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經營管理可持續發展研究
時間:2022-06-22 10:52:49
導語:森林經營管理可持續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林業生產過程高質量進行的關鍵就是森林的合理經營,加強森林經營的生態性和可持續性與森林的長久發展有很大的價值。當前在我國的森林生態系統管理和林業建設中存在生態意識薄弱、國家法規不完善以及林業生產技術落后等問題,影響了林業可持續發展。在未來的森林管理中,國家應當從市場導向、完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人員的生態意識等幾方面進行,保證林業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城市化建設和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使得林業面積逐漸減少。作為我國的重要資源,森林資源及其開發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門,其不僅影響國家的經濟建設,還在環境生態保護、防范自然災害等方面有著重要價值。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實現森林的科學經營,也是提升林業生產經濟效益的有效手段,加強森林經營管理有極高的現實意義。
1森林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1管理人員生態意識薄弱。在林業生產和森林資源的管理中,由于林業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管理人員為了提升林業區域的經濟價值,在森林之中只種植單一的經濟作物。森林生態系統之所以可以抵抗外界環境的變化是因為其生態多樣性,可以在受到外界環境影響時進行自我恢復。當前林業建設中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生態理論的行為使得森林無法抵抗外界變化,管理人員并未使用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觀念來看待營林的生產,以盈利為目的的生產嚴重影響了森林生態環境的穩定性。造成了大部分森林區域出現水土流失現象,森林無法起到防護林的作用,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問題。1.2國家的管理法律法規不完善。森林資源的開發以及林業建設都需要在國家的法律規定之下進行。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后針對林業開發和建設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在短期內實現了保證林業資源合理開發的作用。但是,隨著林業建設區域的不斷增加,法律之中存在的不完善之處也不斷增加,當前法律存在制度的不配套以及案例不全面等問題,造成了當前森林經營管理沒有可以參照的完善法律,只能依照當前發展規劃進行同時,在森林開發過程中,許多不法分子利用政策和法律的漏洞來獲取非法利益,在破壞生態環境的同時也減少了森林的經濟產出,對國家發展造成了較大的影響。當前法律法規的不完善給國家建設可持續性林業帶來了較大的難題。1.3生產技術的落后。當前我國的林業生產雖然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是在生產技術上還存在較大的不足。我國林業生產技術落后的主要表現是林區樹種的配置不合理、林木栽培過程中成活率不高,嚴重影響了林業生產收益。傳統的林業生產為了提升經濟效益往往采取林區純林種的種植策略,且多代連栽的現象存在,這種行為雖然提升了經濟收益,但是純種林地會使得林區抵抗外界干擾能力下降,長期種植使得土地肥力下降,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等災害,影響林區的生產力。近年來我國為了避免林區災害的出現,開始在林區進行混交林的建設,但是種植技術上還存在不足支出,收益效果不明顯。同時,在林木的培育過程中,當前林場的培育場所環境單一、林木種類結構復雜程度較低,技術落后嚴重影響了林業建設和發展,在推廣優良樹種和種植等方面存在嚴重的滯后現象。1.4經營管理水平不高。由于發展和建設中存在的多種問題,我國當前許多林業產區都缺乏完善的管理組織,造成森林經營方案的可行性不高,無法起到推動森林產業向可持續方向發展。當前的管理部門在林業區域造林更新的過程中常會出現林木種類和數量的失衡,在種植幼苗的過程中苗木數量超過預期,造成了極大的浪費,也使得林業部門在后期林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無法獲得足夠的資金。同時,當前在造林過程中還存在林木種類分布不合理以及樹木種植不滿足環境需求等現象。當前林區人造林的質量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降低了林區的經濟收益,這些問題說明在未來的森林建設過程中,要想提升林業的收益,在適應市場需求的基礎之上優化生產管理機制是必要的。1.5森林經營技術的創新不足。森林建設過程周期較長,因此在使用過程中,新興技術的實際效果需要經過較長的經營周期和使用過程,這就直接影響了森林經營過程中創新技術的出現頻率,缺少創新激勵且沒有快速反饋以便于改進技術,這就造成森林建設經營技術創新熱度較低。當前我國仍然在使用較為老舊的營林技術,在建設中工作粗放,生產效率較低,影響了林業生產過程的進行。老舊技術在檢測和管理上也存在不足,導致國家無法對生產過程進行全程的進度管理。
