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生態環境建設探索

時間:2022-11-19 10:45:03

導語:林業生態環境建設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林業生態環境建設探索

1病蟲防治對于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正由傳統自然林業過渡成為現代科技林業,市場的產業結構也從單一逐漸轉變為多元化的產業結構,在轉變的過程中尤其需要林業技術的支持,才能為現代林業的發展提供新動力。1.1病蟲災害的高發致使森林資源損失嚴重。由于我國地廣人多,森林的覆蓋率也極廣,近幾年植樹造林活動的大肆開展,使我國一些水土自然資源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情況得到了改善,隨著森林植被的增多,伴隨而來的就是害蟲種類、數量的增多。本人是一名基層林業專業技術人員,從事林業工作22年。就多年的工作經驗來看,綠色植被的增多也給森林防護的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病蟲災害的誘發原因有很多,新物種的引入就是及其關鍵的一個原因。其中,病蟲的高發是病蟲災害的一個顯著特點,高發主要是指原本綠林里的病蟲災害問題尚未得到解決,新的害蟲物種又產生了,這種高發態勢對森林造成的危害和損失更大,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制約了林業生態環境的建設。1.2病蟲災害治理不易,大面積爆發情況頻發。就我國的地理環境而言,地質結構復雜,受災情況不一,想要統一管理治理基本是不可能的。地域差異性強、植被覆蓋率高,是我國自然資源的顯著特點,也是生態環境治理的主要制約因素,地域的交叉性造成了害蟲的種類繁多,防治不宜,病蟲災害不僅難以得到有效控制,甚至還常常爆發大面積的病蟲災害,這幾乎已經成為了森林的一種災難,給林業生態環境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也給森林的防治工作帶來的極大的阻礙與挑戰。

2開展病蟲防治工作的主要存在問題

目前,我國經濟和科學技術處于高速發展階段,森林資源的經濟市場競爭力也越來越強,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如果不進行傳統技術創新,管理模式的改革,林業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將得不到保障。只有進行生態與經濟雙重保障的技術創新,才能保證林業市場的經濟地位;隨著國家科技經濟的發展,自然資源的破壞可想而知,隨之而來的就是生態環境問題。植樹造林活動的開展確實使森林資源的流失得到了緩解,但病蟲的危害仍然存在。2.1病蟲災害的防治意識不強。目前,人們對于前幾年亂砍濫伐造成的環境破壞后果仍然心有余悸,溫室效應以及水平線上升給人們敲響的警鐘猶然在耳,人們的人工造林工作仍然在如火如荼的開展著,很少有人關注森林害蟲防治的問題。人們對于病蟲防治的意識不強,對于害蟲繁殖帶來的重要意義視而不見,導致了病蟲防治工作的開展不僅得不到支持,還受到了極大的阻礙。比如說,一個簡單的馬尾松害蟲防治,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理很有可能發展成為一種難以控制的災害;尤其是在人們植樹造林活動的大力開展下,病蟲的種類正在日益增多,森林的水土流失看似得到了極大的控制,殊不知,一個更大的森林危害正在逐漸成型,并且人們對此問題依然不予重視。2.2病蟲災害的預防以及治理措施不到位。就現階段我國的森林環境監測以及預報而言,對森林病蟲災害的預防措施和方法還不到位,沒有具體的監測網點和完善的監測制度。在原有的害蟲防治技術的應用過程中,推廣的力度還不夠;而傳統的農藥噴灑已經滿足不了現階段森林害蟲及時控制的需求,不僅致使森林生態環境受到了一定的損害,還污染了其他的植被,尤其是造成了一些害蟲產生抗藥性,使其增長的越發肆虐,使林業生態環境的防護工作難度增大,也讓害蟲防護人員的治理工作處在一個較為被動的局勢中。

3森林病蟲防治工作開展的有效手段

我國地貌資源豐富,自然森林資源是我國一直以來的林業發展的重要組成,也是林業市場的基本產業結構。隨著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更新換代,傳統的病蟲防治手段已經滿足不了國家經濟體制的運行需求。3.1強化防治措施的科技性。我國現階段的科技應用范圍較廣,將森林害蟲的防止手段科技化是降低地域差異造成的治理難度降低的重要途徑。對于我國的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建設而言,由于森林覆蓋率面積較廣,病蟲災害的防治工作開展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將森林的防治引入到科學研究中,利用科技手段可以有效降低防治工作開展的困難性。3.2促進生物防治手段的大力發展。本人22年來一直從事林業生產和病蟲害防治工作,多次在工作中獲得上級表彰。就多年的工作經驗而言,相較于傳統的農藥防治手段,生物防治則更加環保,在消滅病蟲的過程中,有效減少了對其他植被的傷害以及生態環境的污染。生物防治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來說是現階段較為環保的,那個對森林病蟲的災害進行有效的控制,利用無菌無毒的生物制劑,進行病蟲災害的防治,還能減少病蟲抗藥性的產生,是值得大力推廣和使用的病蟲災害防治手段。森林的病蟲防治工作是確保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決森林病蟲防治工作開展的存在問題是現階段除了降低林業水土流失的環境問題之外最為重要的環境保護措施。通過加強森林害蟲的防治力度,讓我國林業的發展和建設獲得有效保障。

作者:唐惠 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高良澗街道農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