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對策探析

時間:2022-01-22 03:00:11

導語: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對策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對策探析

摘要:目前,各企業用人單位希望高職學校能提升培養學生職業素質的水平,培育滿足社會需求的人員。這就要求學校能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通過各類理論課程及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主動培養自身的職業素質。本文將基于職業素養培養的相關知識,針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現狀進行剖析,提出以“淮安地方文化”為載體,為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培育開辟新路徑。

關鍵詞:地方文化;職業素養;大學生

伴隨著中國高教出現大眾化的特性,畢業生的就業形式越來越嚴峻,眾多職業院校學生處于畢業即失業的狀態。但是,在社會發展、經濟進步與產業架構的優化重組的社會背景下,企業對高職技術型人才的需求不斷提升。勞保機構給出有關調研資料表明中國社會經濟進入快速轉型期,中國高等技術人員緊缺,而造成學生無業可就,企業無人可招的一部分原因在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脫軌,眾多應屆生沒有得到企業的認可,一部分學生的頂崗實習期間所表現出的職業素養,影響其在企業繼續工作的可能。因此,市場希望高職學校能提升培養學生職業素質的水平,培育滿足社會需求的人員。這就要求學校能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通過各類理論課程及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主動培養自身的職業素質。本文將基于職業素養培養的相關知識,針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現狀進行剖析,提出以“淮安地方文化”為載體,為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培育開辟新路徑。

一、職業素養的內涵

職業素養是社會人在工作階段體現的整體素質,包含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和個人素養,是通過學習和積累不斷形成的綜合素養,并受到社會環境、文化教育程度、工作閱歷等影響,通過行為舉止直接展現出來。其中,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利蘭將職業素養劃分為冰山上部分和冰山下部分,冰山上部分比較容易了解,更多的包含職業技能,而冰山下部分則為職業道德和個人素養。部分高職院校片面追求以就業為導向的理念,為了適應企業需求,不斷地調整專業方向,加大專業設備投入,將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放在首位,忽略了職業道德和個人素養的培養。《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1〕9號)中提出要“合理確定中等和高等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規格,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為載體,強化學生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就業創業能力的培養”。基于這一使命,高職教育必須針對學生特點,既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又不能忽略學生的個人素養和職業道德等人文素質的提升,必須有效地融合“精神、能力、技術”。本文所談及的通過淮安地方文化,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內容,主要指的是關于職業道德和個人素養的培養。

二、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現狀

通過對駐淮安的三家高職院校在校生、2017—2019三屆畢業生、85家用人單位及畢業班班主任的問卷調查和訪談后,發現目前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存在以下問題:首先,學生缺乏職業規劃,職業觀念不強。雖然各個學校各班級都安排了職業生涯規劃課,并要求每位同學制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了解自身職業優勢、確定職業目標,但只有35.6%對自己所學專業畢業后的職業崗位主動了解,其他同學皆是按照學校要求完成既定課程,缺乏主動性,即使有思想規劃,也缺乏實際行動。其次,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和團隊意識。大部分同學入校后,在學習生活上享受著相對完善的設施,但面對部分挫折困難時,總是抱怨生活,選擇退縮,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特別是部分同學無法融入實習崗位,對工作的適應性不強。在對用人單位的問卷調查中,他們覺得學生在“吃苦耐勞精神”和“團隊意識”兩項中職業素養比較缺乏,需積極培育。再次,學生缺乏創新意識。問卷調查顯示74%的同學選擇直接就業,22%的同學選擇專轉本或專接本,只4%的同學選擇自己創業。此外,在進入工作崗位后,經用人單位反饋,大部分高職學生能完成基本操作技術,但缺乏創新精神,部分學生成為助理工程師后,再向工程師邁進的比較少,成為技術工,缺乏創新思維,發展空間相對較小。故以上提及的問題,皆需學校在培育過程中加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推動學生職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利用淮安地方文化 

