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后兩德經濟發展差異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23 04:27:00
導語:戰后兩德經濟發展差異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二戰結束之后,世界各國均以發展或振興本國經濟為己任。傳統的"地緣政治"走到了盡頭,取而代之的是"經濟政治"時代的到來,經濟實力成為衡量一國國際地位的重要標準。但受地理環境等外在因素的影響,各國之間均存在著明顯的經濟差異,形成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兩極分化。一般認為,造成這種差異的決定性因素是由于各國社會發展道路的迥異。特別是兩德的統一,被看作是東西方對抗,資本主義戰勝社會主義的標志之一。兩德的分裂是冷戰的產物,它的統一固然受冷戰結束的影響,但卻是建立在兩德經濟發展差異的基礎上。"至1989年東德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降為聯邦德國的33%"。(1)人民生活更是出現了明顯的差異。"1988年民主德國的平均月工資收入為1270東德馬克;聯邦德國為3850西德馬克,按照1:1的比率計算,民主德國的平均月工資也只有聯邦德國的三分之一"。(2)由于東德的產品質量、服務質量均趕不上西德,工作時間長、閑暇短,東德人民的實際生活水平大約只及西德的二分之一,生活水準也相應低于西德。最終東德以一種羞辱的心態并入西德版圖,放棄了自己堅持、宣傳了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口號。而西德正是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完成了祖國的重新統一。從中不難發現一個問題:何以兩個同時起步的德國,經濟發展的差異如此明顯?難道僅僅是因為兩德選擇的發展道路不同嗎?顯然不是。這就有必要對產生這種差異的歷史原因作多方面的探究。一、國內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內部動因
1.地理環境資源的差異
資源分布在東西兩德之間存在著差異。東德位于歐洲大陸的中心位置,國土面積僅為西德的1/3,境內自然資源貧乏,"全德出鐵量僅占1.3%,煤占2%,鋼占7%"。(3)相對而言,"全德78%的礦山、84%的冶金鑄造產品出自西部地區"。(4)由于地理形勢的影響和相對缺乏工業原料,造成東德強烈依賴于區域之間的經濟聯系。一旦與東西方的經濟聯系被切斷,其生產的物質條件和經濟發展的速度必然會受到影響。而事實是,東德作為蘇聯的衛星國,不僅拒絕了歐洲復興計劃的援助,而且不能與周邊國家的經濟互相協調一致,也不能參加整個歐洲經濟整頓和重建傳統貿易關系的工作。1961年"柏林墻"的建立雖有效地阻止了勞動力的外流,卻也隔絕了與西方的聯系。這對東德的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是消極、長遠的。
從歷史發展看,東西部一直存在著工業化程度和生產效率方面的差距。緊鄰法國的西部地區是工業發展最早,也最為先進的地區。二戰前德國的重工業、原材料工業大多集中在西部?quot;1936年德國西部地區在全國整個工業產值中占61%,其中,原料和基礎材料生產占66%,基礎設備生產占61%"。(5)東部則寥寥無幾。戰后西德又承襲了戰前德國的絕大部分工業設施,"德國分裂后,英、美、法占領區的工業產值占1944年的63%,而基礎材料占63%,消費品工業占60%"。(6)包括魯爾和薩爾兩大工業區。相比較,西德擁有的原有工業基礎雄厚,使經濟的重建置于高水平起點上。
2.人力資源的差異
戰后的西德滿目瘡痍,然而德國一貫重視教育而培養出來的大批專業技術人才卻沒有因戰爭而耗盡,這些人才成為戰后西德復興必不可少的"非物質資本"。為迅速恢復經濟,西德企業極重視將受到專業培訓的人才安排到工業領導崗位上,而且銀行也以專家擔任業務領導作為進行貸款的先決條件。各種人才進入企業后,給各企業帶來了革新和諸種專業知識,使資本能適應技術進步和需求結構的變化,并已此推動企業的發展。因此歷屆西德政府均著眼于科技投資和發展教育。
