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建設經濟功能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11 03:43:00
導語:林業建設經濟功能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概括闡述了林業的基本功能,以河南省林業資源狀況為基礎,著重研究分析了河南省林業建設顯著的經濟功能,對于科學認識林業、加快林業發展、全面發揮林業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生態建設河南省林業經濟功能
一、林業的基本功能
環境與發展,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生態安全、促進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人類緊迫而艱巨的任務。森林是實現環境與發展相統一的關鍵和紐帶,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條件,是陸地上面積最大、結構最復雜、生物量最大、初級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統,其特殊功能決定了森林在維持生態安全、維護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1、林業的“三大”功能
林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一項基礎產業,又是一項關系生態環境建設的公益事業,肩負著優化生態環境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雙重使命,具有顯著的生態功能、社會功能和經濟功能,既能為社會提供具有生態功能的生態產品,又能為社會提供具有經濟功能的林產品和具有文化功能的生態文化產品。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具有緩解溫室效應的功能。森林資源是陸地生態系統的蓄水庫,具有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功能。據有關部門測定,一片10萬畝森林的蓄水量相當于一座200萬立方米的水庫。在年降水量340毫米的情況下,每畝林地的土壤沖刷量是60公斤,而裸地的土壤沖刷量高達6750公斤,森林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資源。木材是公認的原材料,可以制成人造板,廣泛應用于建筑、家具和車船等方面,也可以生產活性炭、栲膠、糠醛等林產化工產品。除木材之外,森林還可以為人類提供1100余種物產,其中不少是不可替代的。林業還可以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緩解就業壓力。國內外事實證明,沒有足夠的森林資源,水災、旱災問題就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就會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和質量。我國森林涵養的水量相當于我國水庫總庫容的80%。
2、森林興衰的結果
林業在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作為人類活動索取自然資源的主要對象之一,其索取的程度、目的都在發生變化,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人們價值觀的轉變和人類對自然和諧共存關系的認識。森林的興衰與人類文明的進程息息相關,回顧人類的文明進程不難發現,森林的繁茂曾為人類文明帶來了光明,森林的衰亡亦曾導致了人類文明的衰落和轉移。人類進入現代文明以來,對森林進行了大規模的利用和破壞。農業革命的興起,大面積森林被開墾成農田;工業革命的興起,大面積森林變成了工業原材料。聯合國的《2000年全球生態環境展望》指出,人類對木材和耕地的需求,使全球森林減少了50%,原始森林80%遭到破壞。森林的銳減導致了荒漠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澇災害、物種滅絕和溫室效應加劇六大生態危機,全球陸地四分之一的土地嚴重荒漠化,60%的陸地淡水資源不足。近一百年來,北極地區的冰蓋減少了42%,海洋面上升了50厘米。
面對生態惡化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威脅,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林業與生態建設,在生態建設中賦予了林業首要地位,在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中賦予了林業重要地位,以對人類、對未來高度負責的精神,持續開展了中國歷史上乃至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林業與生態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不僅有效改善了中國的生態狀況,而且為應對全球生態危機、維護全球生態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經過不斷的建設與保護,我國森林資源持續增長,功能效益不斷增強。全國人工林已占到世界人工林面積的近1/3。據聯合國全球森林資源最新評估,全球年均減少森林面積約1億畝,而中國年均增加森林面積6000多萬畝,我國人工林面積年均增量占全球年均增量的53.2%,成為森林資源增長最快的國家。聯合國評估報告指出,在全球森林資源減少的情況下,亞太地區森林面積出現了凈增長,其中中國森林資源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其他地區的森林高采伐率。
二、河南省林業的資源狀況
河南地處中原,境內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環繞分布,中、東部為黃淮海沖積平原,西南部為南陽盆地。平原(含盆地)、山地(含丘陵)分別占全省總面積的55.7%和44.3%。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風沙多,夏季炎熱雨豐沛,秋季晴和日照足。年平均氣溫一般在12—16℃之間,無霜期從北往南為180—240天,年平均降水量約為500—900毫米。自然條件優越,適宜林業建設。
1、林業資源規模
河南省堅持把林業作為實現中原崛起、構建和諧中原、促進新農村建設、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項戰略措施來抓。圍繞“增資源、增效益、增活力”的林業發展目標,堅持“完善平原、主攻山區”的林業建設方針,貫徹“誰種誰有、合造共有”的基本政策,推廣了漯河等地“不栽無主樹,不造無主林,造林就發證”的做法和魯山等地開展宜林“四荒”使用權招標拍賣的經驗。正確引導農民群眾、社會力量植樹造林、興林富民,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林業發展,逐步推進所有權、經營權分離改革,加快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綠化步伐,強調穩定所有權,放活經營權,擴大自主權,鞏固了林業的基礎地位,擴大了林業的資源規模。據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全省實現了林業用地面積、有林地面積、活立木蓄積量、森林覆蓋率“四增長”。全省林業用地達到6846.15萬畝,有林地達到4054.5萬畝,比上一次森林資源清查增加919.4萬畝,增幅達29.32%;林木覆蓋率提高到22.64%,增加2.81個百分點,年均增加0.56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活立木總蓄積1.34億立方米。
