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近代海關制度論文

時間:2022-10-23 04:29:00

導語:我國近代海關制度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近代海關制度論文

中國近代海關制度的核心是外籍稅務司制度。這個制度的形成和確立既反映了清政府的衰弱和無能,又反映了西方資本主義列強通過武力對中國主權的干預和踐踏。中國近代海關史的研究始于民國初年。楊德森先生著有《中國海關制度沿革》。新中國成立初期,陳翰笙、范文瀾等一批著名學者組織編譯了一套題為《帝國主義與中國海關》的海關檔案資料叢書,共10輯。80年代以來,中國近代海關史研究有所突破,廈門大學與海關學會合作成立了專門的學術研究機構,一批海關史論文陸續發表。陳詩啟先生更是海關史問題的專家。他著有《中國近代海關史》晚清部分、民國部分,《中國近代海關問題初探》等書。而國外也留有許多近代海關方面的資料,有英國外交部檔案,曾任總稅務司的李泰國著有《我們在中國的利益》。近年,中國翻譯出版了曾在海關辦事的魏爾特著《赫德與中國海關》,此書史料豐富。但從中國研究方面看,海關外籍稅務司制度的形成和確立過程的研究仍是一個薄弱環節,故我想對其作進一步的研究。

一、領事代征制度

鴉片戰爭后,1842年8月29日的中英《南京條約》廢除了保商公行壟斷制度。行商作為外商向中國海關納稅的保證人的資格因此不再存在。《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有專門一條:"英商貨船擔保一款向例英國商船進口,投行認保,所有出、入口貨稅均由保商代納。現經裁撤保商,則進口貨船即由英官擔保"。1英國領事不僅起著他們的同胞與中國當局之間的交流中介作用,而且負責英國女王陛下的臣民合法交納今后中國政府的公正的征稅和其它稅捐事項。但是這種新秩序卻引起一部分中國商人和一部分外國商人的憤慨。因此在同樣不喜歡這種秩序的官員的幫助下,商人們盡可能使新秩序無效,以獲得更大的利益,走私活動依舊猖獗。《北華捷報》說道:"在這個口岸,走私方面的情況越來越糟,與最近繳納關稅體制的變化所想象的截然不同--這種新體制是想有利于誠實的商人--新體制使他成為了恬不知恥和精心設計行為的犧牲品。不能允許在某洋行只繳納20%的合法稅捐,在另一個洋行繳納50%,在第三個洋行繳納70%,而老實人卻一直繳納條約規定的全部關稅"。2而中國政府也沒有打算重新調整其海關管理,以保證有效地、公正地執行條約貿易規定和條約稅則。最終英國政府也放棄了通過干預中國海關的征稅活動來監督海關,履行不平等條約關于關稅方面的打算。海關腐敗又持續了10年。在這段時間內上海作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也由于長江上游的太平天國運動而愈來愈受到外商的關注。

1853年初,太平軍勢力進一步擴展,占領南京。上海也為之震撼,貿易停滯,錢莊拒絕作尋常的通融,外商無法從中國商號獲得繳付進出口稅的現金。3月初,英國商人向阿禮國領事求助,要求制定延期交付關稅的辦法。阿禮國建議由上海道臺臨時發給出港證,由領事擔保將來一定繳付所有關稅和費用。道臺考慮到當時的困難,允許商船自離開之日起,延遲一個月繳納關稅。阿禮國就此制定了一個臨時的保稅方法,準許英商船舶在繳存足夠抵償合法關稅的有價證券之后,可以結關出口。這種辦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貿易困難,但卻緩和不了銀根吃緊的局面,而且這種破壞海關主權的做法連英國全權公使兼商務監督文翰也不贊同。他認為阿禮國的行為違反巴麥尊1851年7月的指示,即英國領事再也不應該為了保護中國的稅收而進行干涉。3因此這個方法實行五個星期后就被取消了。

上海的貿易每況愈下,1853年9月7月,上海小刀會一舉占領了上海縣城,外灘的海關也被搗毀。小刀會在上海這個"外商貿易的唯一寄托所在"4的地方爆發,讓外國方面倍加關注。英、美、法三國領事看到有機可乘,立即宣布:"租界嚴守中立",清朝海關不得在外灘辦公。上海的海關行政被迫停頓。

