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視域下農業發展模式研究
時間:2022-04-24 04:42:40
導語:生態文明視域下農業發展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河北沿海地區濕地農業發展模式創新的必要性
河北沿海地區地理位置特殊,濕地資源豐富,既是河北省乃至全國經濟開發的重點地區,也是保護北京、天津的重要生態屏障。實現河北沿海地區濕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其綜合生產能力和經營效益水平,必須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之中,因地制宜地創新兼顧濕地資源與環境保護的農業發展模式。(一)河北省沿海地區濕地農業發展現狀1.濕地農業資源規模。調查結果表明,2011年河北省沿海地區3市11縣(市、區)擁有濕地農業資源面積636.65×103hm2。其中:淺海濕地農業、灘涂濕地農業、池塘濕地農業、沼澤濕地農業和稻田濕地農業資源面積分別為326.36×103hm2、94.65×103hm2、23.51×103hm2、25.91×103hm2和66.71×103hm2,占河北省沿海地區濕地農業資源總面積的51.26%、14.87%、3.69%、4.07%和10.48%。從開發利用狀況看,池塘濕地、稻田濕地資源利用率為98.82%、100.00%。淺海濕地、灘涂濕地資源利用率較低,年度間數據變化較大。2.濕地農業產品產量。《中國農業統計年鑒,2011》和相關縣(市、區)農業部門提供的數據表明,2010年河北省沿海地區稻谷生產總量達到51.4萬t,分別占河北省、華北地區稻谷生產總量的94.83%、36.48%;2010年水產品生產總量達到69.33萬t,分別占河北省、華北地區水產品生產總量的96.60%、58.15%。由此可見,河北沿海地區濕地農業在河北省乃至整個華北地區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3.濕地農業生產方式。調查發現,河北沿海地區濕地農業生產尚處于傳統掠奪式粗放經營狀態。淺海濕地利用率較低,主要采用毛蚶、蘭蛤貝類單養底播模式進行水產養殖;灘涂濕地被大面積開挖為池塘,采用“少放苗、少喂養”模式養殖中國東方對蝦、河豚、海蜇、海參及貝類,年度間效益差異較大;淡水池塘主要利用“精養模式”,生產各種魚類、河蟹以及南美白對蝦等,經濟效益也不夠穩定;沼澤濕地或單一植葦,或利用“粗養方式”進行水產養殖,投入相對較少,效益較低;稻田濕地仍以水稻種植為主,綜合利用率不高。(二)創新農業發展模式的必要性分析1.促進濕地農業發展轉型。隨著《河北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提升為國家戰略,濕地資源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劉愛智運用RS和GIS技術分析了1987~2005年河北省沿海地區濕地總面積的變化狀況,發現18年間濕地總面積增加了13.63%,其中人工濕地增加了58.47%,天然濕地減少了20.64%。濕地總效益增加了15.13%,其中經濟效益增加了31.96%,環境效益下降了21.94%[6]。盡管這些數據分析年份稍早,但足以說明河北沿海地區濕地農業發展是建立在自然濕地面積減少的基礎之上,且為犧牲環境效益所得。在生態文明建設視域下,河北省沿海地區必須轉變濕地農業發展方式,加快濕地農業發展模式創新。2.提升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濕地農業生態系統極其脆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低[7]。河北省沿海地區濕地農業容易因各種災害性天氣影響以及病蟲害爆發而發生重大損失,直接影響到民生。據唐山市唐海縣技術人員介紹,利用池塘濕地養殖海參經濟效益雖高,但若遇降水較多年份,會導致池水淡化、海參死亡,導致絕收;1993年爆發的蝦病使河北沿海地區對蝦養殖業遭受了毀滅性打擊[8],至今仍難以恢復到原有生產水平。面對各種自然災害的威脅,采取系統工程的方法,針對不同地域的自然氣候及社會經濟發展條件,設計并實施兼顧濕地資源與環境保護的濕地發展模式,可有效地強化濕地農業生態系統功能,確保河北省沿海地區濕地農業實現穩定、健康發展。3.改善水資源及環境條件。隨著河北沿海地區工業化社會進程的不斷加快,水資源需求量日益增長,出現了“工業用水靠擠占農業用水保證,農業用水靠開采地下水維持”的狀況[9]。入海水量減少造成入海河口嚴重淤積,河道泄洪能力明顯降低,導致水污染加劇,生態環境條件惡化。地下水的超采導致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引發了嚴重的地面沉降災害,并在不斷加劇[10]。通過設計和實施兼顧濕地資源與環境保護的濕地農業發展模式,科學確定區域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方案以及污染綜合治理措施,可有效地發揮河北省沿海地區濕地的水資源調節作用和水質凈化作用,改善生態環境,使濕地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4.