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種植技術及應用管理解析
時間:2022-01-05 10:27:51
導語:林業種植技術及應用管理解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生態環境的日益緊張,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林業建設的重要性,對推動生態城市發展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基于此,提高林業種植技術水平,建立健全林業管理機制變得至關重要。本文將重點解析,林業建設中容易出現的問題,以及有效的解決措施,以便推動我國林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關鍵詞:林業種植;種植技術;管理
大力發展林業已經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基本要求,人們要學會從不同角度關注林業發展問題,引進比較先進的種植技術,提高林業種植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當前,隨著生態意識的加強,林業種植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1影響林業種植的因素
林業顯然已經成為生態環保經濟的主要內容,林業建設范圍日益擴大,并且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擁有土地的農民可以有更多選擇的權利,在增加農民收益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耕種競爭壓力。但是由于農作物種植周期比較短,經濟效益更加明顯,因此,造林和農業用地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再加上人工費用和育苗等費用逐漸上漲,當地政府對林業發展資金支持不到位,這些因素都影響著林業的健康發展。
2林業種植技術
2.1加強幼苗的撫育工作。2.1.1消毒。影響植被生長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植被容易受到病蟲害的侵襲,我國的植樹造林面積十分廣闊,但同時也是病蟲害高發的國家,森林病蟲害對植被的影響十分嚴重,必須要引起高度重視。防治森林病蟲害包括許多手段,其中最常用到的就是對幼苗或種子的消毒處理,通過消毒提高幼苗抵抗病蟲害的能力,直接可以采用將種子浸泡在消毒液里面的方法,從根本上起到保護幼苗的作用。2.1.2催芽。催芽的方法主要是為了加快種子或者是幼苗的生長速度,縮短生長周期,同樣可以采用浸泡的方法,將種子浸泡在營養液中,時間和營養液比例都要按照要求嚴格控制,同時采用催芽的手段,可以更好適應種植的時間,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和存活率。2.1.3浸種。如果植樹的環境相對比較潮濕,豐沛多雨,且溫度比較適中,不存在明顯的溫差,在這種的環境下則可以考慮采用浸種的方法,如果種植的季節正好處于雨季,不能充分掌握降雨的情況,為了保證發芽率會優先選擇干種子,這樣更能適合種子存活。同樣的如果種植的季節比較干燥,降雨較少,對土地的濕潤度無法準確掌握,并且溫差較大,針對這種情況是不建議采用浸種的方法進行預處理的。由此可以看出,浸種處理受到環境等因素的制約,要因地制宜,合理選擇。2.1.4栽種預處理。栽植播種首先要考慮習性和自身的特點,主要是要根據種子的生物特性,判斷其是否符合當地的氣候環境和地理條件等自然因素,并且根據植物的習性,像耐寒、喜陰等,選擇與當地自然環境相匹配的植被進行種植,這也是選擇樹種的最基本原則。為了進一步提高造林的效率和質量,減少幼苗撫育的時間成本和人工成本,促使森林系統擁有完整的防護體系,具有抵御病蟲害和環境變化的能力,盡可能減少自然危害對森林系統造成的影響。選擇良種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要選擇無遺傳病癥和適應當地自然環境的種子進行培育,在栽培的過程中,要注重對種子的保護工作,避免種苗的損傷和水分流失,保證種苗的健康。選擇樹種要依照“適地適樹”的原則,同時也要盡可能豐富樹苗的種類,避免過于單一的問題,最好選擇經濟效益好、具有抗逆性和適應能力強的樹種[1]。2.2病蟲害防治。2.2.1加強種苗的檢疫工作。近幾年人工林面積不斷擴大,我國的森林覆蓋率有了顯著提升,想要保證病蟲害得到有效防治,就必須要加強林木種苗的檢疫工作,注重林木種苗的培育環節,提高種苗的抗病蟲害水平。因此,在實際病蟲害防治工作中要選擇優秀的種苗,根據林業防疫工作的具體要求,采取科學合理的防治方式,以便提高森林樹種的多樣性,構建良性的生態平衡體系。2.2.2.完善病蟲害預警機制。我國的林業病蟲害比較高發,針對病蟲害的防治工作,預防要比治療更加重要,預防病蟲害是整個無公害防治工作的核心和關鍵,因此要建立健全病蟲害防治體系和預警機制。