2實現森林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2.1強化市場導向對林業生產的影響。當前林業建設中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在林業建設中,樹種結構的設計并未遵循市場的需求,樹種選擇的盲目性使得林業生產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導致林業生產收益有所下降。在造林的過程中,樹種選擇應當以市場的實際需求為導向,進行定向的培育過程,針對市場的銷售方向來選定林木查處,針對集約經營的林區,樹種最好選擇高價值的材料用木,針對林區產出和土壤性質來研究林木的種類,在混種林之中種植多累經濟樹種。在發展中,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森林經營管理過程的投入,加強監管過程,健全市場運行管理機制,加強市場需求對林業建設的指導作用,在提升森林中物種豐富度的過程中滿足市場對不同樹種和產出的需求。同時,在森林中引入野生動物可以起到豐富生態系統和防治病蟲害的功能,進而提升林業產出。為了提升林業區域的產出,在林木區域建立蔬菜種植和花卉培育等也是可行的,提升了森林的綜合產出。在種植過程中,花卉等最好在林木周邊,根據林木生長情況來進行株間的種植,以便于起到改良土壤、促進林木生長,提升林區經濟產出的目的。2.2加強法律法規在林業生產中的作用。在林業生產過程中,管理人員的經營措施對生產收益有較大的影響,因此,管理人員要重視自身的工作責任,在生產之中建立管理小組,在造林、生產和勘測過程中進行仔細的監督管理,針對存在的問題和市場需求制定有效措施,提升造林質量,完成林區的生產需求。同時,國家也應當完善森林法律法規,真正起到法律指導生產的作用,加強政策和法律在生產中的執行力度和監管作用。2.3強化森林管理工作。隨著林業科技的發展和種植技術的不斷進步,林區的經營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重視造林輕視管理的不足已經被當前的經營人員所認識,因此,當前在森林的苗木成長過程中全程的撫育和管理使得林木的成活率不斷提升,這是當前進行林木種植的主要手段,有效提升了森林經營工作的完成質量。森林管理撫育工作是當前林業經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未來的發展中,這一工作應當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在提升撫育工作完成質量的基礎之上不斷引進先進的管理手段和技術,實現林業經營的可持續發展。2.4提升種苗經營收益。在營林造林過程中,管理人員一般會選擇優質的種苗,其成活率較高,且林木收益較高。因此,在未來的發展中為了提升林業生產收益,避免劣質苗木造成的經濟損失,林業基地應當推進種苗生產的集成化、基地化,組成種苗生產市場,在不同的基地之間引進競爭機制來提升種苗的生產質量。為了保證造林過程中使用的苗木質量,林區管理部門可以和生產基地簽訂合作協議,根據苗木的質量需求制定合理的賠付措施,以便于保證造林中使用的苗木質量。同時,為了推進苗木基地的發展,在供求合同之外,基地還可以在市場上進行經營,通過合理手段來拓寬苗木銷售的渠道和市場,通過合理手段來提升種苗種植人員的收益,提升造林苗木的質量。2.5加強林區經營技術的創新。要實現森林產業生產經營的集約化和生態化,當前的林區應當改變工作理念和生產意識。當前林業生產在重視經濟收益的同時也要注意生態影響。在未來的發展中,只有盡心不高科學規范的林業生產才能保證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生產管理人員應當使用現代科學技術來對林業變化進行管理,推動林業管理向精確化、動態化方向發展,建立一個完善且符合生態學需求的管理團隊,提升林業生產可持續性。
優化森林生產管理過程,提升林區樹種的搭配合理程度是未來林業生產的必要性要求,只有在當前的生產過程中調整林業結構,優化林業生產管理和經營過程才能實現林業生產的可持續化。
參考文獻
[1]馬景財.關于如何加強營林生產管理的思考[J].知識經濟,2011(12):119.
[2]王旭建,牟玉江.提高造林質量及營林可持續的經營技術[J].民營科技,2014(2):253.
[3]劉吉弟,林淑萍.加強營林生產管理為“天保”工程深入實施提供強大動力[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9(5):54-55.
[4]李曉君.談加強營林生產管理促進林業工程發展[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14):15-16.
作者:關士平 單位:黑龍江省林業監測規劃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