(呦),三道道藍。咱們見了面面容易,(哎呀)拉話話難,(唉)”,其中“哎呀”生動地表達了兩個戀人人相見心切,想要互訴情話的情感,結構上用“哎呀”連接上下句,形成對比,增強了表達效果。[4]《對花》中,“哎呦,哎呦,哎拉打賽得兒賽”反復出現,歌詞回環往復,富有節奏感,也表達了人們的喜悅之情。還有一些象聲詞,比如《腳夫調》中“可恨的那個王家奴才(呦)把我逼走。(嗬打啾)!”“嗬打啾”就是陜北當地勞動人民趕牲口聲。[5]《跑旱船》中的“奴得吊”模擬了民間鑼鼓點的聲音,體現了歡快的旋律,展示了歌舞相伴的動感活力。受地理狀況、氣候類型和人文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區域的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習慣、心理特征及社會組織形式等都會存在差異。[6]民俗體現了某一地區人們的特殊行為、習慣、信仰。陜北民歌詞語多是陜北地區勞動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的詞語,將其放在歌詞中,更顯得生活化,具有形象感。[7]再加上襯詞對歌詞的正詞起到陪襯作用,成了陜北人民的語言習慣在歌詞中的體現。比如“哎來哎咳呦”“那哎子依呀嗨”“依得依得依喲嗬”等。襯詞類型豐富,在歌曲中的運用中也是靈活多樣。這些襯詞有的放在句首,起到領起全句的作用,比如《趕牲靈》中的“啊呀”,《圪梁梁》“(哎)——那是一個誰”中的“哎”。有的襯詞插入在歌詞正詞之間,起到補充陪襯作用,更加生動形象。如《夫妻識字》中“放(呀么)放光明”,“呀么”在動詞“放”后面,起到陪襯作用。《橫山里下來些游擊隊》“一面面(的個)紅旗鹼畔上插”,“的個”在數量結構之后,沒有獨立意義,依附正詞發揮作用。有的襯詞放在句中,增強節奏感,表達人物情感,如《鬧秧歌》中“哎個咿呀嘿”,展現了人們正月正鬧秧歌的喜慶場景,歡快的節奏,表達了人們的歡愉之感。還有如“哎了哎嗨呀”“哎咳呀”“曾巴依巴依巴曾巴依巴曾”等,它們使得小節結構延長,烘托歌曲氣氛,增強了表達效果。有的襯詞放在句尾,延續了歌曲的情感表達,深化了歌曲的主題,比如《翻身道情》的“哎咳哎咳呀”和《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的“哎嗨”等。
二、襯詞的功能
陜北民歌中的襯詞不光是語言符號,也是表達情感的符號。[8]在對172首運用襯詞的民歌進行統計分析時,我們發現許多襯詞雖然僅從字面上不知其表達何意,也不知其來源,但一旦進入到民歌中,便成為民歌用以表達情感、渲染氣氛、延緩旋律、增強節奏的不可或缺的部分。[9]比如《東方紅》,在這首表達人民對和中國共產黨感激之情的頌歌中,“呼兒咳呀”在句中起連接作用,讓人們感受到人們贊頌的歡呼聲。還有“呀嗨”“曾巴一巴一巴曾”“呀呵”等(見《對花》《掛紅燈》《秋收》等),這些襯詞多在表現收獲、喜慶、愉快的氛圍的民歌中運用,似乎已經被人們涂上了喜慶的色彩,抒發了人們豐收的喜悅和對偉大人物、美好事物的贊頌之情。又如“熱騰騰油糕哎咳哎咳呦,擺上桌哎咳哎咳呦”(《山丹丹花開紅艷艷》),通過襯詞“哎咳哎咳呦”的運用,表達了鄉親們對中國共產黨的擁護和愛戴。還有一些襯詞,既可以運用在節奏歡快的民歌中,也可以運用在感情低沉的民歌中,還能運用在平淡敘事的民歌中,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在不同主題和不同情感和風格的民歌中自由靈活運用。比如“呦號”“哎哎”“呦嗬”“那個”“個”等(見《出門的人兒誰心疼》《船曲》《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圪梁梁》《橫山里下來些游擊隊》等)。陜北民歌中的襯詞不僅表達情意,還能補足氣韻、描摹情態。[10]這些襯詞有的是單音節和著曲調,有的是雙音節或多音節連綴成句,在句中貫通氣韻、活躍節奏。比如《翻身道情》中“哎咳”,《賣花線》中的“嗬嗬嗬咳”,《黃河不干心不甘》中的“咳”等。還有用來描摹情態的,如“綠(個)茵茵”(見《掛紅燈》)、“熱騰騰(的個)饃”(見《橫山里下來些游擊隊》)、“紫(個)茵茵”(見《拜大年》)中的“個”和“的個”的使用。