小刀會占領縣城兩天后,英國領事阿禮國借口"在本埠海關機構及合法當局尚付缺如的狀態之?quot;,為了履行"莊嚴條約","保障中國關稅的征收",伙同美國副領事金能享公布了《海關行政停頓期間船舶結關暫行條例》。這個條例襲取了先前的臨時保稅的辦法,規定英美船貨出口的結關手續由英美領事館辦理;準許貨運承辦人、進口商和航運商使用票據擔保,取代條約規定現銀完稅的辦法;所出票據于40天內在上海向中國海關監督憑票付款;只要辦完這樣的手續,船舶就得離口。5條例中所用的"票據擔保"方式的確適應當時銀根吃緊的形勢。但這個條例事實上絕不是什么為了履行條約,保護中國的關稅。這種"領事代征制度"實際上起了外國方面劫奪中國海關的橋梁作用,也成為阻礙中國本身重建海關的手段,為外籍稅務監督制度作了準備。

盡管如此,在江海關行政停頓之際,這個條例若能切實實行,對中國的稅收還是有利的。但是美國商人堅決反對,而后美國公使馬沙利借口英國有奪取上海,進而控制也許是世界上最富庶地區的揚子江流域的野心,決定與之分道揚鑣。而實際上發生的事讓馬沙利相信,由美英領事代收關稅使美英商人處于不利的地位。10月28日,美國副領事自行宣布《暫行條例》失效。美國首先破壞《條例》,英國亦不愿吃虧。英國全權公使文翰一開始就對《暫行條例》不熱心。他寫道:"我仍然認為,不應將關稅和港口稅交給目前占領上海的各方"6。而英國商人對此辦法也很憤慨。他們認為,其他國籍的船只來來往往都不需交稅,處罰他們是不公平的。最終阿禮國于1854年1月30日聲明:"我不能無限期地為中國海關繼續征稅,條約上我也找不到這樣的責任"。因而聲稱:除非其他國家的貿易同樣課稅,英商就不必繳納異常應付的關稅。7至此上海口已成為一個自由港。

二、中國政府的臨時海關

小刀會占領縣城后,身兼江海關監督職務而"亡命"租界的上海道臺吳健彰在縣城失陷一個多月后,被清政府正式委派為蘇松太兵備道和江海關監督。由于海關監督官印章丟失,他發出通告說,將?quot;常州漕運使"官印代替江海關監督官印,仍按舊制辦理關稅征收事宜(10月10日)8。針對這一通告,英國領事阿禮國竟然聲稱:"須俟大清軍收復上海縣城,閣下到江海關視事之日",才準備和他商談征收關稅事宜9。吳健彰既身為海關監督,便于10月底帶著一支軍隊,企圖進入"租界"在海關原址恢復辦公,但被英國軍艦斯巴達號的士兵攔阻。而后吳健彰只好在陸家嘴附近的兩只老兵船上設立臨時海關。這個臨時海關并未被帝國主義國家腥稀S⒐焓擄⒗窆擔?quot;我已奉命聲明,我方不承認這種水上海關"。10法國領事的態度更加蠻橫:"當我沒有看到上海確實已有可以承認的正常機關,足以保證兩大帝國間的現行條約的履行,尤其對于我國人民的貿易、生命和財產權力得到保護的時候,本領事認為有權準許我國船只自由地進出本港,而無須繳納任何關稅"11。美國領事館勉強"承認"了浮動海關,但美商卻不以承認并且致函美國副領事:"對于你承認一個流動的水上海關,也就是隨時可能被趕跑的海關,我們和我們的同行認為這是嚴重危害美國利益的行為,我們不得不對此提出嚴重的抗議"12.其它國家代表也都拒絕承認。這樣吳健彰的水上海關只得以失敗告終。

