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業素養知行合一探究

時間:2022-07-28 03:13:20

導語:教師職業素養知行合一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師職業素養知行合一探究

摘要:醫藥院校傳統文化教師職業素養知行合一的培育,首先做到理上通,關鍵點有:取中庸、明因果、通創命、悟服務,職業素養培養過程要從服務于現實生活著手,途徑有:精神歸屬、自覺守禮、心上改過、激活情懷,多管齊下,從而一步步提升自身素養。

關鍵詞:傳統文化;職業素養;知行合一

醫藥院校傳統文化教師職業素養的培育須“道”與“術”相結合,理論上有源頭,現實中有落腳點。

一、職業素養之源頭:理上通

職業素養的提升首先須理上通心上通,思想上弄通學懂,在理論學習要舍得下功夫??倳浽?019年中央黨校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指出,在學習理論上,干部要舍得花精力,全面系統學,及時跟進學,深入思考學,聯系實際學。傳統文化教師素養的學習也應如此,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實現傳統文化對教師的以文化人、以文明人的指引作用。我們認為理論學習中,需要重點把握的有如下幾點:(一)取中庸。人是肉體與精神的統一體,我們既需要物質文明也需要精神文明,物質文明越發達,越需要精神文明,兩者要取中。中國最早的政治文獻《尚書•大禹謨》里提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個字乃是儒學乃至中國文化傳統中著名的“十六字心傳”,儒釋道三家基本圍繞“破人心、立道心”展開?!叭诵摹贝碛刃∥业膬热?,“人心”的膨脹易帶來煩惱、痛苦、焦慮、災難?!暗佬摹贝砹贾取按笪摇钡膬热荩祟悮v史上所有的光明、和諧、美好、偉大等基本都是“道心”創造的。作為自然人來說,欲望雖然能給人帶來一時的快感,但也是人產生痛苦煩惱的根源,為了更大程度上離苦得樂,儒釋道三家都致力于欲望的節制和精神的超越,如《大學》講“明明德”,《禮記•曲禮》說“欲不可從”,《周易》“君子以懲忿窒欲”,《論語》“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佛家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消五毒:消貪嗔癡慢疑等?!独献印贰吧偎焦延保盀榈廊論p,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都是通過欲望的節制而獲得精神上的滿足,達到永久快樂。所以作為傳統文化教師要時刻調整自己的思想狀態,把握“中”的智慧,致力于欲望的節制和精神上的超越。(二)明因果。因果是規律,自然科學中事物表現出來的都是“果”,我們探究其背后的“因”是什么,只有明確了“果”背后的“因”后才可解決問題。哲學社會科學亦講究因果,佛家講“萬事皆空,因果不空”,“個人因果個人負責”,《易經》:“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薄短细袘罚骸暗湼o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币驗椤耙?緣=果”,由于“緣”即外因的加入,有時使得人會誤把“緣”當作“因”,如春天天氣變暖,感冒了,有人就常常歸因為天氣轉暖,細菌活躍侵入身體而導致,那為何不是所有人都感冒,僅僅是一部分人呢,歸根到底還是因為自身抵抗力差的原因,抵抗力差除了與先天的體質有關外,更多與運動、飲食、睡眠、情緒等相關,其中情緒為核心,常存善念、感恩之心,保持內心的寧靜、和諧,即“心不動”的狀態,精神狀態通常好,反之,常存惡念、憎恨之心,生氣、惱怒、焦慮、緊張,即內心常是人與物或人與人的對立狀態,精神狀態常會不佳。我們要學會正確的歸因方式,意識到人的本質為念頭,本質上人就是一個接一個的念頭組成的,做到南懷瑾先生所說的“善護念”,呵護每個念頭的純凈純善即是保持身心的康寧。如何做到“善護念”,儒家講: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佛家強調:六根清凈。(三)通“創命”。明代袁了凡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世人揭示了“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道理,并將自己所悟所感寫于《了凡四訓》之中,傳于其子。命運是把握在自己手里的。在人一生的浮沉之中,我們會遭遇各種風吹浪打,所以需要有歷史的達觀的眼光以待之。古今中外許多歷史人物與我們一起擔負了盛衰興亡的悲慨,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半杯水”,我們是取“還有半杯水呢”還是“只剩下半杯水了”。每種人生、角色、職業或生活方式都是“圍城”,進去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悟明此理才可能像蘇軾那樣積極樂觀、堅定無悔地面對生命中的無常,“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薄霸粕⒃旅髡l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一切苦難都不在我心中,它就像風雨一樣轉瞬即逝,而我依舊。悟明此理才可能像蘇軾一樣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貫串始終。就像總書記所說“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幸福的人生是帶著樂觀積極的心態在奮斗,幸福的人生是帶著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前人栽樹后人乘涼而我愿做栽樹人的情懷在奮斗。(四)悟服務。深刻體悟“為人民服務”的內涵及必要性,首先須明確“人民”是誰。在工作崗位上,擔任員工角色時,顧客、同事是我們的人民,在家庭中擔任子女角色時,父母是我們的人民,擔任家長角色時,兒女是我們的人民,擔任夫婦、兄弟姐妹、朋友等不同角色時都分別有自己不同的人民。所謂的“為人民服務”即是從身邊做起施及其他,《論語》中提到“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主顧關系、同事關系、上下級關系不過是兄弟、父子關系的延伸。身邊人是我們的“人民”,同時我們也是他們的“人民”,人生的意義不就是成全身邊人幸福地走完這一生同時自己幸福地走完這一生嗎?這需要我們彼此服務著努力向前走。所以《中庸》里才提要“擇善固執”,此乃天之道。

