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生態安全評價分析
時間:2022-06-20 10:43:48
導語:林業生態安全評價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生態安全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保護好林業資源,提高林業生態安全水平,防治林業生態危機,引起了整個社會的廣泛關注。本文以福建省為例,對其生態安全加以評價,并分析了其林業資源中的問題,以及提出了具體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林業資源;生態安全;影響因素;評價分析
林業生態安全評價是林業生態保護的依據,通過安全評價能夠及時發現林業系統是否存在生態安全問題。林業生態安全就是在某個特定范圍內,人們所依賴的林業資源同其開發、保護等之間的協調狀態。林業生態安全評價占據十分重要地位,已經成為一個地區生態安全評價的重要參照之一[1]。福建林業生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福建省瀕臨海洋,可能遭遇臺風或洪水侵襲,林業生態系統能夠有效地發揮防風保護作用,控制海水侵蝕,從而維護陸地安全,而且健康的林業生態系統能夠為人們提供健康、綠色的生活環境,同時,也有利于維護生態平衡,為人類、生物創造良好的生活空間,提高生活質量。
1福建省林業生態安全的基本概況與影響因素
1.1基本概況。福建省地處東南沿海,屬于亞熱帶氣候,溫度適宜、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有著發展林業經濟的良好條件。山多林多是福建的一大特色與優勢,2013—2017年,福建省森林資源總量持續增加,覆蓋率穩步上升,森林結構逐步走向合理,森林質量全面提高,林地覆蓋面從之前的62.96%上升至63.10%,位居全國第一,林地蓄積量也達到5.32億立方米。其中,生態公益林的面積較大,人工林面積也增加至239.84萬公頃,位居全國前列[1]。1.2影響因素。福建省林業生態安全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每一種因素都可以成為重點研究對象,都應該作為林業生態安全評價的關鍵點。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林業生態安全的最關鍵因素之一,具體體現在:森林、林區所處的丘陵、山地等地形環境,易遭洪水、狂風、暴雨、滑坡、泥石流等的侵襲,使得林業環境及周圍環境易受到安全威脅。這就是地理自然環境和氣候對林業生態安全構成的威脅。②社會因素。社會因素現已成為威脅和破壞林業生態安全的最重要因素,因為多數的林業生態安全問題源于人類社會的破壞。具體體現在:第一,林業破壞與污染。人們為了謀取短期的經濟利益,無視生態平衡,過渡采伐林業木材、濫用污染性農林藥品來預防控制病蟲害,破壞了生物鏈條,從而對林業生態安全構成威脅。第二,林業生態產業結構混亂。產業結構的單一導致其對市場風險的應對能力、對經濟危機以及自然災害等的抵御能力欠缺,從而出現了因為產業結構失衡所導致的林業生態安全問題。第三,技術因素。林業生態安全建設與維護同樣需要先進技術的支持,先進的林業技術能夠提高生產效率,以最低的成本投入來獲得最大的經濟收益。
2林業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
林業生態安全評價應該主要從以下3大方面入手:環境安全、生物安全、生態系統安全。其中環境安全評價具體是指污染源指標、環境受體、資源指標幾大環節。生物安全評價需要立足于生態系統本身,對其完整度、生物物種多樣性等進行評價,生態系統安全評價應以各類因素、不同因子之間的相互影響、作用等為參照[2]。對此,要創建關聯性影響特征指標系統,需要從幾大關鍵角度出發:經濟角度、環境角度、社會角度、能力角度。區域生態安全指標系統的創建必須徹底地展示生態安全的問題、現狀、水平等,且應該重點折射出人們、整個社會與生態環境、生態資源等之間的關系以及相互之間的影響等。其中狀態指標主要用來分析、權衡整個人類社會的行為對自然、生態、環境等的影響;壓力指標能夠指明生態破壞以及多種環境問題的成因;響應指標可反映大環境下的人們對自然生態的適應度,戰勝不良環境的能力,以及人類處理生態問題、確保生態安全的能力。結合福建省林業資源具體情況,將林業生態安全指標體系規劃為:系統層和指標層,其中系統層又涵蓋3大類資源,每一類資源有自身的權重,具體如表1所示。
3林業生態安全的評價與方法
3.1林業生態安全評價方法。3.1.1數學法。數學法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林業生態安全評價法,能夠更加真實、準確地評估出林業生態系統是否安全,屬于廣泛運用的評價方法。最近也有一些新方法被應用,例如:物元模型法、模擬神經法等。為了能夠更為精準、高效地評估林業生態安全與否,應該在評價過程中積極地嘗試運用其他方法,例如,生態足跡法一般用來分析人類的需求同生態承載能力之間的關系。3.1.2景觀格局法。該方法一般用于分析與評價景觀生態安全工作,在眾多的評估方法,此方法獨具特色,不僅能夠圍繞單個因子展開安全性剖析,也能有效地分析不同因子之間的關系,同時,能夠從中理出不同因子的特點,進行因子安全性與關系之間的對比,根據所分析的關系來對應制定科學的對策與措施[3]。3.1.3綜合指數法。綜合指數法是現階段學術研究領域較為推崇的評價方法,這是由于此方法的評價適用范圍較大,而且可以用來綜合評價模型內部的多個因素,可以嘗試將此方法用于福建省林業生態安全評價中。