覺察到"水上海關"不能發揮任何職能的吳健彰繼續尋求新的方法,打算在陸上重建海關。可是,在租界外灘重建海關一事遭到英國領事的反對而無法實現。于是他又決定在蘇州河北岸建立臨時海關,通知英美法三國領事說,將從1854年2月9日起在該處開始辦理海關事務。對此,三國領事聯名簽署了回復,以海關監督"不論對于締約國或非締約國的任何船只,均一律行使監督權"為條件,將蘇州河北岸的海關作為"直至縣城收復在原址重設為止"的臨時海關而加以"承認"(2月6日)13。但事實上這只是在形式上對江海關問題作了一個了結,外國資產階級對于這個脆弱無能的海關視若無睹,申報的船舶寥寥無幾。吳健彰為了取締外商們的偷稅和漏稅,在上海通往內地的兩條主要通道上的兩個地點,即白鶴渚和閔行鎮設置兩個關卡,計劃抽征華商貨物的出口稅,避免和外商接觸,省去和外國官員糾纏。擔心關稅征收完全擺脫領事控制的三國領事借口海關設在"內地",而不設在通商口岸,"顯系違反條約",并聯合宣布:三國船舶只要出具未繳納關稅即已開出的證明文件就得離口。由此可見,外國資本主義多方干預中國的海關事務,致使江海關收不到關稅,吳健彰的海關只能以失敗告終,上海港口完全變為走私者的樂土。

三、三國稅務監督的設立

阿禮國看到江海關工作無法進行,他又重提自己于1850年表示過的看法,認為只要征稅能以任何方式置于三個條約國的有效管理之下,就像是置于(中國)海關行政當局管轄之下一樣,海關問題是可以解決的14。英國副領事威妥瑪提出一個由上海官員"募用外國人幫辦稅務"的備忘錄。6月中旬,阿禮國拋出了一個"誠實與精干的外國成員和中國當局相結合"的上海半殖民地海關的具體組織方案15。可見英美法的目的是掌握江海關的行政管理權。

此時美國新任公使麥蓮到華,他奉到皮爾司政府關于和其他有約國合作的訓令,趁要求清政府十年修約的機會,承擔起脅逼上海官員改變江海關制度的任務,當面要求清政府兩江總督怡良撤消內地關卡。他還以償還《暫行條約》實行期間商人的欠稅作為誘餌。這對當時面臨軍費竭絀困境的清政府無疑是一大誘惑。這個誘惑促成了昆山會議。

1854年6月29日吳健彰、阿禮國、馬輝(美國領事)和伊擔(法國代領事)參加了昆山會議。這是一次關系今后整個近代中國海關制度問題的重要會議,也是中國海關募用洋員制度的一次探本溯源的會議。最后吳健彰同英、美、法三國領事之間簽訂了中國海關聘用外國人的《協定》。這個《協定》使中國的一個通商口岸的海關行政完全控制在外國勢力手中。領事對海關事務的干涉也大大加強:第一、各領事都得選擇和提名一個委員,而上海道只能按提名加以委任;第二、在彈劾稅務監督的不法行為或玩忽職守的"混合法庭"上,三國領事較之擁有兩個表決權的道臺占有絕對的優勢;第三、各領事還擁有查閱海關一切檔案冊籍和公文的權利。而海關監督職權只不過是任命領事所選派的外國人為稅務監督,并不能按其個人意見解聘他們。更甚之,若沒有稅務監督的"副署和簽章",監督所簽發的正式文件也不能生效,中國海關儼然成了英、美、法三國駐滬領事館的附屬機構。

根據協議三國領事各提名一人,經吳健彰委派"幫辦"上海海關稅務。最初的三個稅務監督是法國的史亞實,美國的賈流意和英國的威妥瑪,并由這三人組成稅務管理委員會。這個部門管理原屬江海關管轄的夷稅征收事宜。隨著外商輪船貿易的迅速發展,夷稅征收增多,再加上有三國領事的強大后盾,這個部門迅速獨立出來。1854年7月12日這個三國領事管轄下的海關開始辦公。這是中國第一個由外國人管理的海關。中國近代海關制度也起源于此。由于英國的威妥瑪精通中文,不管是口頭還是書面的,所以一開始英國就在這個機構中占有領導地位。加之日后,法國在中國貿易利益比重減小,美國領事根據1856年的《領事法》不再提名稅務監督,英國逐步鞏固其領導地位。

