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理論與實踐的差異研究

時間:2022-09-12 02:42:39

導語:會計理論與實踐的差異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會計理論與實踐的差異研究

一、熟悉了企業的注冊流程

企業創辦是每一企業成立之前的必經之路,而我們會計專業的相關課程中涉及的內容卻很少,這樣培養出來的畢業生走向工作崗位后很難適應實際工作的需要。為此我首先了解熟悉了企業申辦程序以及各環節的辦理機構、所需材料和取得的資料,并隨同實習單位的會計人員參與了相關業務的辦理,如銀行開戶、申領發票、納稅申報等。

二、調查企業增資減資的相關規定

企業成立后其資本金并非一成不變的,注冊資金應隨實有資金的增減而增減,即當企業實有資金比注冊資金增加或減少20%以上時,就要到工商局進行變更登記。而注冊資本非經法定程序,不得隨意增減。企業增減資業務在實際工作中也屬會計人員的業務范圍,為了彌補學生在這一環節的知識與技能的欠缺,我接下來對企業的增減資業務做了進一步的調查了解,著重了解了企業增資減資的前提條件及所需資料。企業在注冊資金不到位(注冊資金2年內必須到位)的情況下或為了擴大企業生產經營規模、拓展業務的需要可申請增資;企業原有資本過多(形式資本過剩,再保持資本不變,會導致資本在公司中的閑置和浪費,不利于發揮資本效能,另外也增加了分紅的負擔)或企業嚴重虧損(資本總額與其實有資產懸殊過大,公司資本已失去應有的證明公司資信狀況的法律意義,股東也因公司連年虧損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可申請減資。

三、了解納稅會計實務與理論知識的差異

1.小企業增值稅當期進項稅額的抵扣采用當期結清的方式

在我國,增值稅實行的是稅款抵扣制度,按照我國《增值稅暫行條例》的規定,一般納稅人銷售貨物或者提供應稅勞務,應納稅額為當期銷項稅額抵扣當期進項稅額后的余額,當期銷項稅額小于當期進項稅額不足抵扣時,其不足部分可以結轉下期繼續抵扣。但目前在當地實際工作中實行的卻是“1.2%的稅賦”制度,即:不足抵扣部分并不結轉到下期留待繼續抵扣,而是按當期銷項稅額的1.2%的稅賦比率予以結清。也就是說,企業出現當期銷項稅額低于進項稅額不足抵扣的情況是,稅務部門采取的是當期結清的方式,也就不存在結轉下期繼續抵扣問題。

2.一般納稅人外購貨物所付運費的扣除

按照《增值稅暫行條例》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一般納稅人外購貨物所支付的運輸費用(含運費、建設基金),根據運費結算單據(普通發票)所列運費金額,可按7%的扣除率計算進項稅額并予以扣除,代墊運費除外。這一規定到了實際工作中執行的時候,出現了這樣的差異:由于多數企業不具備開具運費普通發票的資格,因此企業外購貨物的運費往往難以抵扣進項稅額。如果是銷貨方送貨的話,購貨方往往難以取得運輸費發票,因為目前大多數銷售企業不具備開具運輸費普通發票的資格(除了少數老企業具備開具運輸費普通發票的資格外),所以購貨企業也就不能計算抵扣外購貨物運輸費的進項稅額,這樣就增加了貨物的采購成本。當然,如果貨物是由交通運輸部門負責運輸的話,則購貨企業就可取得運輸部門開具的普通發票,也就可以抵扣運輸費的進項稅額了。如此說來,企業若要降低購貨成本,在與銷貨方簽訂購貨合同之前要先弄清對方是否具備開具運輸費普通發票的資格,不然的話應盡可能地選擇由專門的運輸部門運輸貨物。

隨著當今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技工教育改革也將快速發展。會計教育必須從教師為主體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方向轉變;會計人才的培養模式向多樣性、多層次、突出各校辦學優勢和特色的方向轉變。我深信會計教學也必將從單純的從傳授知識為主,向對學生實現全面素質教育的方向轉變,使會計教學變成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教、學、練融于一體的互動式教學,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本文作者:王春燕工作單位:煙臺工貿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