但是,又考慮到林業生態安全自身屬于相對模糊的概念,數量、數值等都有一定的限制性、模糊性,為了確保評價精準,減少干擾性信息,防止信息重復,可以嘗試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加以配合,以此來對林業生態安全進行評價。3.2林業生態安全評價。第一步需要圍繞最初數據實施標準化處理,這樣才能控制各類量綱對結果帶來的影響,再憑借SPSS軟件深入剖析福建省森林資源質量的相關指標,下面則將重點圍繞森林資源質量數據來展開細致的分析。結合分析結果,KMO=0.619,這就意味著此檢驗達到了要求,同時,可以從結果中抽取一個主成分,對應的方差貢獻率則達到99.6%,大于95%,意味著達到了主成分分析法,也就是此因子能夠代表森林資源質量的8個指標,繼續利用SPSS軟件,對數據結果加以處理,并將貢獻率充當權重,進而得出不同森林資源質量的分值,具體如表2所示。通過觀察表2數據得出:自2013—2017年,福建省林業生態安全逐漸呈上升勢頭,通過全面分析各個系統中各個層次的得分,最終得出:森林質量得分最高、森林保障得分最低、森林威脅得分中等。細致分析得出:在2013—2017年,某段時間森林資源倍受威脅,然而,由于森林質量、保障等都呈強化趨勢,從而使得截至2016年,林地的覆蓋比重也增加了0.9%,同時,地方林業行政機構增加了對林業資源以及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這樣福建省森林生態安全水平呈上升趨勢,而且上升幅度較大、增速較快。整體來看,福建省林業生態安全狀況持續走好,然而,其中也需要注意的是,必須加強預防,控制生態安全威脅,積極防范自然災害以及其他人為災害等所造成的生態安全威脅。
4福建省林業生態安全存在問題分析
4.1生態系統較弱。福建省由于特殊的臨海地理位置,使得其生態系統相對內陸更為脆弱,而且其淡水資源匱乏,土層較薄,再加上頻繁的高級臺風侵襲等,導致福建省氣候條件相對惡劣,林業生態系統也容易受到破壞。4.2人們的林業生態安全意識亟待加強。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濫用森林資源,生態環保意識較差,單純顧及眼前利益,忽視整體利益,一些地區化學材料、林業農藥的超量使用等問題層出不窮,使得原本生態化的林業資源面臨著各種威脅,林業法規與懲處制度等的不完善也為林業資源的生態破壞創造了可乘之機。4.3林業生態監管機制欠缺。福建省林業生態安全的管理與控制需要一套健全、科學、完善的監管機制,需要林業部門與地方行政機構、監管機構等之間的配合,從而保護好林業生態資源。
5福建省林業生態安全建設的方法和策略
5.1擴大經濟林面積,提高經濟林生態功能。增加經濟林的種植量,擴大經濟林的覆蓋面積,為多種生物創造有利的生存空間和棲息環境,使得林區范圍內的生物種類和數量均上升,這樣也就能夠提升林區范圍內的碳儲備量,從而有效增強經濟林生態系統的碳匯作用,讓經濟林成為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一環,為人類及整個生物界提供所需的環境資源,充分發揮對全球生態環境的改造與優化作用。5.2控制化學污染,提升生態系統的安全級別。影響林業生態安全的一大因素就是化學污染,例如殘余的農藥等,特別是林業經濟產業化發展模式下,各種化學藥品使用量不斷增加,再加上化學藥品無法及時降解,林業自然環境不能在短時間內自凈,加劇了林業生態環境的污染。如果殘留的農藥不能得到及時處理,則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的癱瘓,甚至影響林木以及林區內各種物種的健康生長,進而對林業生態安全構成威脅[3]。因此,有必要重點從化學污染控制方面出發,增強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提升他們的責任理念,注意控制農藥的使用量,并增加自然肥料、綠色肥料的使用量,這樣才能保護林業生態環境安全,優化其功能。5.3創建林業生態安全監控預警機制。福建省林業生態安全應創建林業生態安全監測、預警系統,用來監測人們對自然資源、林業資源、生物物種資源的開發、利用情況,發現破壞行為及時發出警示性信號,并對應采取挽救、控制手段,從而確保經濟生態林的安全。同時,要明確監測對象,形成具體的維護標準,例如:土地資源、水資源、動植物資源等都應該成為重點監測對象,而且要創建監測標準系統,設定資源枯竭臨界點、預警點,經常性地加以分析、權衡,提出預警性信號。對于一些生態環境脆弱的區域需要設定觀測中心站,從而控制生態環境的變化,及時發現問題,嚴格加以防范。
6結語
福建省林業生態安全總體上走向良好,然而,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林業部門重視林業生態安全問題,及時采取措施來解決問題,從而確保福建省建林業生態安全,保障林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俎耕辛.南平市山區工業園綠地景觀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3.
[2]范秀瓊.發展經濟林對促進山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探討[J].農技服務,2013(1):90-91
[3]田國雙.林業生態產業鏈穩定性分析與評價指標構建[J].林業經濟,2014(11):26-28.
作者:余小琴 單位:福安市林業局
- 上一篇:林業院校思想政治調查分析
- 下一篇:林業法規與執法實務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