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研究

時間:2022-04-28 02:57:42

導語:服裝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服裝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研究

摘要:隨著我國“打造技能強國”這一目標的提出,服裝業同樣需要“工匠精神”的精雕細琢,為此,本研究將工匠精神融入服裝專業的人才培養之中,通過對工匠精神及其在服裝業的作用分析,探索符合應用型高校的人才培養策略,從校園文化層面、課程層面、實訓層面、教師層面等,將工匠精神的內涵培養與學生職業素養與技能有機融合,為現代服裝業的升級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關鍵詞:工匠精神;職業素養;“導師制工作室”模式;對策研究

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上總理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原科學技術部部長萬鋼把工匠精神總結為是一種敬業精神,每個人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要堅韌不拔,精益求精,對產品的質量要求嚴苛。在“中國制造2025”的號召下,傳統的服裝行業也跨入了“大制造”的新時代,同樣也需要工匠精神的傳承;高校作為科學研究、培養人才、傳播知識和服務社會的教育基地,理應成為培養技術性工匠人才和工匠精神的沃土。

1“工匠精神”及其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1.1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愛崗、敬業、奉獻是一切大國工匠應該具備的職業精神,敬業、精益、專注、創新是新時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釋義。工匠精神作為一種新時代的職業精神[1],不僅僅體現在企業的生產與服務之中,更是扎根于以大學生為核心的職業素養教育當中。根據服裝業的工作特性,其工匠精神就是服裝從業者對自己研發、設計或制造的服裝產品精雕細刻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嚴謹敬業的工作態度和創新進取的積極面貌、追求卓越的職業情懷。大學生作為服裝業未來的管理者和技術人才,需要他們用工匠精神制作服裝,把每件服飾作品所蘊含的文化元素表現到極致,要去傳承、開拓和創新,在“互聯網+”“服裝+”新的理念及教育模式下,賦予工匠精神更豐富的內涵。1.2工匠精神在服裝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引領作用。1)服裝設計源于工匠的靈感[2]。設計是作品的第一要素,而靈感正是發自于工匠精神的內涵,如在完成設計項目的服裝手繪圖和電腦效果圖時,需要作品具有創新和創意,達到設計的時尚性和巧妙性。因此,在服裝人才培養中,要精心安排和落實好服裝專業各環節的教學工作,明確職業責任,履行職業操守,通過各種途徑培養開發大學生設計思路的“工匠靈感”。2)服裝制作要依靠工匠的技能。服裝作品是靠人工來完成的,精湛的技術需要堅強毅力支持下的不斷實踐訓練,腳踏實地、求真務實的工匠精神,是獲得技術技能的必要條件和重要推動力;同時,注重引入新的產業技術、先進設備和人才標準,更加要強調引領專業教學改革,突出工匠精神的技能培訓。為此,在服裝人才培養中,要突出理(論)實(際)一體化,將創新設計、打板裁剪、服裝上機操作等環節,融會貫通,培養大學生應具備或渴望獲得的“工匠技能”。3)服裝品保要歸咎于工匠精神。在對服裝創意追求和對立體造型專注的同時,還必須具備對平面制版、立體裁剪的嚴謹和制作的精細,對服裝產品質量嚴格要求、一絲不茍。通過工匠精神的倡導來提升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培育服裝專業學生良好的職業情懷,保質保量的完成未來的企業工作任務,塑造大學生的“工匠行為”。服裝行業未來的發展不僅僅是技術的升級,服裝花樣的翻新,更重要的是要在服裝專業技術人才培養中,關注工匠精神所散發出的職業道德[3]、職業情懷和對產品的責任感等專業素養的灌輸,要喚醒大學生對服裝專業的熱愛與追求,對服裝設計與制作技術的精益求精。

