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模式培養學生工匠精神
時間:2022-03-22 09:01:07
導語:職業教育模式培養學生工匠精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我國由“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發展過程中,尤其需要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本文從愛崗敬業、精益求精、改革創新三個方面詮釋了工匠精神,借鑒某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成功的因素,提出我國高職教育的工匠精神培育途徑:專業服務本土經濟、以能力為本位的師資引入引領學生價值取向。
關鍵詞:工匠精神;能力本位
1工匠精神內涵分析
在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上取得佳績的技能選手作出重要指示時強調,要在全社會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勵廣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一般認為,工匠精神以高度的職業認同感和責任感為前提,遵循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追求卓越、勇于變革的創新理念。
2我國高職教育工匠精神培育面臨的困境
通過調研分析,我國高職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主要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困境。第一,工匠精神最原始的表現在于愛崗敬業,但高職學生職業認同感普遍偏低,對所學專業的就業前景不樂觀甚至迷茫,因而在專業學習上不夠投入。第二,現實社會競相追求“短、平、快”的即時利益背景下,學生反復衡量利益得失,很難靜心深入某一專業領域的研究,對質量對細節缺少精益求精的精神。第三,高職院校缺少創新土壤,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是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通過對用戶需求的關注及對現有技術的批判和變革,當前我國高職院校的大部門教師都是從學校畢業直接當教師的,缺乏企業實際工作經驗,此外,學校實訓實驗環境與真實的企業生產環境存在較大差距。
3某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啟示
某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是指企業與職業學校共同培養學生,企業為“一元”,負責職業技能和相關工藝知識的教育;職業學校為另“一元”,負責專業理論和普通文化知識的教育。筆者曾有幸赴德國研修一段時間,對雙元制教育模式有了一定的認識,認為德國職業教育成功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1)在某國社會價值觀體系中,對技工非常重視。某國多的企業都擁有50年以上的歷史,某國企業家認為,好的想法和設計需要有好的技工才能轉變成好的產品,技工在某國會中的地位非常高。企業非常注重員工的工作體驗感及個人能力提升及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例如,為防止工人站立過久隨處提供舒適板凳;為防止員工閃到腰所做的可調整高度的人機互動的設備;在車間提供休息、喝咖啡飲料的場所。此外,企業愿意為員工不斷調整崗位,直至找到最適合的崗位為止。既有舒適的工作環境又有提升的空間,加之受到行業保護的薪酬待遇,致使某國工忠誠度極高,在一個企業一干就是一輩子的現象在某國常常見。(2)行業協會與企業在“雙元制”職業教育中的深度參與。通常是學生與企業簽訂就業合同后,由企業推薦學生進入相應職業學校進行學習,學生同時具有學生和員工雙重身份,企業作為利益主體主動參與整個教育過程,其主動性體現在:向簽訂就業協議的學生推薦職業培訓學校;參與學校教學標準的制定,提出個性化的培養需求;為參加培訓學習的成員支付全額學費,提供實踐崗位,支付一定的報酬,并在學習結束后提供就業崗位,且至少保證一年以上的就業。(3)高水平的職業教育師資構成。如果說某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是確保某國經濟飛速發展的首要原因,那么某國高水平的職業教師則是其重要保障。在某國,教師職業資格是最難獲取的職業資格之一,要想作為職業學校教師,需要經歷一個漫長、艱辛的過程:通常是在本碩連讀10個學期后,再經過18個月的企業見習培訓,期間要經歷兩次國家考試,合格之后才能正式成為一名光榮而且收入可觀的職業學校教師。
(1)高職院校辦學著力于服務本土經濟,培養學生知崗、懂崗、勝任崗位。高職院校應著力于服務本土經濟,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找準專業定位,與本土企業進行密切合作,聯合辦學培養學生。整合資源發揮優勢,做大做強核心專業,在專業學生人數達到一定模型之后再進行專業細分,個性化培養。多帶學生參觀相關的企業,多請優秀畢業生回校交流,引入企業真實項目給學生做訓練,加強學生的職業生源規劃指導,讓學生深入企業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實訓、見習,讓學生知崗、懂崗、勝任崗位。(2)完善高職教師準入制度,體現教師能力本位。2019年,國家聚焦職業教育,相繼推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各高職院校應結合學校特點及現有師資情況,制定并完善教師的準入制度,摒棄以往的唯學歷,改為以“能力”為本位的思想,探索“雙師型”培養途徑。高職院校的教師要積極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把握行業發展潮流,爭當學生職業生涯的引路人。
5結束語
某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從社會價值觀體系、行業企業深度參與、以能力為本位的師資引入制度等多方面結合,為某國工業發展輸送了源源不斷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應該科學借鑒某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多渠道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精益求精、改革創新的工匠精神,使之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后備力量。
參考文獻
[1]陳鈺.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成功的關鍵因素分析[J].成人教育,2019(10).
[2]曹曄.新時代職業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價值與途徑[J].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2018(5).
作者:周文君 單位:湖南安全技術職業學院
- 上一篇:職業教育“產教城”概念及國內現狀
- 下一篇:高職康復治療技術教學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