而東德,從建國之初,就不斷有公民往西邊跑,這多半與不習慣、不認同新的社會制度、新的意識形態和新的生活方式有關,加上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后,剝奪一部分人的財產,促使一些有產者的逃亡。另外,也與西方的滲透、影響、誘惑和"放血政策"有關。但最重要的還是由于人民不滿足于東德的現狀,而向往西德的消費文化水平。因此,到1961年柏林墻建立之前從東德跑到西德的總人數有260萬之多。大量人口的涌入,使西德勞動力資源特別豐富,并改善了勞動力分布不均的狀況,提高了競爭能力,最重要的是許多具有專業知識及管理人才的難民涌入和參加重建。"例如,1954-1961年,從東德前往西德居民中,約有6000名醫生和藥劑師,8000名司法人員,750名教授,34000名教師和工程師。"(7)實際上,東德以巨大的代價為西德培養了建設人才,使西德減少了對生產"人力"所需的投資,也解決了短期內無法培養出來的人才問題。這使本來就勞動力奇缺的東德元氣大傷。為了趕上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科技水平,東德不斷擴大從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從西德進口尖端技術。這就需要設法換取硬通貨,從而導致了經濟上依賴資本主義世界。
二、戰勝國對戰爭結局的處置
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后,蘇、美、英法四個占領國為徹底摧毀德國戰爭潛力而對德國實行"非工業化政策"。通過拆遷德國工業設備作為對盟國的戰爭賠償,將德國經濟改造成農業經濟。然而,西方盟國很快意識到"一個強大的歐洲,一個虛弱的德國"這一原則在經濟上是錯誤的,并指出"在兩次世界大戰間隔的時期內,德國在歐洲市場上的強大地位并不是體現于它對歐洲經濟的主宰,而是反映歐洲各國之間緊密的經濟關系,對許多國家來說,德國在正常的年代里,既是最重要的供貨國家,也是最重要的接受貨國?quot;。(8)"人為的遏制德國的工業將非常有害于歐洲復興計劃。"(9)隨著冷戰的加劇,西方盟國也感到需要一個強大的西德作為盟友。因此1947年8月美英兩國制定了"修正的工業計劃","允許兩國占領區的工業能力達到1938年的70%~75%"。1948年5月,又停止向蘇聯提供了拆遷的西德工廠設備。到1948年時,西德的設備資產總額仍以超過1936年水平的11%左右。這是西德得以迅速重建的物質基礎。
反觀東德,在盟國制訂索取賠償計劃之前,蘇聯就開始拆遷了1200家工廠。"至1948年初為止,總計拆除了1900家工廠,其中1700家完整的工廠。由于拆遷和戰爭影響而造成的損失,使生產能力下降了40%"(10)除工業外,受拆遷之害最深的是交通業,幾乎所有的復線鐵路均拆除一條線路,"以致于鐵路網點總計減少了135000公里"。(11)蘇戰區的經濟損失慘重。而且,工業設備尤其是精密機械在拆遷過程中損失嚴重,到蘇聯重新組裝后,往往難以達到原有的生產水平。從1946年6月起,蘇聯政府開始采用將賠償企業就地收歸蘇聯所有的辦法,213家較大的工廠改組成蘇聯的股份公司,這些企業約占蘇戰區工業生產能力的1/3。此外,蘇聯還要求無償使用德國專家和技術人員以及戰俘。"據個別估計,蘇聯占領當局在1945年-1953年拆除和取走產品的總價值為300億美元,事實上的賠償額為蘇聯原來要求的三倍。"(12)這就影響了東德經濟重建的物質條件。
三、國際政治環境的影響
首先,從國外援助看,考慮到東西方的對抗和西德的戰略位置,西方盟國認為要想抵制蘇聯,必須有一個經濟強大的西德作為盟國。而戰后初期,西德經濟復興面臨巨大困難,需要外援來加強經濟的"造血功能"。當時西德所受外援主要來自西方盟國占領區政府的救濟金撥款和馬歇爾計劃。它對西德來說尤如雪中送炭。通過馬歇爾計劃,西部免費得到了新設備、原材料和食品。同時,馬歇爾計劃還通過設立"馬克對等基金"來擴大其能量,即把馬歇爾計劃援助款項進口的原料和貨物,出售給西德消費者,所得款項再由國家通過重建銀行,供給緊張部門用于投資。到1956年,西德利用這筆基金進行的投資達100億馬克,幾乎遍及一切經濟部門,從而大大緩解了資金缺乏的狀況,有力改善支付平衡。東德則受蘇聯的影響,視馬歇爾計劃為美國資本主義統治擴張到全歐洲的一項戰略,而把這一援助拒之門外,這就缺乏恢復和發展經濟所需的資金支援?quot;有人估計,聯邦德國由于從1949年參加馬歇爾計劃,人均獲得140馬克的補助,而民主德國由于賠款,人均負債2500馬克"。(13)
其次,朝鮮戰爭的爆發給西德經濟重建帶來了特殊機遇。1950年,由于生產軍需物品的需要,西方盟國取消或削弱了對西德某些工業部門,如造船、鋼鐵等生產的限制,西德工業生產及其對外貿易因此大受刺激。據統計,1950年第四季度工業生產水平比1949年同期增長了1/3,就業人數從1360萬增至1420萬。1951年下半年外貿第一次出現順差,半年的出口額幾乎可以平衡全年的進口額。這就使西德迅速積累資本,擴大市場占有額,為經濟起飛作好準備。
四、兩德的經濟模式差異
1.聯邦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
