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管理類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
時間:2022-11-02 09:17:33
導語:高職管理類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職業素養的內涵
職業素養是指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和職業技能。若把人比喻為一棵大樹的話,那么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和職業行為習慣組成大樹的根基部分,職業技能則為大樹的枝、干、葉、莖部分,前者是一個人的職業素養,后者是一個人的職業素養的表象。要想枝繁葉茂,必先根系發達。市場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管理類人才?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管理類專業學生是否符合企業需求?圍繞上述問題,筆者就所在學院工商管理系近三年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滿意度調查和畢業生就業跟蹤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企業普遍認為,現在90后畢業生最突出的問題是適應能力差、吃苦耐勞的精神缺乏、責任心和紀律性不強、工作態度不認真、急于求成、團隊合作精神缺乏、創新意識薄弱和專業的業務能力欠缺(如:撰寫調查報告、擬訂商務文件、起草工作管理文件等)。他們更青睞于職業素養高的學生,根據不完全統計,職業素養高的學生其自身的職業生涯呈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態勢。現實中,管理類專業學生畢業后基本上都要從基層做起,從業人員在從事職業活動時,具備一定的職業技能固然重要,但潛在著一定的風險,比如,一個高職業技能、低職業素養的員工留在企業是非常危險的。所以,一個具有吃苦耐勞、忠于職守、樂于奉獻、團結合作、努力進取、高效工作等職業素養的員工,才是企業在招聘和使用時重點關注的。這些素養不是通過學校一朝一夕簡單傳授完成的,而是需要學校和學生雙方共同努力,完成一個長期培養和修煉的過程。高職院校在培養管理類學生時要從企業需求出發,認準企業的用人標準,方可有的放矢地進行職業素養教育,為企業、社會輸送滿意的人才。
二、高職管理類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現狀
(一)職業素養培養流于形式
職業素養是較難量化的,而職業技能則可以通過一些職業證書來量化表現,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學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中傾向以“技能”為導向,重視專業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的教學,讓現實僅存的一些職業素養培養流于形式。
1.教師過多依賴課堂說教,以單向的理論知識灌輸于學生,學生被動接受,但雙方沒有達成共鳴,這樣,雖說學生掌握了理論知識,但缺乏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整個培養過程呆板、沒活力,達不到預期效果。
2.有些高職院校專業教師認為,學生只要掌握了專業知識和一些職業技能便能順利勝任工作,其實不然,他們對管理類專業學生畢業后從事的職業崗位應具備的職業素養內容認識是不全面的,這些崗位可能更需要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吃苦奉獻精神、服務意識等,比如:從事市場開發的員工,就要有吃苦耐勞的品質、較強的抗壓能力、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
3.做中學的體驗式學習在職業素養培養中較少被采用,沒有真正利用好校企合作這一途徑,忽視了在模擬仿真的職業活動應蘊含職業素養的培養,無論是社會實踐還是頂崗實習,沒有讓學生在體驗職業的同時,提煉自己,從而提高自身素養。
(二)學校-企業間文化融合度不高
為企業輸送“準職業人”是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但,部分高職院校到了大三年級才逐漸向學生滲透企業的企業目標、組織制度、管理風格、工作模式等企業文化,更有甚者,學生即將畢業也沒進行企業文化的宣傳,致使學生在校園走向企業的道路上來了一次“”,讓學生頂著“準職業人”的帽子對企業卻一無所知。
(三)職業素養培養考核評價機制不完善
高職院校職業素養培養的課程以隱性課程為主,隱性課程以團學活動見多,表面見似豐富多彩,但起效甚微。感恩教育是學生職業道德培養中重要的內容之一,以此為例,高職院校通過主題班會、征文比賽、演講比賽等形式開展感恩教育,但現實是學生缺乏感恩意識,他們處理人際關系時冷漠、自私、功利、拜金,在就業和擇業方面往往把個人利益放在首位,要求企業能提供即高薪又舒適的崗位,想著不勞而獲的工作,而學生這部分的表現難以考量。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評價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狀況的操作機制和辦法,這是今后探究的方向。
(四)企業-學校間缺乏反饋機制
學生一旦畢業,大部分學校都會認為學生在工作崗位上的表現和培養應有企業來管,最多通過一些調查問卷、個別電話抽查去了解畢業生任職的相關情況,草草了事。更有甚者,基本沒有任何的信息溝通和反饋,即便企業和學校進行溝通反饋了,比如:學生眼高手低、好高騖遠、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團隊協作意識薄弱等等信息,學校接到這些反饋信息后,因為缺乏反饋機制,所以,經常會出現反饋時間滯后、反饋后不作為的現象。殊不知,企業向學校反饋的畢業生任職信息是何其重要,這些信息可以逆向指導學校對在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再思考。
