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合作的回顧與展望

時間:2022-03-11 08:19:42

導語:職業教育合作的回顧與展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業教育合作的回顧與展望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德職業教育走上交流合作之路。三十余年來,中德職業教育積累了豐富合作經驗,合作成果豐碩,然而中國職業教育長期致力于“移植”德國經驗,而職業教育的本土化研究和創新不足,導致當前中國職業教育面臨兩難境地:一方面無法完全照搬德國模式,另一方面尚未能建立有本土特色的職業教育模式。

關鍵詞:職業教育模式;職業教育合作;雙元制;本土化

一、學與不學:兩種不同的聲音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走上學習和借鑒德國職業教育經驗之路。三十余年后,關于中國今后應如何看待德國經驗,中國教育界存在兩種不同的聲音。學與不學,已經成了一個爭論話題。有學者認為,由于社會背景不同,職業教育發展歷史迥異,德國職業教育模式是無法簡單移植的。[1]德國前駐華大使史丹澤博士曾直接指出,十多年前,江蘇、山東、天津等地就嘗試引進德國教育模式,但都沒有成功。最重要一個原因,是中國還沒有發展職業教育的良好傳統。發展職業教育需要社會傳統環境匹配,目前中國還沒有完全建立這樣的傳統環境,德國職業教育模式在中國還不可“移植”。[2]然而有學者卻認為,盡管中國職業教育已經取得世人矚目的成就,但是人才培養總體質量不高,學生動手能力差,職業適應性不高,這些都是當前中國職業教育最迫切解決的問題,也是德國職業教育模式能夠克服的問題。[3]因此這種觀點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中國職業教育必須繼續深入學習德國經驗。中國今后究竟應如何看待德國經驗?這得從中德職業教育合作歷程中尋找答案。

二、中德職業教育合作回顧

為從整體上把握中國學習德國職業教育經驗歷程,借鑒相關研究文獻,本文把整個歷程分成引介推廣、進修培訓以及創新應用三個階段。

(一)引介推廣階段(1980-1999)

中德職業教育合作在此階段主要是“輸入型”合作項目。1980年時任中國教育部部長蔣南翔訪德,并邀請中德雙方專家探討和制訂中德職業教育和師資培訓合作,中德職業教育合作之門從此正式打開。1983年中德實施第一個職業教育合作項目———南京建筑學校合作項目。1985年天津中德現代工業技術培訓中心成立。1994年7月,國務院總理李鵬和德國總理科爾在德國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政府關于加強職業教育領域合作的聯合聲明》,這是指導中德職業教育交流與合作的重要綱領性文件。同年9月部“中德職業教育聯合工作小組”在北京成立,并發表《中德職業教育倡議行動聯合公報》。兩個月后,“中德職業教育合作十年———成果與展望”研討會在杭州召開。1997年,中德第一個培訓職教管理人員合作項目“職教管理人員培訓”開始實施。1998年10月,旨在探索農村地區職教發展新模式的中德唐山農村職教合作項目啟動。[4]據統計,1984年—1994年期間有200名德國專家短期來華講學,受德技術合作公司委派到中國工作的德國職業教育長駐專家多達56名。[5]在推廣方面,中國教育部自1994年以來在沈陽、蘇州、無錫、常州、蕪湖、長沙市六個城市、100多個單位推廣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經驗,開啟中國職業教育改革的典型試驗。[6]

(二)進修培訓階段(2000-2008)

21世紀以來,中德兩國職業教育合作走向新階段。“目前兩國合作出現了‘三大轉變’:在形式上由‘輸入型’向‘輸出型’轉變,在內容上由‘被動接受型’向‘主動獲取型’轉變,在機制上由‘供給導向型’向‘需求導向型’轉變。[6]”2001年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正式掛牌成立。2003年同濟大學等七所職教師資培訓機構被中國教育部確定為中德職教師資進修項目國內培訓基地。2004-2006年間,中德職業教育師資進修項目共選送900余名中職骨干教師到德國學習德國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論。[6]2006年11月,第二期“中德職教師資進修項目”啟動,再次選送大批教師到德國進修。2007年“中德同濟大學職教師資培養項目”成果和經驗開始向中國西部輻射;同年,為期三年的“中德廣西行動學習”項目正式啟動。2008年“職教與培訓亞洲區域合作平臺項目”啟動。同年11月,“2008中德職教國際交流大會”在南京召開。[4]總之,中德職業教育此階段的合作重點是選派師資赴德進修和培訓。