在總結了魏瑪共和國時期的自由資本主義和納粹時期的專制主義這兩個極端的失敗教訓后,德國經濟學家們提出了"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其基本觀點是建立自由的市場經濟,國家保證這種制度的執行,并采取措施緩和競爭引起的社會矛盾,防止產生專制、國家計劃化、經濟管制以及卡特爾化所帶來的私人壟斷。經過民眾的多數投票,西德選擇了這條發展經濟的特殊途徑。但戰后經濟崩潰、通貨膨脹、黑市猖獗,又盛行"卷煙經濟",在這些條件下是不能推行社會市場經濟的,必須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來為實行經濟管理體制改革創造條件。
首先要解決的便是幣制改革。在占領當局的主持和準備之下,1948年6月19日正式宣布實行貨幣改革,6月20日兌換貨幣,6月21日起帝國馬克正式作廢,德國馬克開始生效,并規定:每個西占區居民可用60帝國馬克兌換到40德國馬克,到8月份可再得到20德國馬克,每個企業職工可以得到60德國馬克;工資、薪金、養老金、房租等以1:1的比例進行調換。新幣發行后,最初幾周就把100億德國馬克中的61億兌換出去了,一下子把價值數千億帝國馬克的證券、儲蓄金、銀行往來帳、抵押金、各種債券、股票一筆勾銷了。這使德國看起來似乎一貧如洗,實際上這次貨幣改革對幾近癱瘓的社會經濟動了一次大手術,是使經濟走向復興的第一步。雖然又出現了搶購物品的現象,但隨著商品的不斷增加,人們收入的穩定,搶購現象逐漸消失,物質生活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最重要的是人的精神開始重新振奮。
但是,如果單有貨幣改革而沒有相應的措施緊緊跟上,效果也不會這么顯著。貨幣改革后,是放棄經濟管制還是繼續進行經濟管制,需要迅速作出決策。占領當局認為取消對經濟的管制,有可能危及新貨幣,因為放開控制必然導致物價上漲、通貨膨脹,只有在新貨幣運行一段時間,形勢較穩定時,放開控制才是可取的。但當時任西占區經濟管理局局長的艾哈德則堅持迅速、徹底地放開控制。他認為,多年來的黑市腐蝕了企業主、消費者、政府官員,實際上已難以對經濟進行有效的控制,只有最大可能的使市場自由化,減少經濟管制,使價格自由波動,生產者的積極性才能調動起來,整個國家的生產能量才能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從納粹黨實行的統制經濟,到戰后占領當局實行的配給制和價格管制,都是背在德國身上的經濟包袱,對未來的發展是一種障礙。如果不能拋棄它,經濟復興的可能微乎其微。事實證明艾哈德的大膽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從1948年7月開始,相繼廢除了90%的價格規定,大部分的日常必需品可以自由購買。取消配給制和價格管制后,食品和消費價格開始上漲,雞蛋在一個月內漲了兩倍,其他商品開始出現短缺。但艾哈德認為,降低物價、防止通貨膨脹的有效辦法不是恢復控制,而是刺激生產,提供更多的商品。他采取降低進口關稅,吸引外國商品進入德國市場,以促使國內企業在競爭中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接著,他又為國內制造商提供生產皮鞋、服裝所需的原料,鼓勵他們增加生產,供給市場。到1950年中期,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價格從冬季的最高峰降下來。與貨幣改革,放開控制同時采取的第三項措施是減免稅收,刺激投資和生產。艾哈德堅信:自由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是刺激,它是一股動力,能推動經濟發展。因此,他?quot;免稅圖自強"為口號,頒布以減稅為標志的新稅法,重點降低所得稅和財產稅稅率。由于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時,實行了一項嚴厲的新所得稅計劃,稅率很高,所以,降低稅率會使德國居民、工商業者有更多的錢用于消費、儲蓄、投資。對于能促進和加強經濟的工商業建設項目,政府將不征收存款稅和利潤收益稅,還可以用投資作抵押向銀行貸款。國家則通過貸款和補貼援助私人投資。這些稅收優惠條件刺激了企業家們將利潤源源不斷地循環投入生產過程。而加速折舊和建立免于征稅的折舊基金,也促進了企業自籌資金進行投資。大規模資本積累和固定資本投資是擴大再生產的重要條件。以建筑業為例,由于戰爭的損壞和難民的涌入,造成住房奇缺,國家為鼓勵私人建房,規定一切用于建房的投資都免稅,還鼓勵工人把儲蓄存入住房銀行,這部分存款不僅可以免繳所得稅,還可以得到少許利息,這就大大加快了住房建設。
