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思考
時間:2022-04-09 03:26:38
導語:水利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利職業教育是水利行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是水利事業改革發展和提升現代農業發展能力的重要支撐。[1]《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現代職業教育要“服務需求、就業導向。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產教融合、特色辦學。同步規劃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突出職業院校辦學特色,強化校企協同育人。”[2]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指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產教融合是面向用人單位需求進行供給側改革最有效的途徑,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內在要求,也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3]福建水利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水利事業全面協調發展的客觀要求,是解決基層水利人才隊伍瓶頸的重要手段。
1福建省水利職業教育供需現狀
1.1福建省水利行業技術技能人才需求分析。水利作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基礎產業,在福建省實施“一帶一路”“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等重大發展戰略中起到支撐和保障作用。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全面建設小康目標,福建省積極打造放心水、平安水、高效水、生態水“四水”目標,推進水土保持生態工程、水利骨干工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農田水利工程、防災減災工程等“五大民生水利工程建設”。水利發展,人才為本,水利技術人才是推動水利改革發展的首要資源。一系列民生水利工程的建設與建后管護需要大量高素質的基層水利技術技能人才作支撐。據福建省2017年水利系統人才需求調研與統計分析,未來3至5年福建省每年大約需要1500名高素質的水利水電建設與管理人才自然更新補充到水利行業人才隊伍中。水利行業用人單位未來三年招聘計劃對本科以上層次的水利人才與高職高專層次人才需求比例基本相當,為51.3∶48.7。1.2福建省水利職業教育供給分析。福建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簡稱福建水院)是福建省唯一以水利水電行業為辦學特色的水利高職院校,是福建省高職(專科)層次水利人才培養的主力軍。經過近60年的水利職業教育經驗積淀,福建水院水利工程系每年為福建省輸送500多名涵蓋水利水電工程建筑、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測量、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監理、水利工程、水利水電工程管理、水電站動力設備專業的技術技能人才。1.3福建省水利職業教育供需矛盾分析。當前福建省水利產業由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生態水利、智慧水利轉型升級,水利人才需求發生結構性變化,水利職業教育供給側和水利產業需求側在專業結構、職業素養、技能水平上還不能完全對接。一方面存在畢業生結構性失業現象;另一方面,隨著水利產業轉型升級和水電建設單位落實國家“一帶一路”走出去發展戰略,對水利水電技術人才需求日趨多元化、高端化和國際化,具備信息化處理能力、有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懂國際工程建設與管理規則的高端技術應用型“人才荒”愈演愈烈。真正適應福建省水利轉型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規模不足、質量不高。水利行業技術技能人才市場呈現有效供給不足和無效供給過剩并存,更高端人才需求與低端人才供給之間出現嚴重的供需錯位。[4]
2福建省水利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實踐及成效
針對水利職業教育供給與行業企業需求之間出現的脫節問題,福建水院以問題為導向,結合畢業生跟蹤調查,深入福建省26個市縣區近百家水利水電行業企事業單位開展全產業、多角度的水利行業企業人才需求調研,主動對接需求側,把準福建水利人才需求的脈,找準“病因”,“對癥下藥”。2.1以水利產業需求為導向,調整優化專業結構。成立福建省水利行業職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對水利行業職業教育與培訓工作進行指導和服務。以水利產業鏈為導向,專業群建設為引領,制定《專業設置與動態調整管理辦法》,按水利產業需求開設新專業、改造老專業、培育特色專業。將水利“產業鏈、專業鏈、人才鏈和創新鏈”有機融合。2014年響應國家農業現代化建設需要,開設水利工程專業,培養適應福建省基層水利設施建設與管護的水利技術員;2015年響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城鎮供水安全對水務管理人才的需求開設了水務管理專業;2018年響應國家智慧城市、智慧水利和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對GIS人才的需求,依托現有的工程測量技術省級示范專業,在福建省率先開設了測繪地理信息技術(無人機方向)專業。形成了以“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為核心,涵蓋工程測量技術、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水利水電工程管理、水電站動力設備、水利工程監理、水利工程、水務管理、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專業等骨干專業的水利專業群。主動根據水利產業需要,動態調整專業群結構,轉變了水利專業群的發展方式,由過去被動跟著兄弟學校改、盲目開設新專業變為主動根據產業需求改,精準開設新專業,解決了以前水利專業結構調整滯后于水利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鏈對人才鏈需求響應不及時、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2.2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進產教協同育人。隨著水利產業升級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傳統單一的“招生—培養—就業”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水利行業企業對人才質量的要求。針對水利人才培養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夠深入的問題,福建水院積極拓展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進產教協同育人。(1)探索“二元制”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按照《福建省教育廳等五部門關于實施“二元制”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的通知》精神,與福建省水利投資開發集團合作開展二元制人才培養改革試點。共同構建“專業與行業、學校與企業、專業課程標準與職業崗位標準三結合”的“二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根據福建省多家水利水電施工企業對技術人才的專門要求,與福建路港集團、中水十六局、廈門安能建設有限公司、福建省汀江水電工程有限公司、福建省中禹水利水電工程有限公司聯合開展“招生招工一體化、企校合作育人”的現代學徒制,構建以水利水電施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2)主動服務水電工程企業“走出去”,落實“一帶一路”國家戰略。