(三)創新應用階段(2009-2015)

2009年1月,中國國務院總理訪問德國,雙方簽署《“中德科學教育年”共同聲明》,決定舉辦“中德科學教育年”,以促進兩國高等學校、職業教育及尖端科技領域的合作。這推動中德職業教育合作進入了新的里程。同年11月,中德雙方在南京聯合舉辦主題為“創新與合作———中德職教同行”的2009中德職教交流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德職教合作30年慶典暨中德職教合作發展論壇。2010年10月,《中德職業教育合作協議》正式簽署;以“擴大交流、擴展合作、促進發展”為主題的中德職業教育交流大會在山東青島召開。[7]2011年6月,中德兩國總理達成“雙方要建立職業教育合作聯盟和高校示范伙伴關系”重要共識。同年11月,2011年中德職業教育交流大會在天津召開。2013年12月,中德雙元制職業教育大會暨中央企業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經驗交流會在廣州召開。2014年11月,2014中德職業教育與企業合作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2015年為中德創新合作年。同年7月,2015年職業教育與產業對話活動———中德職業教育國際論壇在山東淄博舉辦。綜上所述,盡管中德職業教育合作并非盡善盡美,但我國學習德國經驗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數以千計的國內教師參加中德職教師資進修項目,他們通過赴德進修,提高了自身職業教育教學能力,回國后在教學實踐中加以運用、推廣,帶動了更多教師參加教學改革,[8]從而促進了國內教育觀念的轉變、教育體制的改革以及教學整體水平的提高。關于“學與不學”的爭論,“學”無疑是中國職業教育必然的選擇。其實今后擺在中國職業教育面前的是向德國“學什么,怎樣學”的問題。

三、中德職業教育合作展望

經過三十余年學習,中國職業教育界已形成共識:應該充分吸收德國在職業教育理論探索與實踐經驗中的精髓,即那些符合職業教育特征的具有規律性、普適性、科學性的成果,并根據中國國情去實踐,建立屬于中國自己的職業教育學的理論體系,以支撐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6]這是今后中國職業教育界的努力方向。下文將從宏觀和微觀角度闡明今后中國職業教育的主要努力方向。

