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職業教育面臨問題與建議詮釋

時間:2022-04-27 04:41:00

導語:農村職業教育面臨問題與建議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職業教育面臨問題與建議詮釋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問題;發展;路徑

論文提要:本文通過對農村職業教育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應抓住機遇,加大對農村職業教育資金投入和政策照顧,改進教學管理觀念,完善專業設置,提高人才就業能力。我國是一個農業人口大國,在邁入第十二個“五年計劃”之際,國內外環境都將發生重大變化,面臨著諸多挑戰。而如何切實抓好農村職業教育,通過培訓提高受教育者的綜合素質,實現農村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具有重大意義。

黨的十七大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新時期教育工作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之一。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明確指出,“加快普及農村高中階段教育,重點加快發展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并逐步實行免費。”201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更明確提出:“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繼續推進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免費進程。”這一系列的舉措既表明了黨和政府對發展職業教育尤其是農村職業教育的高度重視,也為農村職業教育今后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新時期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必要性

而與此同時,農村職業教育的現狀卻是不容樂觀的。據國家統計局《2009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09年全國外出農民工總量為22,978萬人。其中,年齡處于16~50歲之間的比例高達95.8%,而統計范圍內的外出農民工文化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的達76.5%,大多從事制造業、建筑業、服務業等。同時,“51.1%的外出農民工沒有接受過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訓”,“文化程度越低接受過技能培訓的比例也越低”。從中可以看出,農民工從事的職業大多為體力勞動強度大、技術含量低、收入低,由于受教育程度較低,無法從事技術含量高、收入高的職業。而農村職業教育剛好符合目前的社會需求,能在較短時間內培訓出具有一定技能的新型農民工,能在較短時間內提高自身的就業能力,尤其是適逢國家要求積極推進農村免費職業教育的新形勢下,農村職業教育更應該抓住機遇,在培養提高農民新型就業能力的同時加強自身的建設。

二、當前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問題

目前,我國農村職業教育存在以下問題:農村職業院校生源不穩定且綜合素質偏低,辦學形式單一,教學管理水平和師資、硬件設備落后,人才培養的效率及質量不高,專業設置不合理,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觀念上對職業教育存在誤解。受傳統觀念影響,大多數人都以跳出農門、走向城市為信條,農村基礎教育也以學歷教育為主要目標,而沒有建立在農村生產生活的發展和特點上,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經濟能力薄弱的農村家庭和人口在接受過義務教育后不愿意接受職業教育就直接外出務工,甚至不愿接受義務教育就直接外出務工,而有一定經濟能力接受進一步教育和培訓的人口卻又不愿意選擇職業教育或者接受教育后又不愿意回農村發展。

這種觀念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村職業院校的生源,限制了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更使得農村教育表現出一種惡性循環。只要從農村人口進入了城市就很少回流,削弱了農村人口素質和人才結構,拉大了農村和城市之間的發展差距。

2、大多農村職業院校對自身發展缺乏明確定位。大多農村職業院校對自身發展缺乏明確定位,容易盲目跟風設置所謂“熱門專業”,有的甚至已經放棄涉農專業。此外,職業院校的師資和硬件設施有限,因而培訓方式、培訓層次能力不足,無法滿足不同層次的人群對于各種形式的職業技術教育的需求,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人們對于農村職業教育的選擇。

3、農村職業院校經費投入不足。經費不足是農村職業教育薄弱的主要原因。目前,農村職業教育主要依靠國家財政撥款,農村職業院校自身的吸引資金能力薄弱,而大部分院校教學、實踐設備已經比較陳舊或短缺,嚴重不能滿足現代化教學需要。此外,辦公經費的不足也進一步導致了農村職業院校無法引進專業能力強的高素質師資,以致專業技術培養層次低,與市場崗位需求存在差距,也挫傷了人們對于職業教育的積極性。