在實施上述幾項措施的過程中,并非是一帆風順,而是常常風潮迭起。阿登納的后任者勃蘭特、施密特以及科爾均繼續推行"社會市場經濟體制",保持了經濟持續增長,為兩德統一提供了堅定的基礎。無論哪個政黨執政,都一致推行"社會市場經濟體制",保持了國家政策的穩定性、明確性和一貫性,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這在當代大部分國家的經濟制度史上是少有的現象。
2.民主德國的中央計劃經濟體制
戰后,由德國共產黨和社會強制合并建立的統一社會黨在實踐的經濟政策方面沒有經驗,它在蘇聯專家幫助下,以蘇聯為樣板,建立了計劃體制,即由中央進行全面干預經濟。首先建立起一整套各級計劃機構,其最高領導為計劃部。1950年11月改名為"國家經濟計劃委員會",其職責是統一計劃和指導經濟,進行生產和分配。由統一社會黨提出符合莫斯科路線的任務,通過計劃委員會制定計劃,提出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宏觀經濟比例,用數字確切說明發展過程,再由各個生產單位嚴格完成計劃。但問題是,計劃越是由中央干預,干預越具體,制定計劃的過程就越長,結果計劃執行時,計劃數據已失去了它的實際效益了。由于各部門和各地方發揮的作用不同,若不互相協調各自的計劃,就容易造成物資不平衡。最矛盾的莫過于最基層的計劃機構,為了完成確定的計劃指標,其采取的部分措施是破壞中央計劃機構的意圖的。工廠領導往往只求完成計劃而不計后果,即使設備負荷過重,或者不能充分維修機器設備也在所不惜,并盡量避免采用新工藝,開發新產品,因為這可能威脅計劃的完成。他們不象市場經濟,有著銷售利益,或面對迫切需要更新更好的產品銷售部門而進行革新。生產廠家只關心數量而犧牲質量,更忽視產品的服務。這導致了設備利用率低,庫存積壓,生產成本特別高。自從50年代中期以來,迅猛增加的庫存,特別是由于一味追求高產而造成的商品積壓,更使人們清楚地看到在國民經濟總的估算方面的經濟失誤。最大的缺點是造成勞動力浪費,這對于就業人口增長停滯的國家經濟是難以承受的。這種失算也反映了蘇聯類型的計劃和管理體制結構龐大,極為不靈活。
為了改善不平衡的經濟結構,推進重工業基礎建設,從1951年到1955年東德建立起基礎原料工業工廠以及生產資料工業工廠,投資大量資金,興建起遠洋艦隊,并開采本國褐煤礦,以提高電力生產。相對而言,農業、消費品工業、住宅建設、交通設施及設備的現代化方面投入的資金較少。這一投資政策不僅反映了東德優先發展重工業,也表面它以嚴格的斯大林主義為根據,建設和擴大一切工業部門。這對一個工業化了的國家可能是正確的,但對一個發展中的國民經濟而言,則意味著很大程度上拒絕專業化、工業大規模生產以及背離國際分工。由此造成的增長率下降,進一步擴大了原來接受蘇聯做法(農業集體化、干預生產的計劃、強制勞動)而帶來的損失以及缺點。因為在缺乏有效的物質刺激,特別是不能滿足消費者物質需要的前提下,要想保證達到所期望的勞動生產率,就只能推行斯大林主義對勞動和工作量的監督體制。但強加的監督體制加上生活水平提高緩慢而引起的普遍不滿,導致了1953年6月17日柏林和其他較大城市工業工人罷工和示威游行。
1956年的第二個五年計劃則強調用最新技術改造國民經濟,優先發展重工業,以確保技術革新。并對工農業產量、勞動生產率提出了具體指標。由于一些東歐國家出現了人民反對政府的現象,1958年東德效仿蘇聯對工業和建筑業的管理體制進行改組,把日常領導的重心從部門轉移到地方,這次改組雖然調動了地方的積極性,但由于倉促行事,出現地方主義和分散主義,沒有能觸動高度集中管理體制本身,因而未能解決經濟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官僚主義和效率不高的弊端,以及調動企業和職工積極性的問題。但是從總體上看,東德工業生產率仍在增長。1956年為7。4%。1957年為11。1%,1958年為12。4%。(14)受這些統計數據的鼓勵。1958年7月,統一社會黨"五大"提出了到1961年在人均占有重要生活必需品和消費品方面趕上和超過聯邦德國的口號。1959年11月政府宣布停止執行第二個五年計劃,另行實施趕超聯邦德國的1959年-1965年"七年計劃",預定在計劃實行期間,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幅度為每年7%。以此來響應蘇聯的"趕超美國"的口號,從時間上和蘇聯的第一個七年計劃協調一致。然而,實際情況同預期相反,由于主客觀原因,東德國民經濟從1959年后持續下降"1959年國民收入增長率約為11%,1960年降為6%,1961年為4%,1962年為2%"。(15)1962年夏,東德政府被迫放棄七年計劃。這正是蘇聯老大哥亂指揮和民主德國盲目跟從的后果。