2實施“工匠精神”培養的對策

目前,服裝專業在傳承工匠精神方面雖已啟動,但也存在如下不足:1)對工匠精神的重視度不夠;2)課程體系偏重于理論化教學,技術課程對工匠精神培養的占比不高;3)技能訓練形式單一;4)社會教育資源沒有充分利用;5)部分教師對教學的“工匠精神”認同感尚需改進等。由于上述各類現象的存在,就會導致服裝專業部分學生眼高手低,在學習和未來工作中表現出職業價值感缺失,對服裝企業的忠誠度不高,跳槽頻繁等情況,為此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索對策。2.1強化校園工匠精神的宣傳。高校可以通過其校園的文化設施(如校報、宣傳欄等)[4],大力宣傳工匠精神,將優秀校友及行業里的能工巧匠的先進事跡報道出來,讓大學生對于工匠精神先建立一個粗略的輪廓,為以后更深入的專業培養奠定基礎。此外,也可利用信息和網絡技術等,通過校園網向大學生大力宣傳工匠精神的內涵,提高大學生對現代工匠精神的認可度,并在以后的專業學習和技能訓練中加以深化。2.2優化服裝專業課程體系。建立課堂和實踐優化組合的教學模式,營造教、學、實訓、創新一體化的教學氛圍,改善教學方式,提高技能培養的效率,實現教學創新與工匠精神傳承的統一。鼓勵教師在教學中選擇性地滲入典型工匠實例的思路、方法及成果,讓學生在理論的深化、學科的發展中體會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嚴謹敬業的工作態度。開設《服裝設計與創作》等課程以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樹立創新意識;增加服裝CAD/CAM相關軟件在教學中的比重,進行服裝效果圖設計,服裝結構制版、推版與排版等服裝工程技術軟件教學,以縮短企業需求與學生所學知識間的差距,激發學習現代技術的動能,培養創新進取的工作方法。2.3推行“導師制工作室”教學新模式。在實踐教學和技能培養中,引入工作室制、導師制等實踐教學新模式,工作室制在數控加工等專業上應用較成熟,服裝專業同樣可以借鑒該模式,以工作室制(名師工作室、創新創業工作室等)為載體,通過教、學、做“三合一”的教學機制,教師帶領學生承接或參與企業的服裝項目,學生能夠直接參與服裝制作實踐活動并獲得技能發展;學生在與專業教師和企業導師一起設計和制作服裝的過程中,提升了學生的職業素養,使得工匠精神具體化,在這種人才培養新模式下,專業教師的職能更加多元化,既是指導服裝剪裁技能的師傅,也是工匠精神的傳承者,使學生的服裝工藝制作達到較高的技能水平。2.4構建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培育工匠精神僅僅依靠一所高校的自身力量或許難以達到預期效果,需要調動社會及行業資源合力協作,校企合作就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服裝企業不僅可以參與高校的人才定制方案,高校也可以通過服裝企業的經營狀況來確定新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理念,服裝企業的融入,對大學生的職業素養以及技術技能的提升都有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過程中,服裝企業的文化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對工匠精神的進一步理解,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也更接近市場的需求。校企通力合作培養大學生的工匠精神,既落實了技術技能型專業職業化教育的新理念,又促進了服裝企業的提質增效,達到了雙贏。2.5提高專業教師的工匠精神。服裝專業教師作為工匠精神的傳承者、實踐者,要不斷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強化專業教師自身對工匠精神的認同感。應用型院校對此要建立科學、合理的師資隊伍,利用校園宣傳和傳統文化氛圍去影響和感染專業教師自覺地發揚和傳承“服裝匠人”的優良品格,為服裝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和輸送更多的有用人才。對此,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一方面要提高教師對工匠精神的認同感,另一方面加強專業教師的技術技能提升,讓工匠精神融入到教師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使服裝專業教師成為工匠精神的踐行者和示范者,應用型院校教師如能在專業講解、技能展示、問題答疑、情境設置等各個方面都能精益求精,學生一定會受到老師正能量的影響,成為具備工匠精神的新型人才。

3結束語

在“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新時代,提倡服裝專業的工匠精神,目的在于喚醒大學生的學習意識,追求卓越,盡職盡責,培養精益求精、敬業奉獻的職業素養和創新進取的專業精神。應用型院校應從工匠精神入手,將其融入到大學生的人才培養方案之中,將工匠精神貫穿于大學生在校學習和職業生涯當中,為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提供更有力的教育方式和技術途徑。

參考文獻:

[1]匡瑛.智能化背景下“工匠精神”的時代意涵與培育路徑[J].教育發展研究,2018(1):39-45.

[2]張修良.以“工匠精神”為內核的服裝技能大賽實踐探索[J].輕工科技,2018(1):165-166.

[3]王靜淵.論服裝設計師的工匠精神[J].常州工學院學報,2018(6):109-112.

[4]洪燕云,王聰.應用型高校旅游類專業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研究[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19(4):63-67.

作者:何燦燦 劉治國 單位:江蘇理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