三、襯詞的運用
在172首運用襯詞的陜北民歌中,各個襯詞的使用頻率不同,有的在歌曲中只出現了一次,比如“耶”“嘞”“呀呵”“哎了呀呼咳”等。有的襯詞在歌曲中出現了上百次,比如單音節襯詞“哎”在歌曲中出現了一百四十三次,雙音節“那個”出現了一百零七次。出現頻率高的襯詞在不同歌曲中出現的位置以及發揮的作用也不盡相同。比如“來”在歌曲中出現了一百四十七次,“肩膀上要把槍(來)背,哥哥當兵抖起來呼兒嘿呦,家里留下小妹妹。”(見《騎白馬》),其中“把槍來背”里的“來”后面跟了一個動詞“背”。“雞娃子(的個)叫(來)狗娃子咬,我那當紅軍的哥哥喲回來喲嗬了。”(見《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來”連接了“雞娃子(的個)叫”和“狗娃子咬”兩個主謂結構。“上一道(那個)坡(來)坡(哎喲喲哎)”(見《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來”后面跟了一個名詞“坡”。“個”在歌曲中出現二百一十九次,《掛紅燈》中的“綠(個)茵茵”,其中“個”插入在形容詞“綠茵茵”中,《崖畔上開花》中的“有朝一日翻了身,我和我的干妹子兒(哥哥)結(個)(噢)婚。”,這句的“個”放在了動詞“結婚”中間。又如雙音節襯詞“那個”,“那下不完的雨(喲)刮不完的(那個)風”(見《平地里下雨》),其中“那個”連接定語“刮不完”和中心語“風”。“左手(那個)拉,右手(那個)攙”(見《拜大年》),“那個”在主語“左手”、“右手”后面。襯詞中還有運用疊音的。疊音詞是把一個單音節重疊,形成雙音節,從而讓音節旋律更加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給人以美好的聽覺感受,讓歌曲更加富有藝術魅力,從而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11]例如:AA式“哎哎”“嗨嗨”,比如:“越扇越好看哎哎。”(見《船曲》),“崖畔上(那個)站(哎哎)……”(見《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我姑娘非是那樣薄情人,(嗨嗨)蓮花一朵梅花落。”(見《日落西山》),“九月(那)里來(嗨嗨)秋風涼”(見《掛紅燈》);ABB式“哎喲喲”“哎咳咳”“么咳咳”,如:“頭一道圪梁梁上(哎喲喲哎喲喲)二一道道那洼”(見《二道圪梁》),“紅(格)丹丹的櫻桃(嗬嗬嗬)滿山(哎咳咳)滿山飄”(見《打櫻桃》),“老劉他有(么咳咳)六十六層高(的個)樓(噢啊噢哎)。”(見《六十六》);AABB式“啊啊哦哦”,如:“要問我這帶的是什么兵(啊啊哦哦)……”(見《羊倌的歌》),ABAB式“哎喲哎喲”“這達達沒人(呀),(哎咳呦哎呦呦呦哎喲哎喲),咱拉呀話話。”(見《哪達也不如咱山溝溝好》)。襯詞中的疊音詞的使用,讓歌曲在旋律上滿足了重復延伸的需要,同時也使得歌曲抒發的情感更加生動。襯詞能使語句表達更舒緩,主題更明確,在這些陜北民歌中,襯詞的運用能表情、表意、表態,從而增強了民歌的藝術性和審美性,讓歌曲更加富有美感。[12]
作者:李琛 馬金玲 單位:西安思源學院
- 上一篇:普通高校現代漢語教學改革思考
- 下一篇:美術基礎教育創新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