在1961年,柏林墻建成后,東德領導人意識到:中央全面的計劃對一個不發達的國民經濟而言是不切實際的。于是,從1963年開始經濟改革,實行新的經濟體制:在堅持國家計劃的基礎上,廣泛利用經濟杠桿,推行經濟核算制,實行工業品價格改革,改革國家投資撥款制,推行以自籌資金和銀行貸款為主的企業投資制。改革初期經歷了一個"紅色經濟奇跡",到80年代東德排在世界工業國的第10位。但是指令性經濟仍存在著大量突出的矛盾。集中力量發展電子、電氣、科學儀器和機器制造等尖端工業,卻忽視了動力等基礎工業和輕工業,造成國民經濟失調,供應品的短缺;謹小慎微的管理政策以及8.75小時的工作日導致工人生產主動性的下降。同時,由于引進了一些市場經濟機制,企業自主權擴大,許多企業利用價格等經濟杠桿體系不完備,在質量和技術規格上弄虛作假以謀取高額盈利。因而出現了經濟的盲目狀態和重復生產,特別是財政基金和物資基金的比例失調,原材料、交通和建筑業的發展滯后于加工業的發展,使不平衡現象顯著。這些本應通過宏觀調控來解決,但在內部矛盾和外部壓力下,1971年5月昂納克上臺后,否定了市場經濟機制的措施,停止執行"新經濟體制",重新加強中央集權的體制。到80年代內部管理體制的矛盾又開始尖銳,于是建立了以聯合企業為中心的管理體制,但依舊沒有脫離計劃經濟體制的框架,反而更加集中化了。
總的說來,民主德國的經濟是持續穩步增長的,保持了平均4%的較高速度。但是,越到后來,困難越大。1989年的前10個月,增長率已降到2%,而且,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已日益削弱,整個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同西方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尤其是同聯邦德國比較,各個方面的差距都拉大了。到80年代后期,民主德國的產品已很難打入西方市場。但是,以昂克納為首的國家領導人還是認為,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特征,只能完善,不能改革。80年代,當戈爾巴喬夫提出改革后,東歐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緊隨其后進行改革,而民主德國領導人則以強調符合自己特點的建設方法為由,來拒絕模仿蘇聯,并認為民主德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在國際上是引人注目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在民主德國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東德經濟上落后于西德的原因之一就是領導人的思想太僵化了,滿足于已有的成就,沒有對經濟體制進行徹底改革。東德的經濟管理體制是在不斷完善之中,但始終沒有突破計劃經濟的框框。即使是"新經濟體制"也是以計劃經濟為主。所以,40年來,東德的經濟管理體制只在如何實行計劃管理方面作了些修修補補的工作,進行了某些完善,卻沒有根本性的變革,整個經濟體制還是比較僵化的,對生產的進一步發展起著阻礙。對于這點,東德的領導人應該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由于兩個德國存在的特殊性,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相結合才是造成戰后兩德經濟發展差異的真正歷史原因。但從現代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看,自然資源、戰爭損失程度、賠償數額及外援支持等方面的外在因素,對于經濟發展的作用是逐漸降低的,管理體制所煥發的積極性與創造力對經濟發展才是最有影響力的。因為是戰敗國,兩德按照東西方大國所期望或能接受的社會模式,分別被納入東西方對抗與爭霸需要的政治、經濟、文化體系之中。西德不得不走"西方化"的道路,其制度、國家結構、政策體系都帶有美、英、法等國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民主德國也同樣走上"蘇聯模式"的道路。作為政治上層建筑,德國人是沒有選擇自由的。然而,在這種政治文化模式的運行過程中,對于具體問題,特別是有關國家生存和發展的政策設計時,不應該忘記自己的傳統性和民族性。顯然,西德政府和人民更早地看到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點。社會市場經濟的基本立足點是要在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和婆婆式管理的計劃經濟之間找出一條不同與凱恩斯主義的中間道路,也就是設法解決"漫無限制的自由與殘酷無情的政府管制"兩者之間長期存在著的矛盾,從而在絕對自由與集權之間尋找一條健全的中間道路。這條道路既不同于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也不同于英美的資本主義,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三條道路。它是適應德國國情,也是成功的。