將預警機制作為病蟲害防治的基礎和參考依據,要求預警機制和監測體系必須要及時捕捉森林系統的信息,對可能存在的風險及時反饋,盡早解決。林業病蟲害具有傳播速度快,蔓延范圍廣的特點,所以一旦發現要采取有效措施盡早治療。同時對病蟲害高發的季節,要及時做好預防工作,避免病蟲害的產生。由于病蟲害的種類較多,發病的性狀和規律都不相同,存在較大差異這給病蟲害的防治帶來了一定困難,所以在建立完善的預警機制和監測體系之前,一定要充分掌握當地林業病蟲害發病的基本規律和不同病蟲害的特征,這樣才能做到有針對性的預防,提高林業防治病蟲害的能力[2]。綜上所述,一定要建立一套科學完整的體系,完善病蟲害預警機制,相關工作人員要認真負責,每天巡查,并記錄當天的巡邏信息,特別是在病蟲害高發的季節更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優化和調整方案,保證病蟲害的預防效果。
3管理問題分析
3.1林業結構有待完善。林業種植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其中油松類植被的種植數量較多,隨著油松類植被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很容易影響林業結構的平衡性。樹種單一也是容易誘發病蟲害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適當增加植被的種植種類,調整林業結構,打造復合型群落,確保林業樹種的多樣化和結構的合理性。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像我國的一些大型森林公園和環境自然保護區等區域植物的多樣性狀況良好,這些植被對改善生態環境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城市在進行綠化建設時,通常會選擇一些成活率比較高的植被,并且配置大面積的草坪。但是植物種植比較單一,多樣性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這種單一的植被種植,會讓城市建設失去個性和創意,這主要是由于不同植物的綠化價值和美學性并沒有完全掌握,城區文化優勢沒有發揮出來。主要表現為公共區域的植被種類比較單一,嚴重制約著城市綠化的科學性和多樣性。特別是在冬季,為了達到增添城市活力的目的,可以選擇栽種常綠樹種,不僅經濟效益可以得到保障,同時也美化了城市環境。3.2林業管理水平有待提。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傳統的管理手段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目前,人們還是習慣于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在實現節約化和規模化等方面還存在些許不足。針對這種情況,林業管理想要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就必須要結合實際,建立健全管理體制,提高林業管理的科學性。3.3林業規劃不符合標準。首先需要認識到大力發展林業的重要意義和價值,林業發展不能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是更加應該重視其生態效益。在實際工作中,如果為了城市美觀,就大規模引進灌木或者是喬木,不考慮生態效益或者是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等因素,就會造成規劃和標準不匹配。所以在選擇樹種時,需要充分考慮其功能性和綠化價值,還要綜合評估樹種的生長習性和生態特征,例如:干旱地區就要引進抗旱和耐寒的樹種。樹種的環境適應能力應該作為樹種選擇的首要因素,并在此基礎上,遵循科學配置的基本原則,全面提高林業種植的管理水平,從而推動社會進步和帶動地方經濟的穩步發展[3]。
4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人們對生態保護意識的加強,社會對林業種植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管理制度的完善越來越重視。在實際工作中,要做到因地制宜的原則,科學選擇樹種和種植技術,才能夠起到環境保護和美化環境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宋學勇.基于生態模式的林業栽培管理技術探討[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0(05):104.
[2]王秀玲,李雪芹,范春暉.林業種植工程中的幼林撫育技術要點分析[J].農村實用技術,2020(04):161.
[3]張正菊.林業種植技術及其應用管理問題解析[J].現代園藝,2018(24):29~30.
作者:楊曉民 張美軍 劉繼德 單位:白銀市林業和草原局
- 上一篇:高中函數單元教學設計分析
- 下一篇:造林綠化林業技術要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