三、高職管理類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途徑
(一)轉變教育理念,重視管理類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
1.開設職業素養教育系列課程
如果說為企業輸送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最終目標,那么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就是高職院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關系到高職院校是否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所以,學校要充分利用好入學第一課,讓每位學生清晰地了解到所學專業(管理類專業)將來的就業方向及三年的教學計劃,同時,應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職業意識教育》、《職業選擇與行為》等系列課程讓學生明白自己將來發展所需的各種知識和技能;應開設《職場文化與禮儀》、《形體訓練》課程讓學生提前了解職場的文化,提升個人形象及注重職場規范,從而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應開設《演講與口才》、《管理方法與藝術》課程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和溝通能力;應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讓學生學會感恩,增強心理抗壓能力等等。
2.明確管理類專業學生職業素養,進行滲透教學
在編制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需明確職業素養內容,如:愛崗敬業精神、吃苦耐勞精神、團隊協作能力、溝通協調能力、服務意識、創新意識;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職業素養教育,如:在企業管理中的工作環境5s管理,為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教育學生使用完教室相關物品后,應歸還原處,帶走個人垃圾,保持教室干凈整潔;還可以豐富教學方法,采取頭腦風暴法、小組討論、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
3.優化師資隊伍結構,與職業素養教育相結合
大多數的專業教師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但卻缺少企業實踐經驗。所以,高職院校應為教師創造更多的外出培訓或企業掛職鍛煉的機會,讓教師親身體驗職業情境,先提高管理類專業教師自身的職業素養和授課水平,使教師真正將課程標準和專業標準建設中體現的職業素養落實到日常教學中;聘請具有資深經驗的企業管理人員作為學校的客座教授、行業導師,為學生以身說法,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引導學生,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
4.以賽促進
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僅靠學團部門的各項校園文化活動是遠遠不夠的,針對管理類專業的特點,我們應推薦學生參加一些專業技能大賽,如:全國市場營銷大賽、ERP沙盤大賽、全國高職院校企業營銷技能大賽、全國高職導游服務技能大賽等,通過這些大賽,為培養和評判市場亟需人才提供了量化依據,也加強了學校與企業的聯系,更提高了學生責任、合作、創新的職業精神。
(二)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打造企業所需的準職業人
畢業生無縫上崗是企業所需,也是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要做到這點,學校可通過搭建校企合作平臺來增加與企業的粘合度和融合度。第一,企業要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以他們的視角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提出針對性的要求和標準;第二,學校定期組織學生參觀校企合作企業,讓學生提前感受企業文化和對實際工作的氛圍有個感性的認識;第三,學校可與企業合作,開設訂單班,聘請企業專家進課堂,或讓學生在企業實訓基地進行為期一周或半個月的短期鍛煉,讓管理類專業學生在進入社會前就能夠接受職業素養的訓練,從而提高他們的職業素養,向準職業人邁進。
(三)完善職業素養考核評價機制
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和職業行為習慣不像職業技能那樣好量化評價,它是隱性的。那如何考核評價它呢?我們常把學校比作小社會,在這個小社會里,我們可以通過對學生的德育素質進行量化,從而間接考察學生的思想品德、團隊合作意識、愛崗敬業、服務意識等,如:學生的誠信檔案、遵紀守法情況、獲獎情況、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的參與度、對作業、工作的完成情況等。
作者:胡麗君 單位:南京城市職業學院
- 上一篇:高校青年教師崗前培訓模式的探索
- 下一篇:電視臺欄目制片人職業素養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