發揮濕地農業多項功能。濕地農業生態系統不僅具有為人類提供有機物的功能,還具有保護生態、美化環境、調節氣候,休閑觀光、文化承傳、教育體驗等功效[11]。目前,河北省沿海地區濕地農業生態系統多以生產農業產品為主,功能單一,濕地時空資源利用不夠。濕地獨有的生物資源開發領域較窄,水平不高。農業產業化體系尚未形成,衍生產業規模小,效益低。農產品加工業以及濕地旅游農業、濕地農業文化建設等尚處發展起步階段。通過構建新的濕地農業發展模式,可有效推進濕地農業由目前的單一生產農產品功能向生態、生活等多功能轉型,促進各次產業的融合。3在保護濕地資源與環境的前提下,提高濕地農業的整體效能和經濟收益水平。5.增強農產品的市場優勢。目前,河北沿海地區濕地農業生產季節性較強,農產品多為集中上市,這與人們消費的持續性和市場需要的均衡性相脫節,難以滿足廣大消費者對鮮、活農產品的現實需求。相對于其他農業類型而言,濕地農業產品深加工難度較大,產業化開發明顯滯后,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產品附加值的提升和農民收入的提高。同時,濕地農業生產對基礎設施要求較高,推行集約經營需要較多的資金投入,存在著較大的經營風險。通過不斷優化濕地農業發展模式,可有效地實現濕地農業與農產品市場的鏈接,使濕地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從而降低經營風險,形成投入與產出的良性循環,實現可持續發展。
創建濕地農業發展模式應遵循的設計理念及步驟
將生態文明融入產業發展,創新濕地農業發展模式是一項系統工程,需綜合運用生態學、資源與環境學、農業經濟學、農學等多學科知識。綜合河北沿海地區濕地農業發展所積累的實踐經驗,并借鑒國內外先進地區做法,創新濕地農業發展模式需要確立明確的指導思想和設計理念,嚴格遵循相關原則,認真落實每個具體步驟。(一)設計理念1.指導思想。中共“十八大”報告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提出了“一產抓特色”的重要發展理念。2011年國家發改委批復的《河北沿海地區發展規劃》強調指出,加強濕地資源保護工作,建設濱海開發帶,發展特色農業。因此,設計河北省沿海地區濕地農業發展模式,必須符合時代要求,堅持濕地農業發展與濕地資源保護、濕地生態環境保護協調并進的思想。2.遵循原則。生態文明視域下設計濕地農業發展模式,應恪守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所設計模式應保持一定數量的農業產出,且經濟收益不應低于農戶的現實期望值,確保能被群眾認可,能夠大面積推行;系統養分投入應等于系統養分輸出,污染物處理和自凈能力應超過污染物排放總量,確保濕地農業生態系統絕對安全;濕地生態系統內各種自然資源的再生能力和供應能力應超過總體消耗水平,保持各種自然資源的有效平衡。3.基本思路。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勞動力資源等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統籌考慮濕地資源承載能力和生產能力。在維護和保持濕地生態系統能量流和物質流自然平衡的基礎上,盡力增加濕地農業產出,提高經營效益。綜合開發濕地生態系統的時空資源,依據各種生物在濕地生態系統中的生態位和食物鏈結構,推行多品種立體生態種養模式。科學安排、合理布局河北沿海地區濕地農業類型和生產項目,統籌規劃濕地資源與環境保護工作,逐步實現濕地農業經營規模化,農事作業機械化,污染治理集中化。(二)主要步驟1.前期調研。組織種植業、水產業以及環保等領域的專家,深入某一區域(最好以縣為樣本)全面調研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及自然基礎情況,獲取一手資料。通過統計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對濕地農業發展及濕地資源與環境保護關系作出綜合評判,尋求促進濕地農業與濕地資源保護協調并進的內在動力,揭示濕地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探求其解決辦法。同時,廣泛收集廣大農民在推進濕地農業與濕地資源保護協調發展進程中所積累的經驗和做法,供研究借鑒。2.定性設計。對區域生態安全工程、資源保護工程、環境整治美化工程以及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工程等進行統籌規劃,依據生態學原理,科學設計濕地農業系統的加工鏈、食物鏈以及物質流、能量流的輸入、輸出等,合理安排濕地農業的平面布局、垂直結構和時間結構,構建起濕地農業生態系統能量流和物質流的結構框架,形成濕地農業發展模式的具體方案。在此基礎上,依據3效(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統一目標,對不同方案設計進行綜合比較和優化篩選。3.定量設計。對定性設計所確定濕地農業發展模式具體方案進行投入、產出核算,科學評價其3效狀況。經濟效益主要評價成本和收益狀況,生態效益主要測算能量轉化和物質轉化的相關參數以及對外部環境的影響情況等,社會效益則重點評價濕地農產品的市場需求量、對其他方面的影響等狀況。