(一)宏觀領域

1.教育理念。德國職業教育涵蓋當今世界上許多先進和前言教育理念,學習德國經驗,關鍵在于學習其最先進和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其中行動導向教學理念和設計導向教育理念尤為值得關注。第一,行動導向學習理念。該理念起源于德國改革教育學理論,是指“由師生共同確定的行動產品來引導教學組織過程,通過主動和整體的學習達到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統一的學習方式”。[6]該理念的基本特征是“學生可從多種可能的行動方式中選擇自己的方式;學生在行動前可對行動可能產生的后果做出預測并通過有計劃的行動,有意識有目標地去影響行動的后果”。[6]與認知學習理論不同,行動導向學習理念“以人為本,認為人是主動、不斷優化和自我負責的,能在實現既定目標的過程中進行批判性的自我反省,學習不再是一個外部控制的‘黑箱’過程,而是一個學習者自我控制的過程。”[6]這反映了職業教育目標的升級,由傳統的勝任現有職業活動中的任務發展到現代的職業行動能力培養,涵蓋對職業工作任務的咨詢、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價等內容。無疑,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已經成為現代職業教育的主導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具有普遍適應性,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對改變我國職業教育學生動手能力差的問題有較強的針對性。第二,設計導向教育理念。該理念是由德國職業教育教學家勞耐爾于1985年提出,其基本含義:“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不僅要有技術適應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有能力本著對社會、經濟、和環境負責的態度,參與設計和創造未來的技術和勞動世界”。[6]該理念提出的初衷是適應高新技術發展要求,但卻順應了教育民主化和創新能力培養大趨勢,在1990年成為德國職業教育的指導思想。[6]雖然設計導向教育理念誕生時間不長,但它卻代表職業教育思想今后的發展方向,將成為未來職業教育界主導思想之一。這種前沿教育理念是中國職業教育界今后學習重點,因為它不僅能夠適應現代技術發展要求,而且順應當今教育民主化和教育創新趨勢。2.校企合作。德國雙元制的特點是職業學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緊密合作。學生既在職業學校里學習相關職業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普通文化知識,又到企業培訓中心進行職業技能方面的專業培訓。學生學習年限一般為2年到3年半,其中60%的時間在企業,40%的時間在學校。[9]因此在雙元制教育中,學生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踐,具有較高的實踐能力。德國之所以擁有世界一流的技術人才,關鍵在于德國企業能積極而緊密地與職業學校共同培養人才。相對德國雙元制,中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最棘手的問題就是企業的嚴重缺位。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普遍實施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但存在缺乏法律保障和有效協同育人機制等問題。因此在校企合作中時常出現“學校熱、企業冷”現象。要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企業家們要有前瞻性和全局性眼光,另一方面政府要采取有效激勵政策,大力鼓勵和引導企業參與校企協同育人合作,以人才培養為核心,形成“學校—人才—企業”三方互利共贏良性循環局面。只有這樣,“中國制造”才能由大變強,聞名世界。3.人才培養模式。長期以來中國職業教育存在一個“怪圈”:一邊是許多畢業生難以找到理想工作;另一邊是眾多企業無法找到合適人才。其實,造成這種“有人沒事干,有事沒人干”的人才供需失衡現象的最大根源就是我國職業學校“重理論、輕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不能適應現代企業的人才需求。改革和創新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迫在眉睫。如上所述,德國雙元制是理論和實踐并重的人才培養模式。我們應全面掌握雙元制的特點和結合自身實際,借鑒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我國職業學校一方面必須按照理論和實踐教學兩條主線來分配教學設施、資源和時間;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校內實訓室建設,積極開拓校外實訓基地建設,開展深度校企協同育人合作,實施理論和實踐并重的人才培養模式。4.師資隊伍培養。俗話說:名師出高徒。德國之所以能培養出大批優秀技術人才,自然與其優秀的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分不開。德國的優秀職業教育師資隊伍是如何培養出來的?首先德國政府部門對教師職責和能力做出明確規定:作為一名教師,其核心任務是有目的性地規劃、組織、執行教學活動,以及對教與學的過程進行反思,包括教學、培養、診斷、評價和能力發展的子任務。[10]其次,職教師資準入制度要求十分嚴格。在德國,要成為一名職業教育教師,至少需要6年的學習和培訓,至少參加兩次國家考試。德國師范教育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為期9個學期的大學課程學習,學習課程與我國本科師范專業相似。學習結束后要參加第一次國家考試。第二個階段是為期18個月的實踐性教學培訓,培訓結束后參加第二次國家考試。[10]再次,德國職教師資在職培訓制度相當完善。在德國,職教教師在職培訓直接由德國各州文教部負責,分為國家、地區和地方三種不同層次,培訓主題范圍非常廣泛。與德國相比,目前我國職教師資培養制度不夠完善,準入制度相對寬松,師資培訓資源短缺。師資質量不高是長期制約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軟肋。因此只有不斷完善我國職業教育師資的培養、準入和在職培訓制度,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我國職業教育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才能進一步提升。