相反,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內在具有的運轉不靈、浪費太大、效率較差的弊病已為人們所公認。實際上,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都證明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實行工業化和工業化的初期是有效的,是能動員并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以較高速度實現工業化的。但它不能適應科學進步,特別是信息技術革命所帶來的生產力質變的需要。不改革僵化的計劃體制以及與此相適應的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社會主義就沒有前途。在這一點上,東德領導人昂納克的思想的確太僵化。民主德國的建設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它并沒有滿足人民群眾在各方面的需求,否則為何稍微放松控制,東德的人民群眾就潮涌般向西方奔跑呢?一個失去了人民支持的國家必然會遭到失敗。
當今世界,最大的政治就是經濟,衡量國力和對世界影響力的真正標準也是經濟實力和財力資源。因此,在逐漸完善的世界市場體系中,單單使用行政手段和政治命令左右經濟,或聽從別國的指揮制定經濟政策是不可行的。從長遠來說,世界經濟的一體化是不可避免的,要想保持自己國家的獨立和強盛,就應該主動融入世界發展的主導趨勢,主動創造國家生存和發展的機遇。所以,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面臨的即是機遇,也是挑戰,而首要的任務并不是從數字上趕超發達國家,應該先滿足人們溫飽、住房等方面的物質需求。因為這種簡單,明了的主張比任何意識形態,比任何哲學都更容易贏得人民的支持和依賴,更重要的是要走人民自己選擇的道路。
注釋:
(1)姚先國,(德)H繆爾德斯:《兩德統一中的經濟問題》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第45頁
(2)姚先國,(德)H繆爾德斯:《兩德統一中的經濟問題》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第48頁
(3)孫炳輝,鄭寅達:〈德國史綱〉華東師大出版社,第422頁
(4)孫炳輝,鄭寅達:《德國史綱》華東師大出版社,第435頁
(5)《德國統計手冊》慕尼黑1949年版,第273頁,轉引自肖輝英:《西德50年代經濟奇跡探析》《世界歷史》1998年第5期,第41頁
(6)卡爾哈達赫:《二十世紀德國經濟史》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181頁
(7)卡爾哈達赫:《二十世紀德國經濟史》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117頁
(8)卡爾哈達赫:《二十世紀德國經濟史》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97頁
(9)卡爾哈達赫:《二十世紀德國經濟史》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96頁
(10)卡爾哈達赫:《二十世紀德國經濟史》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113頁
(11)卡爾哈達赫:《二十世紀德國經濟史》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114頁
(12)卡爾哈達赫:《二十世紀德國經濟史》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115頁
(13)劉同舜,姚椿齡主編:《戰后世界歷史長編195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59頁
(14)孫炳輝,鄭寅達:《德國史綱》華東師大出版社,第425頁
(15)卡爾哈達赫:《二十世紀德國經濟史》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129頁
- 上一篇:清末的國粹主義思潮研究論文
- 下一篇:廣電服務中心社會評價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