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圖書編輯應具備的職業素養探討

時間:2022-11-05 09:01:09

導語:新型圖書編輯應具備的職業素養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型圖書編輯應具備的職業素養探討

一、出版社為什么需要新型編輯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傳統出版單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許多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出版單位亟需新型編輯,原因如下。

第一,目前傳統出版業進入一個“內外交困”的境地,突出表現在“兩個流失”。

1.優質作者不斷流失。一方面是網絡文學、電子書巨頭們直接簽約作者,從源頭截走作者。2013年,非虛構類純電子書(E-only)品牌“中國故事”,同時在亞馬遜、多看、豆瓣、掌閱等電子書平臺上銷售。另一方面是微博大V、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興起,才華橫溢的作者們發現憑借好的內容,不通過出版社出書照樣能吸引讀者甚至是死忠的粉絲,寫篇稍有深度的文章發在微信里,一頓飯的功夫就把錢掙了,何樂而不為。

2.讀者大面積流失。隨著智能手機以及各類電子閱讀器的日益普及,使用智能手機通過社交軟件閱讀時間占據了現代人絕大部分的碎片時間。按照美國哈佛大學的網絡社會研究中心和瑞士圣加侖大學的信息法研究中心提出的概念,將互聯網時代的人類分為“數字原住民、數字移民、數字難民”三個群體,目前的狀況是,大批60后、70后、80后的數字移民從紙質閱讀轉移到數字閱讀上,更不要說那些90后、00后的數字原住民了。大批讀者從紙質圖書轉移到智能手機上,從深度閱讀轉向碎片化閱讀去了。深究這其中的原因,除了電子書閱讀方便、便宜的優勢外,最核心的是傳統出版內容的陳舊、大量低層次的重復、跟風抄襲、缺乏原創、內容不精致等,跟不上新時代讀者的需求,說到底還是缺乏真正了解當今讀者閱讀需求且能用互聯網思維策劃出優質圖書的新型編輯人才。

第二,新型編輯是傳統出版與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互聯網以及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像其他行業一樣,出版產業在時代的激流里,經受著前所未有的沖擊,新技術、新需求催生許多新的出版形態,傳統出版勢不可擋地與新興出版加速融合。出版社從選題策劃到出版形態,從營銷方式到銷售渠道,都在悄然發生著根本性轉變。

1.選題策劃。以前更注重深度閱讀與文化的傳承價值,當下向淺閱讀、熱點閱讀和休閑娛樂閱讀轉變。

2.出版形態。從以前的紙質書、光盤迭代至電子書、全文檢索數據庫、網絡出版、手機出版,很多大部頭圖書適應碎片化閱讀的需求,被拆解成文章甚至短語,提交評論注釋等交互式閱讀產品涌現。

3.營銷方式。現場會、簽售等傳統營銷模式逐漸向各類社群營銷升級。2015年6月《世界上最大的蛋糕》通過童書出版媽媽三川玲、凱叔講故事等第三方垂直社群平臺,以及媽媽類QQ群、微信群,上市一周,首印12000冊全部售罄,15天內加印到35000冊;成人涂色書《秘密花園》上市幾天,刷爆了微信“朋友圈”,僅一個月便位居各大電商榜首……

4.銷售渠道。如今當當、京東、亞馬遜三家的圖書銷售額占整個圖書市場的半壁江山,占非教材類圖書市場銷售額的95%,傳統書店根本無法匹敵。中國移動閱讀基地、多看、掌閱、亞馬遜等幾大電子書平臺也都在積極豐富品種,改善產品用戶體驗,銷售增長較快。

二、新型圖書編輯應具備怎樣的職業素養

筆者通過觀察總結,認為新型編輯的職業素養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把握正確出版導向的觀念和能力。當前,互聯網的迅速普及,在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相互交流溝通、獲取信息方便快捷的同時,海量的信息入口和平臺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很多格調低下、思想傾向歪曲、封建迷信及色情的各種垃圾信息,敗壞社會風氣,尤其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面臨這一形勢,作為一名新型圖書編輯,必須堅持正確的“三觀”,堅守作為文化傳播者的道德和價值底線,認真學習并深刻領悟國家的各項出版法律法規,從前端把好內容導向關;同時要堅守自己的出版理想,策劃出版能體現積極的人生價值、鼓舞人們向上和奮進的優秀出版物。比如,黃山書社在與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合作進行選題調研時,發現當下社會上,各行各業都有一大批青年才俊,具有優良的品質,精湛的專業能力,扎根崗位,默默貢獻,在所處的領域和事業做出了很大的成績,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夢想的同時,也在踐行著“中國夢”的偉大構想。我們策劃了《我的中國夢——青春勵志故事》一書,用講故事的方式介紹一些當代杰出青年的動人事跡,靠故事本身感染人,讀者非常愛讀。該書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主題出版物,榮獲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還入選國新辦回購計劃,綜合效益顯著。

