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途徑探索

時間:2022-08-21 10:40:47

導語: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途徑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途徑探索

1落實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

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加大力度發展職業教育,加強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多年來,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都付出了努力,但是已經取得的成果還不多,尤其是值得推廣的成果就更少了,真正有價值的、實效顯著的校企合作還是較少。當然,近幾年有一批高職院校牽頭成立了職教集團,但早期的職教集團參與的企業少、學校多,每年開幾次會,對于溝通、交流、學習都有一定的價值,但對于產教融合,還需要做出較大的努力。從產教融合的實現形式來看,目前職業院校“校中廠”“廠中校”等辦學模式已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是還存在諸多問題,一是校企合作的途徑還比較單一,更多的途徑還需要開發;二是校企還沒有達到真正的融合,還沒有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相互吸引,企業離不開學校,學校離不開企業的程度。針對這種情況,高職院校必須積極尋找解決的辦法。第一,拓寬校企合作的途徑,尋找適合本校職業特點的途徑和企業進行合作。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建設的校內物流公司,已經成為典型的“校中廠”模式,不僅可以實際運營,為校內師生提供了方便的物流服務,而且可以為學生提供真正的實習實踐崗位,可謂一舉兩得。但對于像鐵路、航空、海運、土建這樣的專業就不適合采用“校中廠”“廠中校”的辦學模式,因為其實現起來很困難,這也就需要職業院校突破現狀,探索更多的合作途徑。正如遼寧省“十三五”高校人才培養規劃指出的那樣,支持高職院校建設以“教學產品”為紐帶的創新型實訓基地,依托職業教育園區或職業教育集團建立大型公共實訓基地,為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提供實踐場所和示范空間,更好地服務于高職院校,服務于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第二,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采取分段教學、工學交替的方式,提高職業教育的效果。對部分專業,采取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但是,這種工學交替的模式需要學校與企業具有高度默契、深度融合才能實現,也受到許多條件的限制。如何進行工學交替、工學分段需要根據學校和專業的實際情況以及企業的具體情況而定,也需要在實際中不斷修改和完善,得到適合學校與企業自身特點的工學結合模式,這種模式要得到徹底實施,就需要打破現有的高職教育三年制的規定,使學生在學期間可以離校進行實踐、就業和創業等,學生也可以隨時回學校學習進修,完成學業。近日,教育部剛剛頒布的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提出了大學生可以申請休學創業、實施彈性學制等一系列新規,將于2017年9月1日起實施,這些新規恰好與職業教育的需求相吻合。

2延伸職業教育的服務時空

建立畢業生培養追蹤機制,在畢業生就業后的3年、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對學生進行跟蹤教育或跟蹤服務,對其進行再培訓、再提高、再深造等后續職業教育,延伸職業教育服務的時間和空間,保證畢業生的水平、能力都能夠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徹底解除企業的后顧之憂,利用職業教育的延伸服務,更好地發揮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中的優勢,使企業滿意、受益,使校企融合產生最大的效益。除了滿足企業需求外,還要滿足畢業生在個人生涯或職業生涯中的發展需求,如對高職畢業生中攻讀專升本的學生,學校要做好服務工作,解決好其學習與工作相矛盾的問題,引導他們不斷進行深造、學習,實現終身學習。這種延伸服務的做法,在部分高職院校已經開展實踐,這種實踐會讓學生真切的感覺到,母校永遠會為他們的成長搭橋鋪路,母校永遠會關注他們的成長,母校永遠是他們前進的動力之源。這種延伸服務不僅拉近了學生與母校的情感,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生把企業和學校緊密聯系在一起,方便了學生、服務了企業、密切了校企合作,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提供了方便,為校企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礎。

3打造教練式師資隊伍

目前,“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正影響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才需求的規模、結構和規格都發生著飛速的變化。因此,作為教師,在人才培養上必須要具有前瞻性,同時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實踐能力,以滿足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滿足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教師要“明師德、樂教學、懂行業、能科研、精技能、通市場”,把教師隊伍打造成為教練式師資隊伍。這樣的教師隊伍建設實際上是對教師提出的非常高的要求,不僅要理論知識豐富,還要實踐閱歷廣博,能把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較好地結合在一起。一所高職院校,不可能每一位教師都能做到這一點,但是每個專業都應該建設這樣一支教師隊伍,把學校的優秀教師和企業專家組合在一起,構成高水平的教練型教師隊伍,才能保證培養出優秀的滿足企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4建設動態完善的育人體系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現代職業教育核心任務,職業院校要培養的是企業一線需求的高技能高素質人才。因此,人才培養方案需要根據社會需求和個人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從學生的發展需求出發,在尊重學生個體發展和成長規律的基礎上,構建適合學生成長、成才的完善的育人體系,實現成就學生和服務企業的雙重目標。例如,澳大利亞聯邦政府于2012年3月發表的《面向所有人的技能》報告中提出,從2014年開始在“我的技能”網站上為每一位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學生提供“獨特學生鑒定”,相當于培訓的電子檔案,是跟蹤記錄學生一生中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唯一官方憑證。這種獨特的做法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因為這個“獨特學生鑒定”將會成為一張標簽,方便掌握每個學生的信息,既方便用人單位招聘選人,又方便政府掌握整個培訓市場的信息,同時還能激勵學生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高職院校的這種自我改革,也會增進對企業的吸引力,發揮高職教育供給側的轉型升級作用。

作者:劉美倫 單位: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遼寧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遼寧省教育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關于印發遼寧省“十三五”高校人才培養規劃的通知:遼發改社會[2016]859號[A].

[2]張明.解讀“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升全民教育水平[EB/OL].[2016-03-22].blog.sina.com.cn/s/blog_567c2e3b0102w6yc.html.

[3]“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提升全民教育水平推進教育現代化[N].中國教育報,2016-03-18(04).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N].人民日報,2016-03-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