(二)微觀領域

1.課程內容。姜大源指出: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成功與否的決定性因素有兩個:一個是課程內容的選擇,一個是課程內容的序化。受到大學課程的學科體系等因素的影響,當前阻礙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絆腳石”之一就是課程內容以傳授“陳述性知識”即理論知識為主,而以獲取“過程性知識”即實踐知識為輔。然而就業導向的職業教育課程,應該以從業中實際應用的經驗和策略的習得為主、以適度夠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為輔,即以過程性知識為主、陳述性知識為輔[11]。可見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在課程內容選擇上普遍存在本末倒置現象,從而導致學生只懂理論,不懂操作。其次,課程內容的序化。知識的序化是指依據某個參照系對知識進行排列組合,序化的結果是序列。傳統的大學課程是以學科體系為依據進行排序。現有的職業教育課程“在整體上依然因襲了傳統的學科課程的結構模式,習慣上采取開設多門分科課程的方式來傳授知識”。[11]學科體系的課程結構常會導致陳述性知識與過程性知識的分割,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分割,知識排序的方式與知識習得方式的分割。這不僅與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相悖,而且與職業教育追求的整體性學習的教學目標相悖。姜大源指出,我國職業教育的課程改革的關鍵是解構以學科體系為參照系的課程體系,重構行動體系的職業教育課程,即以工作過程為參照系,將陳述性知識與過程性知識整合、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整合。[11]2.教學方法。講解演示法是當前中國職業教育常用教學方法。該方法容易導致學生產生依賴心理,上課就是聽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解和觀看教師演示操作。這使得學生處于被動接受角色,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被嚴重壓制,學習效果自然不佳。德國教育家福爾克曼說得好:“在課堂上流汗的不應是教師,而是學生”。20世紀80年代以來,行動導向教學成為德國職業教育的一種新的教學范式,它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職業能力以及關鍵能力的培養,在德國被廣泛使用。常見行動導向教學法包括引導文教學法、項目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學法以及七階段協作—反思教學法等。這些教學法的共同特點就是要求學生完成“完整的工作過程”。長期接受行動導向教學的學生具有較強的職業能力和職業適應性,能滿足現代企業的人才要求。總之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法,培養具有較強職業能力和職業適應性、能滿足現代企業需求的人才正是中國職業教育最迫切解決的問題。3.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論。專業教學論的研究對象是:如何確定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制訂教學方案。綜觀世界職業教育,在教學中常常沿用普通教育的專業教學論,目前只有少數幾個德語文化圈國家系統地研究了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論,并取得極具國際影響力的成果。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照搬普通教育專業教學論為己用。然而職業教育是教育的一種特殊類型,有自身的特點和發展規律。職業教育照搬普通教育專業教學論難免造成囫圇吞棗的后果。因此占據中國教育半壁江山的職業教育非常有必要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論。要實現這個目標的重要前提就是重視和加強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論的研究和應用。

四、結語

事實證明,德國職業教育模式是當今世界職業教育發展史上的一種成功職業教育模式。它的發展與德國社會文化土壤特性密不可分。我們絕對不可以也無法把它全盤照搬。而且德國職業教育本身也在不斷改革和發展,如只滿足于仿效,那么我們將永遠落伍。中德職業教育合作的根本意義在于找差距、學先進、練內功、求創新、創特色。正如教育部副部長魯昕所講:(當前)中國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一方面我們要有更大的決心、更新的理念、更強有力的工作,推動職業教育取得新的突破;另一方面我們要加強中外交流與合作,研究借鑒其他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有益經驗,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新路。[7]如果中國職業教育僅僅滿足于“拿來主義”,繼續忽視職業教育本土化的研究和創新,那么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模式會遙遙無期。因此在學習德國經驗時,我們必須時刻牢記: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實事求是,開拓進取;勇于創新,獨樹一幟。只有遵循以上原則,中國職業教育才能建成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模式和體系,才能在世界職業教育舞臺上占一席之地。

作者:高恒冠 陳婉兒 何素玲 單位:廣東松山職業技術學院 韶關學院 韶關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參考文獻:

[1]陳瑩.“職業性”:德國職業教育本質特征之研究———兼論職業教育“發展動力”[D].華東師范大學,2012.191.

[2]孫玫璐.職業教育制度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8.5.

[3]姜大源.中德職業教育合作的成果[J].德國研究,1996,(3):60-61.

[4]姜大源.中德職業教育合作30年大事記[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35):7-11.

[5]余祖光.中德職業教育合作成果與展望[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1996,(12):32.

[6]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新[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2-54.

[7]韋言,等.2010中德職業教育交流大會召開———搭建合作平臺,推動職教發展[J].教育與職業,2010,(11):27.

[8]吳全全.職業教育國際合作的成效研究:定位、功能與組織———關于中德高職師資項目成果探究的啟示[J].職教論壇,2011,(13):69-73.

[9]張芳芳.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在我國高職教育中的運用研究———以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為例[D].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10][德]菲利普•葛洛曼等.石偉平譯.國際視野下的職業教育師資培養[C].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11.130-141.

[11]姜大源.學科體系的解構與行動體系的重構———職業教育課程內容序化的教育學解讀[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7):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