第二,商業經營的理念和能力。傳統圖書編輯給人留下的印象,一般是缺乏商業經營理念和能力。當下,除了面臨數字閱讀的猛烈沖擊,各地出版市場烽煙四起,大型電商的群雄爭霸,紙質圖書市場進行著激烈的洗牌,整體朝著更加市場化、透明化、薄利化的方向發展。編輯應迅速、準確地捕捉圖書市場的最新信息,分析圖書市場的發展趨勢;測算成本、利潤;策劃廣告宣傳要點、制作宣傳材料、組織圖書推介活動和各種營銷、促銷活動等。所有這些,是一個新型圖書編輯應該具備的商業經營思維和能力。據說西方某國有一位聰明的出版商為了賣一本新書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他給總統送去一本,并多次去征求意見,忙于公務的總統不愿與他糾纏,便隨口說了一句:“這書不錯!”出版商便如獲至寶,大做廣告:總統喜歡的書。書被搶購而空。不久,這個出版商又有書賣不出去,便照方抓藥。再送一本書給總統,總統上過一次當,不想被再次利用,便故意說:“這書糟透了!”不料還是中計,出版商又大做廣告:總統討厭的書。人們出于好奇爭相搶購,書又暢銷。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巧妙的商業營銷策劃,能讓一本原本滯銷的圖書“賣點”凸顯,成為超級暢銷書。新型圖書編輯只有具備了把一本書當做一個商品做好賣好,一個項目運作好的商業意識和能力,才能成為一個稱職的經營型編輯。

第三,多媒體融合的思維和能力。不管你承認不承認,現代人幾乎隨時隨地都在使用手機。國外一項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總共有近30億部智能手機,平均每2.5個人擁有一部智能手機。每位手機用戶平均每天查看150次。換言之,除了休息時間外,每人平均每6分半鐘查看一次手機。微信、QQ、發微博、看新聞……2014年,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5億。這些數據告訴我們,我們迎來了移動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的時代,手機閱讀已經成為全球閱讀主流。當我們的編輯還在為責編的一本書印刷了3000冊卻滯銷而苦惱時,微信大號王槍槍的一篇文章幾天卻能收獲幾百個“打賞”,很多讀者還埋怨作者設定打賞5元的限額太低。大眾的時間被大量的信息割裂填滿,新聞、視頻、圖片、音樂都以孤立片段的形式碎片般地出現在眼前。每個人都是讀者,也開始成為信息的制造者和傳播者。碎片化、自媒體時代到來了,編輯們都應該認真審視一下自己的辦公桌和上面的書稿,我們所做的工作未來的價值何在?這是一個知識、信息在迅速碎片化的時代,新型圖書編輯應該知道怎樣梳理、整合有價值的知識和信息,對內容資源進行多元化利用,在不同介質和平臺上融合銷售,實現多渠道增值盈利;這是一個技術飛速迭代的時代,新型編輯應該熟悉新媒體、新技術的發展現狀和整體特性,了解Web1.0到Web3.0不同代差技術的核心特征,掌握一到兩項新媒體編輯的技術;這是一個購買文化服務快捷為王的時代,新型編輯應該了解不同平臺的盈利模式,知道不同介質產品的渠道和推送方式。需要我們擁有真正的互聯網思維,多研究讀者和其他文化產品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包括其多元化的個性化需求,用完美的產品和服務體驗征服消費者,贏得市場。

第四,持續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編輯是一個高文化含量、高知識密集的職業,對從業者要求甚高,尤其是在當下信息時代,編輯要做好知識的聚合者,文化的傳播者,無論從內容的選擇、整合,產品的策劃上,還是自身知識面和專業性上都要高人一籌。新型編輯要具備持續學習的意識,務必要橫向上具有廣博的知識,縱向上具有扎實的專業功底,在本專業精通的基礎上廣泛涉獵各行各業的知識,鍛煉出雜家功夫。同時還要多尋找機會參加各種圖書展會,學術研討、文化交流等會議,廣交朋友,從各種渠道盡可能多地吸納知識、獲取信息、了解產業形勢,開闊文化視野,同時培養出敏銳的洞察力和超前的預測力。隨著經濟、技術全球化浪潮的快速到來,我國將進入服務經濟時代,出版產業作為文化服務業,必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期,然而,受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數字化閱讀、休閑方式變革的猛烈沖擊,傳統出版業將逐漸式微,中國的出版業面臨著轉型升級的迫切任務和巨大壓力。人才興則企業興。編輯作為出版社核心競爭力,必須成為轉型提高的排頭兵,從傳統編輯盡快向新型編輯轉型。出版社必須從現在入手,制定科學的編輯人才提升培訓計劃,推動新型編輯人才隊伍培養,為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儲備好人才隊伍。

作者:馬磊 單位:黃山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