運用線性規劃、目標規劃、動態規劃等系統分析法,確立指標量化的濕地農業發展具體方案。方案應包括各項工程的規模、投資和效益預算,各類農業項目的規模和效益估算,生態系統每個節點的能量流和物質流核算等,繪制區域濕地農業發展規劃圖、循環系統設計圖、生態工程項目圖及相關表格和說明等。4.實踐驗證。按照農業技術推廣“試驗、示范、推廣3步走”的要求,選擇較小區域(最好是村隊規模)進行試驗,系統觀察和測定各發展模式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表現狀況,檢驗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真偽。綜合考慮區域經濟社會經濟條件不斷變化的實際,不斷對發展模式進行調整、補充和完善。對經過2~3年實踐檢驗,并能夠被廣大農民接受的發展模式,經專家認定、政府有關部門認可后可在更大的區域內(最好是鄉鎮規模)進行示范,實施2~3年更為系統的觀察和檢驗,最終優選出可以在更大區域推廣的發展模式。5.模式運用。對經試驗、示范成功,并經專家認定、政府有關部門認可后的發展模式,采取行政引導、政策支持、市場調節等多種農業技術推廣手段,在相同濕地資源類型區域進行大面積推廣。在推廣過程中,要充分發揮社會各界力量的作用,廣泛收集各種反饋信息,對發展模式不斷進行完善。同時,注意尊重和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能力,及時發現農民運用濕地農業發展模式過程中自己改進、形成的新方法和新措施。
河北沿海地區現行較優的濕地農業發展模式評價
河北沿海地區濕地農業發展模式一直處于不斷探索和創新之中,只不過是不同時期所確立的指導思想和設計理念、設計方法不同,發展模式實施的效果也存在較大差異。對在生產實踐中已經積累的、適合各地生產實際的發展模式,應科學評價其生態效應,對其進行不斷改進和提升,亦可作為創新其他發展模式的基礎。綜合各地農業技術人員提供的情況,確認河北沿海地區濕地農業現行較優的發展模式主要分為種植型、養殖型和復合型3類,共9種。(一)種植型1.一年兩收模式。指在同一土地上充分利用農藝時間,一年種植兩茬作物、收獲兩次的生產模式。該模式根據不同作物對光、熱、水、養分等需要的差異,結合當地自然、社會經濟條件進行設計。由于氣候條件限制,河北沿海地區傳統濕地種植業多為種植水稻,一年一收。實施一年兩收,需要有水源供應和建設相應的保溫設施。20世紀末,唐山市沿海各縣針對水稻種植土地利用時間僅在150天左右、其余時間則長期閑置的狀況,推行了菜稻復種模式、麥稻雙茬種植模式,收到較好的效果[12]。這些模式主要是利用冬春稻田空閑時間,或搭建臨時小拱棚種植甘藍,或種植一茬啤酒大麥。但只適用于輕鹽堿地快,且有水源供應,故推廣面積不大。2.立體種植模式。傳統意義上的立體種植模式是在同一田塊,將高桿與矮桿、耐陰與喜陽、攀援與匍匐等作物種植在一起的生產模式。水稻生長需要在某一階段保持一定的淺水層,難以與其他旱地作物搭配種植。20世紀90年代,唐山市唐海縣曾試驗將高桿水稻與矮桿水稻搭配進行隔行栽植,具有明顯的增產效果,但由于收獲時無法解決機械脫粒問題而未能得到推廣。此后,該縣又試驗“稻菇混植”模式,將蘑菇菌袋置于停止供水后的水稻田間,蘑菇依靠田面蒸發的水分生長,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13],但因勞動強度過大,以及技術層次方面的原因也未能大面積推廣。3.綠色食品模式。綠色食品是一種安全、無污染、無公害的食品。由于綠色食品生產模式實現了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統一,在河北沿海地區推廣面積較大。在環境控制上,綠色食品生產要求選擇在自然環境良好、土壤無污染的地區,并盡量避開工業區和交通要道;在操作技術上,要求灌溉用水和大氣、土壤等必須符合國家環境質量標準,并選擇抗病蟲、抗逆能力較強的優良品種,盡量少施或不施用化肥。采用生物制劑或高效、低毒化學農藥防治病蟲害,確保農產品農藥殘留等達到國家綠色食品標準。20世紀90年代以來,唐山市唐海縣近1.5萬hm2水稻推行了綠色食品生產模式,有效地提升了所產“柏各莊”牌大米的市場價格和知名度。(二)養殖型1.多魚種混養模式。指在同一水體內,根據各種魚類的生活習性和取食特點實行多魚種混養的5模式。該模式在充分了解各種魚類生活習性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它們之間的生態位關系和食物鏈結構,合理配置放養比例,有效地利用了水體空間和各種天然餌料,提高了單位水面產量。如鰱魚生活在水體上層,喜肥水,以濾食水中的浮游生物為主。鯉魚、鯽魚則生活在水底層,以食用底棲生物為主。而草魚則多生活在水體中下層,喜食鮮嫩水草以及其他植物性餌料。若將這些同放一池共生共養,則可有效地利用水體的空間和各種餌料。既不破壞水體環境,又可獲取更多的經濟收入。目前,該模式在河北省沿海地區各縣(市、區)推廣面積較大。2.立體綜合型模式。與多魚種混養模式生態學原理相同,立體綜合型模式指在同一水體內,根據各種水生動物的生活習性和取食特點,混合養殖多類水生品種的模式。該模式需要合理搭配各種水生動物,綜合考慮各水生動物的食物鏈結構,科學配置其放養比例,有效地利用水體空間,提高餌料利用率。