4、農村職業教育教學管理觀念落后。農村職業教育的教學管理觀念落后,急需改進。表現在很多方面,如有些學校考慮到生源不足,因而日常管理就較為松散,導致教學秩序混亂,教學質量沒有保證;在職教師專業知識陳舊,對學生的教育管理能力有限;在校學生缺乏專門的就業指導,加之在校期間并未認真系統學習專業知識導致畢業即面臨失業等等。這都需要在農村職業教育中引入先進的職教理念,才能保證其健康持續發展。

5、學科設置不合理,沒有充分地和當地經濟接軌。首先,農村基礎教育長期脫離農村發展的實際需要,忽視對學生農業技能的培養,使得大量完成義務教育后的學生因缺乏基本的農業技術知識和技能,無法直接成為熟練的農業勞動者;其次,農村職業院校的專業類型比較簡單,還不能完全滿足學生對不同專業的需求。而且大多農村職業院校專業的設置也缺乏對當地特色經濟的考慮,由于缺乏長遠規劃,沒有經過充分的考察、論證,以致學生就業渠道不暢,這些都制約了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三、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建議

1、轉變農村教育觀念。可以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就開始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和基本勞動技能。東北師大課題組在全國十幾個省的調查發現,約有90%的教師認為學生的職業意識、基本勞動技能、態度等應在義務教育階段開始培養;92%以上的農村初中生認為,小學、初中階段應該對學生進行一定的職業意識、技能等方面素質的培養;80%以上的小學生和90%以上的農村初中生希望或非常希望學校開設職業技術方面的課程。由此可見,在基礎教育階段加強職業知識技能教育是符合農村學生現實需要的。同時,這樣還可以逐漸改變人們傳統的“讀書做官”、“走出農門”的落后觀念,增加對職業教育的了解和信心。

2、改變辦學形式,增強辦學活力。改變農村職業教育單一的辦學形式,逐漸向多形式、多層次轉化。在此,我們可以借鑒先進省市職業教育的實踐經驗,可以多發展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學歷、學力教育,可以設置長班與短班相結合的職業培訓,固定班與流動班相結合的技術指導等等。此外,農村職業院校還可以和企業聯合,按崗位招生培養,既可以解決學校招生、就業等一系列問題,又可以使培養出的人才更符合社會需要。

3、從多渠道豐富農村職業教育資源投入。這既包括從多渠道獲取各種資金增加對農村職業教育的投入,也包括對社會已有資源的充分共享。其中,前者包括增加政府對學校的財政補助,減免學生學費,或者通過政策手段如財政、稅收、金融和土地等優惠政策,鼓勵引導社會力量捐資、出資辦學。后者可以與高等院校或者省市圖書館等其他機構聯合,借用他們已有的豐富教學資源,使之能更充分地發揮作用,創造社會價值。除此之外,還可通過網絡共享的形式,獲得更多教育教學資源,避免了資金的重復投入。

4、改進教學管理觀念,提高人才就業能力。提高農村職業教育質量,加強學生的職業能力建設,這才是農村職業教育的真正出路。因此,應當嚴格教學管理,構建科學的農村職業教育評價標準,保證農村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其次,還應加強任課教師教學水平、教學能力的提升,如提供機會到對口專業高校培訓進修,鼓勵教師參加社會職業技能培訓并取得相關技能證書,或是選派教師進入企業或相關機構進行脫產培訓等,確保每一位教師都是合格的職業教育教師,每一堂課都能保質保量。同時,還應加強在校學生的就業指導,使學生能對自身能力等進行合理的定位,擁有積極健康的心態,建立科學的擇業觀,在進入工作崗位后能迅速融入新的工作環境。

主要參考文獻:

[1]王景英.農村義務教育整體辦學模式與評價[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雷世平.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路徑:城鄉統籌發展職業教育[J].職教通訊,2010.2.

[3]李運萍.農村職業教育走出困境的策略研究[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6.

[4]張國浩,趙鵬程.新時期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要求與對策[J].甘肅農業,2007.7.

[5]馬愛林,劉桂智,郭立昌.新時期農村職業教育發展路徑的選擇[J].繼續教育研究,2010.5.

[6]何云峰,趙志紅.農村職業教育內涵、特征及基本規律探析[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9.7.

[7]陳萬華,嚴權.新農村職業教育展望[J].成人教育,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