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路徑探討

時間:2022-10-15 03:13:31

導語: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路徑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路徑探討

摘要:培養學生職業素養是為了促使學生成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術型人才,因此高校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然而,目前我國部分高校存在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辦學理念陳舊、沒有建立起相對成熟完善的互動機制、辦學質量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教材內容比較陳舊、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本研究認為,高校要從轉變辦學理念、提升辦學質量,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學體制,校企合作、共編教材等路徑入手,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

關鍵詞: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路徑;校企合作

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轉型的過渡時期,該時期社會具有特定的人才需求。這種需求也推動了高等教育的轉型發展,促使高等教育越來越注重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為了實現經濟發展模式成功轉型、產業核心競爭力顯著提高的目標,社會對具備較高職業素養的人才的需求將大幅度增加。因此,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非常關鍵。

一、當前我國部分高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現狀

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是為了促使學生成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術型人才,這與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然而,目前我國部分高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體系不夠完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部分高校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辦學理念陳舊。我國部分高校更加專注于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教育,而將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培養置于不太重要的位置。傳統培養過程中,一些高校沒有將職業需要的實踐操作技能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比較側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安排的實踐課堂較少,致使學生的動手能力不強。長此以往,必然導致學生的能力與社會所需的職業崗位能力不相匹配。此外,部分高校的辦學理念和運作方式比較陳舊,不能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培養出來的學生的職業素養落后于社會的需求。(二)高校沒有建立起比較成熟完善的互動機制。我國高校與相對應的行業產業之間沒有建立起比較成熟完善的互動機制,這就使得高校不能充分履行其應有的社會和經濟職能,也使得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與社會需要的人才存在一定的差距。從行業產業角度來看,他們普遍希望能聘用“招來即能用”的學生,這對很多初次就業的學生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同時,一些行業產業在招聘學生時面臨較大的困難,有工作崗位卻招不到合適的學生。一些高校與行業產業缺少互動、溝通,不能形成合力,不能共同培養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三)一些高校的辦學質量不能滿足社會需求。高校辦學質量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礎,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時期。在這個背景下,社會對我國高校辦學質量的評價標準也在逐步提高。然而,目前我國一些高校的辦學質量沒有像社會期望的那樣有較大的提升。從學校層面來看,有的高校為了節省、壓縮辦學的成本,對設備要求不高的專業有較強的偏好,而沒有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納入考慮范圍。從學生個人發展層面來看,有的高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對其自身價值的認識不夠完整和準確,在就業時這些學生會產生一種不自信甚至是比較自卑的心理,這種心理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對自身價值的肯定和對未來發展的信心。(四)部分高校教材內容比較陳舊,師資力量薄弱。現今我們正處于一個數字化信息化的時代,各行各業的知識、技術、技能等也都在不斷地更新換代。然而,一些高校使用的仍然是時間比較久遠的教材,內容比較陳舊。這些高校沒有將新知識、新技能融入學生培養方案和課程教材中,致使學生不能系統地學習所在專業目前應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這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相當不利。目前,我國一些高校的師資力量比較薄弱,有部分教師所學的專業與學生所學的專業之間的聯系并不是很緊密,這就導致了現有的師資隊伍可能并不具備很強的專業性。即使有的教師專業對口,但是由于其可能并未在企業有過相關的實踐經歷,與實務部門的聯系也沒有很緊密,所以無法向學生傳授一些實踐性操作的技能和知識,這也不利于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