2、林業資源效果
林木資源的增加使山區水土流失面積明顯減少,平原農田防護林體系蔚為壯觀,通道沿線森林景觀初步形成。到2008年底,河南省有兩個市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17個縣獲得“全國綠化模范縣”稱號,12個市獲得“國家園林城市”稱號,45個縣達到省定“林業生態縣”標準。目前,全省處處呈現出生態和諧、林茂糧豐的喜人景象。
、河南省林業建設的經濟功能
2007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印發實施了《河南林業生態省建設規劃》和《關于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在繼續實施好五大國家重點工程的同時,啟動建設省級八大林業生態工程和四大林業產業工程。林業發展奏出的綠色交響曲,不僅使河南省在調整農業結構、培育支柱產業等方面的帶動力明顯增強,而且使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為實現中原崛起提供著良好的生態支撐。
1、林業發展拓寬了工業發展空間
2008年是河南林業生態省建設的起步之年,共完成造林合格面積601萬畝,為年度任務的143.2%,創歷史最高。河南省森林生態功能的年價值達3929億元。現有林業資源每年吸收固定二氧化碳6805萬噸,相當于燃燒2771萬噸標準煤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約為全省電廠燃煤排放二氧化碳量的53%。森林資源的大幅增加,有效減緩了溫室效應,實現了間接減排,擴大了工業發展的環境容量,提高了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環境承載能力。
2、林業發展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
河南不僅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也是第一農業大省、第一糧食大省、第一糧食轉化加工大省。作為“中國糧倉”,河南糧食生產的穩定和提高對我國糧食安全無疑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而林業是糧食生產不可替代的生態屏障。河南省在平原林業方面,經過多年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建設模式。全省農田防護林體系控制面積達8500萬畝,鞏固和完善了高效益的農業生產生態防護體系,提高了綜合防護能力,阻擋了風沙,調節了氣溫,改良了土壤,顯著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增強了農業生產抵御干熱風、干旱、風沙、冰雹和霜凍等自然災害的能力,促進了農業穩產高產。對小麥影響最大的干熱風災害在河南省基本絕跡。河南省農科院連續17年長期觀測表明,農田林網內風速平均降低35%~40%,蒸發量減少10%,相對濕度提高6.3%(最高可達29%),土壤含水量增加6.1%。與相同條件的農田相比,林網內小麥可增產6.8%~17.6%,玉米可增產5.5%~13.1%。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增加農田林網的防護作用,能夠使農作物平均增產10%左右。以河南省2008年糧食產量1074億斤計算,農田防護林體系對河南省糧食生產能力的貢獻可達百億斤。
3、林業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增長
在搞好林業生態建設的同時,河南省把發展林業產業作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來抓,著力發展林業產業,壯大林業經濟總量,奠定了生態與產業相互促進的良好基礎。2008年全省林業總產值達527億元,較上年增長21%,林業已經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全省速生豐產用材林和工業原料林達到800萬畝,經濟林面積達到1300萬畝,年產量達到670萬噸。全省木材加工企業突破1萬家,形成了以濮陽龍豐、三門峽湖濱果汁等企業為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供、銷一條龍的林業產業化經營格局。林業在全省旅游業中發揮著基礎和主體作用,全省已劃定的30處國家、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有26處在國有林場。目前,全省建成省級以上森林公園97處。2008年全省森林旅游社會總產值達到86億元,其中僅門票收入就達5億元。據初步統計,林業建設為農村提供的就業崗位數為274萬個,全省每個農民來自林業的收入平均達到762元,比2007年增長9.64%,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例達17.1%。林業的發展優化了縣域經濟結構,增強了縣域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科學發展。
四、結論
河南林業建設特別是生態省建設的實踐證明,林業不僅具有顯著的生態功能和社會功能,而且具有突出的經濟功能。林業的發展既改善了生態環境,又能夠拓寬工業發展空間、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區域經濟增長。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應當加快林業發展,全面開發和不斷提高林業的生態功能、社會功能和經濟功能,滿足社會對林業的多樣化、多功能需求,為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宣傳局、國家林業局:生態危機與林業建設[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1.
[2]張陪剛:發展經濟學教程[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3]張敬增、王照平:河南林業生態效益評價[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6.
[4]王照平:科學的決策[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8.
[5]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網絡中心:河南省林業生態效益價值評估[R].2008.
- 上一篇:法院院長在政法干部培訓班上的講話
- 下一篇:林業技術水平提高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