加強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淮安,作為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其深藏著中華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淮安的各大院校推崇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淮安地方文化,取其精華,并結合院校特點,發揚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優質校園文化。利用地方性大學其所處的獨特區域優勢,尋找其獨特的資源優勢,堅持對地域性資源進行綜合開發與利用,通過個性辦學的道路,在人才的個性和生涯教育、培養和發展等方面可以出奇制勝。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一直以來致力于將淮安地方文化引進校園,并通過各類講座及參觀活動,使學生對淮安地方文化有一定了解。面對擇業就業的現實情況下,學生職業素養缺失在頂崗實習中已經顯露,嘗試以淮安地方文化為載體,建立“1415”體系,打造學生職業素養提升工程,幫助學生在學校提升素質、培養能力、獲得知識。淮安市主城區為清江浦區,開埠于1415年,是明清京杭大運河上最繁盛的漕糧集聚地、交通樞紐中心,擁有南船北馬、九省通衢的美譽。故學院為激勵高職學生提升個人素養和職業道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選取“1415”文化符號,提出“1”職業道德,“4”種道德特質;“1”個人素養,“5”項素質提升活動。(一)“1”職業道德,“4”種道德特質。淮安本土文化中有豐富而珍貴的歷史名人及其遺產等文化資源,走在古城的每條街巷,似乎都會在不經意間遇見歷史文化名人,從秦末漢初一代“兵仙”淮陰侯韓信,漢賦大家枚乘枚皋父子,抗金英雄梁紅玉,明代著名文學家《西游記》作者吳承恩,鴉片戰爭時期抗英名將關天培,他們身上皆具有中華民族特有的道德特質,往往蘊含普世價值,以其為榜樣,對高職院校學生具有精神引領作用。職業道德包含精益求精、誠實守信、無私奉獻、忠勇愛國。其中,“精益求精”以吳鞠通為代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白求恩對人民極端熱誠,對工作極端負責,對技術精益求精。”而淮安的吳鞠通也是在醫學技術研究過程中精益求精的代表。吳鞠通的親人因未得到良醫的救治而亡,故其奮發學習醫術,鉆研醫學典籍,虛心向同道學習,治病不分富貴貧賤,并汲取各家長處,勇于創新,行醫50年,將前人理論與自己的實際經驗相結合,不斷研究溫病學醫理,精益求精,最終著述《溫病條辨》造福后人。“誠實守信”以韓信為代表,出生于淮陰區碼頭鎮的韓信是偉大的軍事家,但如果其年幼時未遇漂母施粥,家境貧寒的韓信早已失去了性命,所以韓信承諾要報答漂母,雖漂母不信,但待韓信成為淮陰侯歸來后(此時漂母已故),仍分千金給將士們,要求他們為漂母冢各壘一擔土,守其承諾。“無私奉獻”以明嘉慶年間的沈坤為代表,沈坤母親去世,歸鄉為母守孝三年,適逢期間家鄉倭寇猖獗,但官兵腐敗無能,他變賣家產,組織鄉民組成部隊,努力訓練,奮勇殺敵,最終與鳳陽巡撫李遂配合下,全殲倭寇保護家園。“忠勇愛國”以巾幗英雄梁紅玉為代表,梁紅玉與丈夫韓世宗負責守衛京口,此時金兵突襲,為保大宋江山,梁紅玉親自帶上八千將士,登上樓櫓,頂著流矢,親自指揮作戰,雖曾為軍中藝人,但“位卑未敢忘憂國”,依舊心系國家,馳騁疆場,殺敵報國。為引導高職學生注重接受淮安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幫助學生提升職業道德,學校組織學生和老師通過采訪、集體走訪的方式,走近政協文史委、走近市地志辦、走近歷史文化研究會,收集整理具有精益求精、誠實守信、無私奉獻、忠勇愛國的歷史名人生平事跡、主要成就和作品,并將其制作成宣傳手冊,分享給所有同學。此外,還邀請歷史文化研究專家全面系統講解名人文化蘊藏的內涵,并組織各類演講、朗誦比賽、古詩翻唱、征文比賽及討論會等。此外還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推送地方文化信息給學生,讓理論與實踐結合,形成地方文化學習氛圍,甚至成為學生相互競爭的要點,才可使地方文化真正影響到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積極性。(二)“1”個人素養,“5”項素質提升活動。個人素養方面,主要圍繞尋訪淮安大運河文化、漕運文化等活動,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思想政治素質、科技文化素質、審美素質。淮安在明清時期是京杭運河上四大都市之一,其包含著豐富的運河文化,其一為運河區域物質文化,如船閘、堤壩、水柜及運河沿岸興起的城鎮,其二為運河保障漕運暢通的制度文化,其三為水上運輸民間信仰(媽祖崇拜)的精神文化。數百年前,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京杭運河是朝廷的生命水道,每年數千漕船,運載數百萬石漕糧艱難航行閘壩。1855年因黃河改道而中斷,此后因內憂外患而始終無法恢復。1949年后經多次大規模整治,山東濟寧以南至杭州的河段實現通航,繼續發揮水運交通、水利等經濟性、綜合性功能,但濟寧以北河道則大多淤塞斷流,難尋蹤跡。淮安京杭運河以其獨有的魅力不斷流淌,生生不息。學校利用淮安運河兼容并包,循序漸進的精神,鼓勵學生參與各項提升個人素質的實踐活動,具體包括在身體素質提升方面,組織學生慢行里運河文化長廊,參觀運河文化博物館、戲劇文化博物館、清江浦文化博物館,感受運河文化的“起承轉合”之美;心理素質提升方面,開展“缽池山”素質拓展活動,組織學生參與各類團隊協作游戲,學會包容與合作;思想政治素質方面,帶領同學們參觀蘇皖邊區政府,了解中國共產黨建立之初的初心和使命;科技文化素質提升方面,參觀淮安市數字科技館,看到科技發展的魅力及其創造的更多可能;審美素質提升方面,觀看一場演出,一次畫展等。通常企業是通過對應聘者進行知識、技術等相關方面的測試,選擇是否錄用,然而一個人最終在企業的職業發展狀況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其能力、修養及品格等職業素養的影響,所以擁有優秀的職業素養對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很重要。充分利用好淮安地方文化資源,通過1415體系,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其融入校園文化,融入職業教育,同時調動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全身心投入工作與學習,端正職業心態,為培養出高素質的專業技能型人才提供堅實的基礎。

作者:季瑤 單位: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