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結構促進林業經濟有序發展
時間:2022-06-03 08:58:00
導語:調整結構促進林業經濟有序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由于過去長期的過量采伐,造成采育比例嚴重失調,森林資源急劇下降;營業外支出逐年增加,資源危機、經濟危困的局勢日益加劇,并嚴重地困擾著林業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面對嚴峻的現實,各地林業管理部門根據自身的客觀情況應制定個的奮斗目標,把調整產業、產品結構,大力發展林產工業和多種經營,逐步減少對木材生產的依賴作為治理“兩危”的重要措施,決心走出一條“自我解危,自求發展”的道路。要通過組織實施生態建設與生態安全、林業生物技術與品種戰略、森林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林業生物產業發展、數字林業、林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等六項林業科技工程和一批重大的、緊迫的、關鍵性的、突破性的、標志性的、具有帶動性的科技項目,來全面提高林業科技發展水平,促進林業跨越式發展。
1更新觀念,提高認識
從目前企業的經濟結構上看,還沒有擺脫對木材的依賴,替代產業還沒有發展起來,多種經營所占比重還很低。林產工業雖然基礎較好,但也面臨著一些新問題,一是初級產品較多,“拳頭”產品較少,一般產品較多,高利潤產品較少;二是生產設備陳舊,大部分產品工藝落后,消耗大、成本高、經濟效益低;三是在資源綜合利用上還有很大的潛力,全林區“三剩物”有很大部分沒有得到利用。在目前資源危機的情況下,靠單一的木材生產不僅無法擺脫企業的困境,而且會使資源危機加劇。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激烈競爭的新形勢下,單一木材生產是沒有前途和出路的。產業、產品結構不調整,林業企業必然走上“坐吃山空”的絕路。因此,企業應從多角度制定各項戰略措施。
1.1在經營管理方面
一是思想觀念的轉變。對治危興林要有危機感和緊迫感,要把它看作是森工企業生存發展的命運之所系,不能坐以待斃,不能僅靠國家的政策和投入,必須走自力更生、內部挖潛的道路。二是經營觀念的轉變。打破產品經濟模式的束縛和影響,要眼睛盯著市場,心里想著效益,市場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三是管理體制的轉變。由以木材生產為中心的管理體制向以培育森林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林業為中心,木材生產、林產工業、多種經營協調發展的管理體制的轉變。四是投人方向的轉變。在人、財、物的投人上,由以木材生產為主,逐步轉向增加對林產工業和多種經營的投人。廣泛吸收和培養精干的科技人員,集中對林產工業設備和工藝進行技術改造,以擴大林產工業戰線的生產能力,提高產品質量,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積極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
1.2在科教興林方面
在科學技術上,要實現由低度化技術向高度化技術的跨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是林業跨越式發展的決定因素。由于受創新意識不強,投人嚴重不足,科研生產脫節,技術儲備不足,科技人才缺乏等因素的影響,林業技術結構仍呈以初級技術、實用技術為主的低度化狀態。未來林業是以科技現代化為主要標志的,林業的跨越式發展,首先應表現為林業科技的超常規發展。科技原始創新能力薄弱,科技成果儲備不足,難以滿足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林業建設的需要。目前的問題是科技資源分散,成果缺乏共享,未能充分發揮效益;科技管理工作還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有待進一步改進;優秀拔尖人才尤其是科技將才偏少,難以帶動林業學科的快速發展;綠色GDP研究、森林碳匯研究等前沿性工作要進一步加強,特別是森林認證工作,巫待與國際接軌;面向林業生產建設一線的教育培訓工作應全面展開。
1.3在林業人才方面
主要問題是人才隊伍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整體素質不高,尤其是缺乏高層次、復合型的人才;體制和政策障礙尚多,影響人才資源的整體開發和合理利用。針對上述問題,應對林業人才、教育和科技方面的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圍繞培養、吸引、使用三個環節,從能力建設、結構調整、制度創新三個方面,抓好林業行業黨政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三支隊伍建設。按照鞏固傳統學科、發展新興學科、拓展交叉學科的指導思想,加強林業教育工作。
2統籌規劃.合理布局
根據資源分布、自然條件和現有基礎,企業的產業、產品結構調整應合理規劃,有步驟地落實到具體單位,根據氣候、地理條件將全林區劃分幾個規劃區,使產業、產品結構布局更加合理。
2.1資源較多、氣候寒冷、土地少的規劃區
各林業局處于高寒山區,對于可采資源大部分集中在這個規劃區,無霜期較短,土地資源不多,但其他資源豐富,密布的森林中蘊藏著大量的經濟價值較高的野生動植物資源、純天然無污染的礦泉水和真菌資源,同時也有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獨特的高寒氣候非常適宜養殖高質量毛皮的野生動物。因此,北部規劃區要以林養林,立體開發,綜合經營,建立多種經營基地,加強生態林場建設,逐步提高精加工水平,提高產品附加值,向技術和質量要效益,加大二、三產業的投人。根據各林業局各自的優勢,大搞野生動植物和其他喜高寒動物的飼養,天然中草藥、山野菜及各種真菌等的采集、培育和加工,并形成規模,把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
2.2資源一般、氣候較寒冷、土地較少的規劃區
由于先期資源的過量采伐,可采資源已經很匾乏,所以該規劃區的重點在繼續發揮林產工業和綜合利用的優勢上,加速設備和工藝的技術改造,重點向林產品的深加工、精加工、細加工方向發展。根據市場的需求,調整產品結構,擴大產品的品種和產量。抓好小材小料的加工利用,提高“三剩物”的利用率。大力發展旅游業、服務業和非林非木產業。
2.3資源較少、氣候溫暖、土地較多的規劃區
可采資源已瀕臨枯竭,但氣候適宜農作物的生長,水資源豐富,發展種植、養殖業具備一定的基礎。因此,在這一規劃區內,重點發展農業,建立以生態林場為單位的農副業生產基地。同時發展家庭經濟、家庭副業,加快改造低質林、次生林,加大速生豐產林投人產出。大力鼓勵發展家庭生態林場,走以農養林、以副養林,全面發展的路子。
3發展產業,增強實力
一是編制林業產業發展規劃,制定和頒布企業林業產業政策,明確鼓勵什么、允許什么、限制什么、淘汰什么,以便于投資者決策。二是擬定與林業產業特點相適應的經濟調節政策和資源管理政策,發揮優勢企業的帶動作用,扶持弱競爭性的產業。三是建立健全林產品市場、活立木市場及其他要素市場,完善市場規則,規范市場秩序,改進信息服務。四是修訂完善技術標準和管理標準,推動林業企業技術進步。力爭用較短的時間,淘汰一批落后項目、改造一批傳統項目、培育一批新興項目、扶持一批龍頭項目,發展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大幅度提高經營水平,在政府與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把林業產業辦成既有數量、又有質量,既有規模、又有效益的新型產業。
4挖潛改造,提質增效
林業企業的林產工業雖然已經粗具規模,但現有大多數工廠設備陳舊、工藝落后、消耗高、產品質量差。所以近年來林產工業發展的重點應轉向對設備和工藝進行全面的技術改造,調整產品結構,根據市場的需求,積極開發新產品方面。以求擴大產品品種和生產能力,提高產品質量,形成新的規模和效益。在企業資金嚴重不足、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緊縮其他方面的開支,把有限的資金集中起來,全部投人到技術改造中。
- 上一篇:領導在志愿者服務活動會發言
- 下一篇:區政辦全區資金管理流程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