2016年本著“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原則,與中水十六局合作開辦“閩江國際”訂單班,按照“2+0.5+0.5”模式,校企雙方共同培養具有一定國際視野、面向國外工程實踐一線的水電工程技術人才。合作企業設立“閩江國際班”獎學金,為學生到國外工程項目部頂崗實習辦理出國(出境)手續,提供交通及住宿費用,并按準員工享有一定勞動報酬。2.3搭建技術服務平臺,推進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1)響應福建水利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依托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學院王光謙院士科研團隊的科研平臺和智力優勢,通過校校行企四方合作,共同搭建了“院士專家工作站”“數字流域福建省高等學校應用技術工程中心”“清華大學海西水利綜合實踐基地”和“智慧水利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四個科研技術應用平臺。科研技術應用平臺承擔了清華大學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支持的《閩江沙溪數字流域模型建立及其應用》、《基于遙感和大數據技術的河長制信息化建設研究》橫向課題和福建省教育廳科技項目基金支持的《基于數字流域的敖江洪水預報系統研究及應用》、《基于GIS與RS技術的洪水淹沒分析研究》等10余項縱向科研課題。利用科研平臺與三明水利局聯合開展“三明智慧水利防汛指揮決策系統”技術攻關,為水利行業企業解決了技術難題,推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提升了教學團隊科研創新能力。(2)利用學院所屬的水利水電勘察設計所,主動服務福建省基層水利企事業單位技術需求。2013年以來,開展水利水電工程測量、小型水利工程、工程造價、工程安全評價、水電站擴容增效、水土保持方案編制、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水資源論證等技術咨詢與服務項目62項,所屬工程投資規模達2.82億元。為水利基層單位提供了技術支持與服務,培養鍛煉了“雙師型”教學團隊的實踐能力。(3)強化企業職工在崗教育培訓,開發職業培訓模塊。為提高福建基層水利行業企業職工的技術技能水平,滿足福建省水利企事業單位職工在崗教育培訓及崗位升級的需要,學院開發了福建省水利技術人員中高級繼續教育、水利工程施工企業技術管理、機關事業單位工勤人員技能等級崗位升級考核、農電安全生產管理、水電站增效擴容和鄉鎮水利站站長培訓等八大職工在崗教育培訓模塊,2015年以來累計培訓6987人次。2.4加強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1)“雙師型”師資隊伍是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關鍵。福建水院多渠道提升水利專業群教學團隊的“雙師素質”:嚴格落實在職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鍛煉制度;鼓勵專業課教師開展工程技術咨詢服務;鼓勵專業課教師參加所屬專業領域的國家級注冊執業資格考試;成立水利行業技能大師(導師)工作室,聘請水利行業首席技能大師參與專業建設、課程開發和實踐環節指導;建立校企人才雙向互聘制度,聘請行業企業資深技師和工程師到學校兼職教學與指導,選送專業教師到企業任工程師。目前,水利專業群教學團隊中具備“雙師型”(指講師以上職稱同時具有技師或工程師或各類注冊執業工程師資格)教師27人,占比84.3%,有力地支撐了水利職業教育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質量。(2)政校行企合作,共建共享水利實訓設施。2016年與福建省水利廳共建共享水土保持科教園和安全生態水系示范實訓基地,與學院所在地水利局共建共享水質檢測中心。與中水十六工程局等21個省內知名大中型水利水電企業簽約校企合作校外實習基地,每年為企業舉辦相關業務培訓及校內外職業資格鑒定。政校行企合作,各方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提升了實訓設施服務社會的水平。(3)堅持立德樹人,將職業道德和職業標準高度融合。福建水院積極開展“三全育人”“課程思政”等大思政教育體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細化為水利職業院校學生核心素養和職業標準,提高學生服務國家與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把“獻身、負責、求實”水利行業精神融入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在全行業培育“執著專注、作風嚴謹、精益求精、敬業守信、推陳出新”的水利工匠精神。
3思考與建議
通過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主導的水利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實踐,福建水院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擴大有效供給,精準服務水利產業鏈方面均取得明顯成效,基本實現福建省高職水利人才“產銷對接”,但尚未“供需平衡”。當前產教深度融合還面臨不少瓶頸,產教融合的大格局尚未形成,企業參與動力不夠積極,缺乏必要的激勵和保障機制等。為把福建水院辦成“本地離不開、同行都認可、國際能交流”的高水平水利行業特色的高職院校,對福建水院持續推進的水利職業教育供給側改革提出以下建議:(1)探索水利水電職業教育輸出到“一帶一路”發展中國家的機制和途徑,培養符合中國水電企業海外生產經營需要的本土化人才。[2]大力推進水利水電工程專業開展IEET(中華工程教育學會)工程教育認證,以國際工程教育認證的三大基本理念、六項核心能力為人才培育目標,培養能適應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工程技術管理人才,增強福建水院水電工程建設與管理技術人才培養國際輸出的實力。(2)將水利職業教育主動納入國家、地區經濟發展戰略大格局中。專業帶頭人和教學團隊學習研究水利產業發展報告,及時掌握行業發展新動向,專業設置、課程開發跟著產業發展趨勢提前調整。將專業教學標準和職業標準聯動開發,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相銜接。按照2018年水利行業人才需求調研水利行業用人單位建議,水利類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應加強信息化技術應用和水電行業新材料、新技術、新儀器應用能力的培養。在課程設置方面,結合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增加生態水利建設方面的課程或教學內容。為適應水利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需要,在水利專業群中開發《3S技術在水利工程中的應用》、《智慧水利信息化建設》、《無人機應用技術》等前沿課程,提高畢業生在水利建設與管理中信息化、智能化應用的能力。(3)推行水利職業資格證與畢業證“雙證制度”,將課程教學和職業資格能力培訓相融合,將專業課程考試與職業技能鑒定相融通。定期舉辦水利行業技能大賽,對在職業技能競賽中取得突出成績的優秀技能人才提前或越級晉升職業資格制度。充分發揮中國水利職教集團在水利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中的指導作用。推動集團內部學校、企業、行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深層合作,加強水利職業教育與產業對話,形成水利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良性互動的局面。
作者:劉啟夠 單位:福建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轉換機制探究
- 下一篇:職業教育中職業素養培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