目前,河北省沿海地區池塘養殖推行的主要有蝦魚混養、蝦蜇混養、蝦參混養、蝦貝混養等4種模式,淺海養殖推行了毛蚶、蘭蛤貝類單養底播和扇貝吊籠養殖相結合的立體種養模式[14],均受到較好的經濟效益。3.珍稀水產品模式。河北省沿海灘涂除開發為水產養殖池塘外,另一重要利用方式是建立工廠化水產養殖場,用于養殖珍稀水產品。2012年,唐山市唐海縣牙鲆魚養殖場每1m2可生產牙鲆魚26kg,創造產值1560元,實現經濟效益1053元。再如,2011年滄州市所屬黃驊市中捷水產養殖工廠,年產鰨目魚達3.5萬kg以上,市場售價高達150元/kg以上。推行該模式,需要建設現代化的水產養殖工廠,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撐,更需要當地政府統一規劃,統籌解決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問題。(三)復合型1.種養復合模式。是根據生物學、生態學原理設計,能夠充分利用沼澤濕地、稻田濕地空間,實施種植業和養殖業相結合的生產模式。目前,沼澤濕地推行的種養復合模式主要有葦魚蟹、葦蟹、葦魚等共作模式,葦蟹共作推廣面積最大。由于推行葦魚蟹、葦魚共作模式需要在葦田內開挖魚溝等,且每年均需要維護,資金投入較大,影響了大面積推廣;稻田濕地推行的有稻蟹、稻鰍等共作模式,稻蟹共作模式推廣面積較大[15],稻鰍共作模式產值和效益最高。但稻鰍共作模式若遇秋季天氣降溫較快情況,所產泥鰍收獲難度較大,極易造成虧產虧本,導致稻鰍共作模式未能得以大面積推廣。2.產業復合模式。指運用物質與能量多級循環再生原理、廢棄物質源化原理以及價值轉化增值原理等,將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形成的濕地農業發展模式。該模式分為農戶產業復合模式和區域產業復合模式2種類型。目前,河北沿海地區推行的農戶產業復合模式指農戶在栽植水稻田的同時,利用自家庭院建舍進行畜禽養殖,所產有機肥供種稻使用,生產綠色食品。但由于農戶庭院養殖業的逐步萎縮,農戶產業復合模式應用面積逐年減少;區域產業復合模式是通過發揮農村新型經濟組織的作用,組織農戶大力發展種養業,積極興辦農副產品加工業,使濕地農業實現“種養加”、“產供銷”一體化經營。由于河北沿海地區農村新型經濟組織培育尚處起步階段,難以為區域產業復合模式的推行提供有效支撐。3.綜合治理模式。指以保護濕地資源為核心、以提高濕地生態系統整體效益為目的而采取的各項措施的總和。河北省沿海地區濕地綜合治理模式主要有建設濕地公園、建立濕地保護區等具體方式。目前,秦皇島市已建有昌黎黃金海岸國家級濕地類保護區,滄州市所轄黃驊市、海興縣以及唐山市所轄唐海縣已各建1個省級濕地類保護區。實施綜合治理模式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采用生態補償的辦法[16]做好群眾工作。如唐山市唐海縣籌資近1億元,搬遷了保護區核心區內所有村莊,在重點區域恢復濕地近5000hm2,在保持一定農業產出的同時,使濕地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防洪蓄水、凈化陸源入海污染物、教育與科研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有效地促進了濕地旅游業的發展。
創新河北沿海地區濕地農業發展模式的相關建議
生存權是人類的首要權力。從現實狀況看,人類為了生存,不可能為了保護資源與環境而使所6有濕地都恢復到“原生態”狀況,建設濕地保護區也只能在一定的區域內進行,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生態補償,為當地群眾另謀生路。因此,只有通過設計和實施濕地農業與濕地資源保護、自然環境保護協調并進的發展模式調控人類活動,對濕地資源進行科學開發和合理利用,保證濕地生態系統向良性方向發展,才能達成生態文明建設目標。(一)全面審視現行模式基于生態文明建設視域,河北沿海地區各級政府農業主管部門應組織農學、生態學、資源與環境學等相關領域專家,并吸收當地技術人員和農民代表參加,按照濕地農業與濕地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協調并進的指導思想,對現行濕地農業生產模式進行全面審視。要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凡是對濕地生態環境造成危害的發展模式和農藝措施,要堅決停止推行。凡是對濕地生態環境構成威脅、且修復難度較大的發展模式也要暫停實施,及時提出修正意見,經試驗、示范確認無誤后再予推行。堅持以濕地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物質循環利用為目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科學安排不同生物質在濕地生態系統內部的循環利用或再利用[17],不斷提高濕地生物圈與自然界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的效率[18],以此提高濕地農業生產能力和水平。