二、職業素養培育過程——服務于現實生活

學再多的東西回到人生,如果教育改變不了人,那教育的意義何在?就像蘇軾在《與李公擇書》中提到的:“吾儕雖老且窮,而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直須談笑于死生之際。若見仆困窮,便相于邑,則與不學道者,大不相遠矣。”既然讀了圣賢書,不管生命上有什么挫折苦難,而所學道理是貫徹在內心之中的,對忠義的持守,是充于骨髓之內的。(一)服務于教師的人生身體力行文化精神的境界即由儒學到學儒、由道學到學道、由佛學到學佛的境界。文化不是謀取名利的手段,是一種生活方式,以文化人,以文明人,進而自覺覺他、自立立人、和諧人際關系、改變命運,而老師對文化的踐行即是自贖贖他的過程,也就是說老師的學習或工作是提升教師自我素養的過程,改變自我提升自我的同時也在感染學生、影響學生,兩者是同時進行的。(二)服務于學生的人生教學是一種影響學生身心整體發展的交往活動,教師的身體力行、不言之教,則是最為徹底的文化傳承,對學生的影響也最為深遠。醫藥院校學生將來從事工作崗位的特殊性:與人的生命健康直接相關,這對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傳統文化課程需要擔當起促進學生內在精神性生命成長之重任。每一位傳統文化教師不是單純講授文化知識的教書匠,而應意識到自己承擔的文化使命,不僅傳承中醫藥文化的精髓,同時也在撒播人文精神的種子。老師必須自己先部分做到以及正在努力繼續往前做,然后才能引導學生。老師本身沒有真正力行傳統文化,沒有以傳統文化修正自己的習氣毛病,將誤人子弟,斷人慧命。

三、職業素養培育之途徑——知行合一

(一)精神歸屬。教師對工作有精神上的歸屬感,對所教內容骨子里的認可、投入以至癡迷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是一種身體力行的教育。一行禪師在《正念的奇跡》中提到“做任何事情,一舉一動都要秉持正念”如果教師能夠做到課堂上或與學生接觸的大部分時間中能秉持正念,將注意力集中于自己所正在做的事情上,那就可視為對工作有精神歸屬,對學生就可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二)自覺守禮。儒家的禮即佛家的戒,其本質是給人行為的節度,幫助人保護自己、完善道德,從而獲得更大的自由。法國讓-弗朗索瓦•何維勒與馬修•理查德合著的《僧侶與哲學家》中提到“如果我們有能力來控制語言和行為,人類之間大部分的沖突就可以解決??墒侨绻麤]有辦法控制自己的心,這些沖突就無法避免。”所以我們要學會快樂地守規矩,堅定地守住儒家“十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三)心上改過。知行合一首先是從意識層面上認識到“我錯了,我想改”,才有可能有下一步的行動,分為三個層次:事上改、理上改、心上改。明朝王陽明龍場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币庾R到心外無物,心即理也。這一學說對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有很大啟發,使我們意識到生活中很多人際沖突都是因為“小我”的作怪,每個人都是透過自己的眼睛(心)看世界,看到的世界是經過過濾和篩選的,被自己的心轉化了的世界,而我們的心上日積月累堆滿了“塵土”,所以轉化出來的世界有時是失真的,我們需要做的是將心的“塵土”除去,把心擦亮,這是徹底地從根上改過。(四)激活情懷。佛家重視心不動,心雖不動但不能死,各行各業的人都需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因為所有職業的本質都是讓人類能延續下去,人與人彼此服務著到達生命終點。為實現此目的,需要發揮中國古典詩詞的感化作用,中國古典詩歌的可貴傳統就是讓人心不死,尤其是偉大詩人的詩詞都是用生命寫出來的,且在生活中實踐著的。杜甫的“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蘇軾的“浮空眼纈散云霞,無數心花發桃李”,陶淵明的“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古詩詞里詩人用生命書寫的詩詞激活了一批又一批心靈,感動、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我們需要充分發揮古詩詞的感發作用。

四、結語

醫藥院校傳統文化教師職業素養之知行合一的培育,首先做到理上通,關鍵點有:取中庸、明因果、通創命、悟服務,職業素養培養過程要從服務于現實生活著手,途徑有:精神歸屬、自覺守禮、心上改過、激活情懷,從而一步步提升自身素養。

參考文獻:

[1]郭繼承.中華經典十三講[M].當代世界出版社,2019.

[2]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余覺中.做人之道[M].中國文聯出版社,2018.

[4]南懷瑾.論語別裁[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5]一行禪師.正念的奇跡[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6]讓-弗朗索瓦•何維勒,馬修•理查德.僧侶與哲學家[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王 穎 郎紅玲 單位:山東藥品食品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