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化創新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7 04:58:00

導語:農業產業化創新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產業化創新管理論文

農業產業化是改革開放之后廣東以及全國農村的第二次革命,農業產業化在廣東要取得更大的業績,就要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制度創新

一、農業產業化是繼實行承包制后的第二次農村革命

1978年~2002年,中國農村革命有兩次,第一次是家庭聯產承包制,第二次是農業產業化。承包制實行土地歸集體所有,農民按人頭平均承包土地經營,農業生產的產品一部分交給國家和集體,剩下的歸農民所有。這樣一種與農民利益貼身的經營方式,打破了下生產隊的平均主義分配方式,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解決了農民的吃飯問題,我國從農業中游離出以億計的農業剩余勞動力。承包制是改革開放后中國農業的第一次制度創新。

但是,家庭承包制屬于小農經濟的小規模耕作方式,農業商品率低,廣大農民靠農業獲得的收入相當少。另外,一家一戶的農民生產難以抵擋市場風險。不能完成產品的銷售這“驚險的一跳”,農業、農村、農民的矛盾就難以解決。正是農業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小規模生產與科技應用的矛盾、小農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矛盾、農民辛勤勞動與收入少的矛盾,這四大矛盾呼喚著農業新的生產經營方式的誕生。于是,農業產業化應運而生。農業產業化解決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等四大矛盾,使傳統農業逐步向現代農業轉變,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和穩定,是又一次農業制度創新。

二、廣東農業產業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2001年底我國加入了世貿組織,給廣東農業帶來了許多機遇,相應地也帶來了挑戰。為了迎接挑戰,就必須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當前,應找出廣東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下一步的發展提供依據。

目前廣東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仍然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表現在:一是許多龍頭企業仍然處于資本原始積累階段,自有資金有限,實力不強,規模較小,擴大再生產的能力不強,實行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農工技貿一體化經營的龍頭企業不多。二是有些龍頭企業負債率偏高,抵御市場風險、自然風險能力低。三是不少龍頭企業的管理水平低,決策能力、應變能力、銷售能力不強,能開拓海外市場的龍頭企業罕見。四是龍頭企業的科技含量不高,龍頭企業科技人員較少,科技研究和開發能力較低。五是龍頭企業等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帶動的農戶、農田面積、產值、出口等在全省所占的比例較低。六是有些龍頭企業與農戶的關系是有利可圖時就結合,遇到市場風險或自然風險時就散。七是政府有規模地對龍頭企業的支持幫助還剛開始,且亟需找到與WTO規則相一致的支持幫助的方法。

廣東農業產業化的基地發展到今天雖有一定的成效,但水平仍然不高。首先是農業產業化的生產基地在全省所占的比重偏低。1998年全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帶動的種植基地僅占全省的10%,養殖基地占全省的25%。目前這種情況變化不大。其次是農業產業化的加工企業的生產工具、生產技術不夠先進,不能適應大批量農產品的加工、保鮮需要,農產品加工的比例較低。再次是農業產業化的銷售基地發育得不夠好,農產品賣難、農產品積壓現象經常出現。對農業產業化的消費基地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沒有充分研究國內外眾多消費者的口味、消費能力、消費習慣等等,范圍較廣的、一大批較固定的消費者群體還沒有形成。

廣東農業產業化的主導產業的發展也存在不足。不少地方還沒有真正確立以市場為導向、市場容量大、經濟效益高、技術領先的主導產業;全省農業主導產業的科技含量還不夠高,經濟效益低,與農業現代化的國家相比差距較大;海洋漁業開發的深度和廣度不夠,規模較小。

農業產業化是農工貿、產加銷一體化的生產經營方式,與之相適應的管理體制也應逐步建立起來。目前廣東的管理體制仍然不能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農產品的產加銷、農工商、經科貿等各個關聯環節的管理職能分屬于13個政府部門,而且在一些具體的管理上還存在計劃經濟的痕跡,造成農業產業化的鏈條中斷。特別是因利益關系,部門對企業、基層管得過細,而不是按市場經濟的要求服務于企業、服務于基層,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三、廣東農業產業化發展要求制度創新

農業產業化自身就是一種制度創新,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又需要內部和外部的制度創新。

首先,政府管理農業的體制創新。應該改變目前10多個政府部門管理農業的局面,建立新的農業管理部門,使這個部門具有對農業產業化的生產、加工、銷售、消費的服務功能,使農業產業化的生產、加工、銷售、消費連成一個產業鏈條。

其次,農業教育、科研、推廣制度的創新。廣東農業教育、科研、推廣制度的創新,決定著全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速度和質量,應該重點抓好此項工作。農業教育、科研、推廣系統的專家,應定點聯系農業產業化組織,可以用其科技參股,直接與農業產業化組織結成利益緊密型的共同體,使專家們經常了解農業產業生產情況,知道農戶需要什么,從而提供及時的幫助。另外,農業教育、科研、推廣系統,在一個省或市內應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克服目前三個系統三張皮的分割狀態。建議政府設立一個農業教育、科研、推廣基金。

第三,農業產業化組織的完善與創新。這主要是指按經濟規律從質量和數量上培育、壯大、增加龍頭企業等農業產業化組織。質量方面,現有的農業龍頭企業,應想方設法提高自己的素質。包括降低負債率,增加自有資本,提高經理和其他管理人員的市場經濟意識與科技、管理水平;讓企業員工掌握專業技能,提高科技、業務水平,提高指導農戶調整農業結構的能力;逐步引入現代企業制度,具備開拓國際市場特別是開拓國外市場的能力,使企業向著強、大、高效益的方向發展。有規模的龍頭企業可設科研機構,或與農業院校等結成利益共同體。省、市、縣應對各自重點扶持的龍頭企業進一步落實財政、稅收、保險等方面的優惠措施,使其能夠做強做大,發揮更大的示范作用。數量方面,省、市、縣以及有條件的鎮應想方設法用市場經濟規則催生一定數量的龍頭企業,用多種形式扶持其發展。現有的農村經濟大戶,具備條件的可轉化為農戶公司。

第四,農戶的完善與創新。這主要是指提高農民素質,優化農戶結構。農戶是農業產業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的發展最終由農戶去直接操作。因此,農民素質的提高、農戶結構的優化,對成功發展農業產業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讓農民用土地等入股成為農業龍頭企業的股東,農民的農業生產直接成為利益共同體內的第一車間。現有的土地所有者————村集體,可以同時成為農業合作社,幫助解決農戶在生產、銷售等過程中出現的困難,發揮雙層經營的功效。要大力發展小城鎮,這樣既能吸納農業剩余勞動力進入第二、三產業,又能調整和優化農民結構和農村產業結構。

第五,土地流轉制度的創新。土地流轉,是規模經營的保證,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降低農業成本、增加農民收入、適應加入WTO要求的必要手段。土地流轉的前提是:其一,農業剩余勞動大都能找到出路;其二,農戶自愿,不準強迫;其三,有償轉包,不能刮“共產風”。政府可以幫助農戶轉讓土地經營權,讓農戶保留承包以獲取收益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