(二)積極創建先進模式運用可持續發展原理與方法,尋求濕地農業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最適關系,融二者為一體,構建各類濕地農業綜合發展模式,走生態農業、設施農業、特色農業和產業化發展之路。生態農業應借鑒“生態位”原理,充分利用濕地生態系統的空間及濕地農藝的時間,生產種類更多、數量更大、質量更優的系列濕地農業產品,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設施農業應在推行溫室大棚等普通設施基礎上,積極發展工廠化設施。如稻田濕地推行溫室育苗技術,池塘濕地推行溫室大棚水產養殖技術,近海灘涂建設工廠化水產養殖場等;特色農業則強調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積極尋求市場空白點,立足濕地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名、特、優農產品生產。利用濕地的資源優勢,再造濕地農業產品的市場優勢[19]。產業化發展應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堅持因地制宜,按區域產業鏈和經營項目設計濕地農業發展模式。(三)轉變農業經營方式創新和實施濕地農業發展模式,農民是主體,效益是關鍵。否則,模式設計的再好,農民無力實施,也難有作為。作為實施國家發展戰略的河北省沿海地區,應按照2013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加大農村經營體制的改革力度和濕地農業發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在尊重和保障農戶經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通過土地的依法、合理流轉,不斷培育和壯大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組織,增強濕地農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力。積極培育以農民合作社為重心的市場經濟組織,大力發展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業態,通過濕地農產品網上交易以及連鎖分銷等形式,不斷擴大河北沿海地區濕地農業產品的市場份額,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濕地農業經營體系,為實施濕地農業發展新模式提供外部支撐。(四)不斷優化創新環境各級農業部門應建立健全區域協調機制,按照“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加強對濕地農業發展模式創新的指導與服務,避免出現因地域不適、市場需求不足等風險,更要防止某一模式未經實踐充分驗證卻一哄而上[20]。盡快制定并實施濕地農業標準化制度和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濕地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體系,使采用先進發展模式所生產的農產品品質得以全面體現,并被消費者所接受。切實加強水污染等環境綜合治理力度,嚴厲查處給濕地生態環境造成污染的各類違法行為。健全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和農民培訓體系,形成區域性科研、推廣、示范協作網,增強濕地農業發展模式創新的科技支撐能力。通過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新模式推廣激勵機制等方法,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同時,進一步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為廣大農戶實施濕地農業發展新模式提供財力支持。當前,中國正處在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攻堅時期,生態文明建設被各級政府視為工作重點,并引起廣大民眾的廣泛關注。作為全省乃至環渤海經濟發展的前沿,河北沿海地區必須確立鮮明的濕地農業發展導向,構建與濕地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協調并進的濕地農業發展模式,引導廣大農民在發展濕地農業的同時,積極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進而促進濕地農業發展實現轉型升級,使河北沿海地區成為國家循環經濟發展的示范區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示范基地。
本文作者:閆志利工作單位: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 上一篇:生態文明下兩型社區建設初探
- 下一篇:論生態文明視閾下生態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