二、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路徑

(一)轉變辦學理念,提升辦學質量。高校辦學理念必須緊跟時代的發展與變化,這對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高校改革必須從明確辦學理念入手,不能只重視對學生理論知識的教育和傳授,要將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同時,高校要重視相關教材的持續更新,陳舊的、過時的教材要及時淘汰掉,要讓教學內容與當前的社會發展同步。此外,教師也可以引用翻轉課堂、慕課等新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充分利用網絡平臺解答疑問、學習知識。這樣不僅能充分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也能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當前,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中國制造2025”等的提出,我國的產業優化升級也在不斷發展。相應地,高等教育領域也需要與時俱進,加快其教育體系的完善與升級。高校可以融合“互聯網+”思維,優化其專業結構,與企業之間打通一條精準供給的“道路”:第一,要建立起一套專業淘汰機制,去掉一些已經落后于經濟發展的專業;第二,要改造傳統專業,將“互聯網+”理念融合到這些傳統專業課程中,使其能夠與時俱進;第三,要開發具有潛力的新興專業,要結合我國的發展方略、重大工程等開發新的專業,以滿足新興行業的發展需求;第四,要打造重點專業,對那些能夠推動產業技術革新、推動行業企業發展、加快社會經濟發展步伐的特色專業,要著重培養、重點扶持。(二)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學體制。高校肩負著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的重任。高校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使培養的學生與企業所需要的人才相契合。這樣一方面能為學生畢業之后的就業做充分的準備,使得學生的就業能力有較大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能為企業的發展提供高素質的勞動力,解決企業缺乏對口勞動力的問題。此外,教師在傳授學生文化知識與培養學生操作能力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其精神方面的培養,要深入了解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特點,并適當引導他們認識到自己的獨特價值,不斷提升自信心,使其對自身的特長有充分的了解,進而能夠發揮自己所長,積極向上地學習與生活,這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和以后的職業生涯也是十分有利的。同時,一些高校管理者和教師要打破傳統的比較封閉的辦學體制,使教學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校園空間范圍;要突破原有的教學結構,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構建個性化、差異化的教學體系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要打破已有的學校組織形態,采用扁平化組織架構,為學生提供多元的融合發展空間。第一,高校管理者和教師要融會貫通“互聯網+”思維,快速推動現代高等職業教育建設,搭建人才聯合培養橋梁,暢通高等教育培養人才渠道。第二,高校管理者和教師要將“互聯網+”思維融入課程教學、實習培訓、學生管理等方方面面,要不斷學習先進的信息化技術和手段,開發一些高質量的網絡課程,利用教學小程序,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展開教學活動。第三,高校管理者和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虛擬的仿真環境下進行模擬實踐,為進入實訓基地和企業工廠操作各種設備打下堅實的基礎。(三)校企合作,共編教材。一些高校現有的部分教材內容太過陳舊,并且實用價值不高,對學生有不利的影響。高校學生使用的教材應當滿足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并且體現知識、思想文化內涵,學生心理發展規律等,也要具有一定的特色與導向性、可行性。高校管理者和教師可以將一線生產資料搬到課堂中,這對現有教材是一個很好的補充。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有利于培養出更多的人才。高校要把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放在重要的位置,應當多組織一些有實踐意義的活動,在實踐中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同時,高校要加強與企業之間的聯系,建立起完善的校企合作模式,增強高校與企業的互動,鼓勵企業家“走進來”和師生“走出去”。一方面,高校可以邀請從事實務工作的人員來校舉辦宣講教育活動,講述現階段的行業發展狀況,為學生奠定一個基本的知識框架,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職業規劃,這有助于學生進一步了解實務部門的操作流程。另一方面,高校也要鼓勵學生到企業中去。學生可以到相對應的企業進行短期實踐或者長期的實習。短期的實踐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企業文化,行業發展前景等;而長期的實習更能增強學生的工作技能,大幅度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三、結語

高校必須全面深化改革,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堅持與時俱進,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訓練,培育企業和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同時,高校要加快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壯大,加強校企合作,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為社會培育出更多的優秀的人才,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赫大雨.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創新研究[J].農家參謀,2019,(9).

[2]昌永紅.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職教育創新發展途徑[J].科技風,2019,(10).

[3]趙宇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2019,(9).

[4]廖夢虎.基于“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探索[J].智庫時代,2019,(22).

[5]馬樹超,郭文富.高職院校百萬擴招的戰略意義與實現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9,(5).

作者:汪淼 單位:南京審計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