英美篡奪上海海關的目的達到之后,便賴掉償還商人欠稅的承諾。最終,美國只同意付還欠稅的三分之一16。而英國政府索性向英商宣布所簽的遠期支票,"立即作廢,并且可以在申請后退還"17。

四、《天津條約》與外籍稅務司制度的開端

江海關設立稅務監督之后,上海海關已能夠正常運行,收取進出口關稅,但真正得益仍是外國資產階級。這一模式逐漸被外國商人所認同,并且感到滿意。盡管如此這個制度仍然存在兩個問題:第一、英國首相克拉倫頓"雖不反對雇用英國人幫助中國人征收關稅,可是不同意女王陛下的領事在這類人員的任用上加以任何干涉,理由是女王陛下政府因此而要對他們的舉措行為負一些責任"18。還有稅務監督由領事提名,意味著稅務監督受領事的管轄,這就使兩者為了關稅問題經常發生沖突。而美國在1856年頒布的《領事法》中也規定領事們不得推薦任何公民充任任何外國政府的職務。因此這種制度中所使用的提名任用方法有待改變。另一個問題是外商普遍要求把這個任用外人的制度推行到其他四個通商口岸,因為"局限在單獨的一個口岸之內,它就使那個口岸和其他四個競爭口岸比較之下,處于極不公平的不利地位"19。這兩個問題存在了幾年,其間1856年英使包令曾要求在福州仿效上海設稅務監督,但被清政府拒絕,"亞羅"號事件掀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58年6月的天津談判最終簽訂《天津條約》。根據條約第二十六款規定,英中兩國同意指派官員在上海舉行會議,根據5%從價稅的標準修改稅則,起草必要的貿易章程。最終在《天津條約》附約《通商章程善后條約》中解決上述問題,把海關外籍稅務司制度推廣到其他口岸。第十款規定:一、關于海關任用洋員一事"各口劃一辦理";二、"任憑總理大臣邀請英(法、美)人幫辦稅務,毋庸英(美)官指薦干預"20。這就促使外籍稅務司制度以條約的形式肯定下來。

《天津條約》簽訂后,南自廣州,北至牛莊整個海岸線都被打開了,上海處于海岸線的中點,它在政治經濟的重要性取代了廣州。為了適應這種形勢,清政府不得不把對外交涉的重心從廣州移到了上海。1859年1月1日內閣奉上渝:"至上海現辦通商事宜與廣東較遠,著即授兩江總督何桂清為欽差大臣,辦理各國事務"21。于是何桂清便開始執行關于海關方面的條款。由于條款中沒有規定固定的組織形式,因此負責確定這種統一的制度如何組織,采用何種形式,以及應怎樣推廣到其它口岸的責任落在了何桂清身上。這就使得他與同僚們商討聯系,特別是和上海道臺及薛煥商量聯系。海關總稅務司最好事精通漢語又有上海海關工作經驗的外國人,并由這些符合中國條約章程的外國人在所有通商口岸建立上海程式的海關。很顯然,李泰國是這個任務的最佳人選,李泰國原是駐滬副領事,通曉中國語言,當過翻譯官,1855年6月接替威妥瑪任稅務管理委員會英方的稅務監督。不久之后,美國的《領事法》使美方不再提名稅務監督,而法國在中國貿易減少,對這一職務不關心。李泰國借此機會把持江海關,建立新海關的模式。他處理海關事務充滿魄力,堅定公平地實施海關規定和條約協定與處罰,不久便贏得了年輕獨裁的稱號22。他的工作為以后各口海關作了典范。除了上述優點以外,他已在天津談判與上海舉行的會議中展現了自己的才能。他憑借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在上海海關的三年工作經驗掌握了第一手的資料,以此在談判中起著橋梁作用。因此何桂清迫不及待地于1859年1月內定他為"總管各口海關總稅務司",并于5月31日札諭他擔任"總稅務司"。但何桂清起初只是設想各新延稅務司統歸總稅務司領束而已;至于稅務司由誰任命,并未決定。李泰國利用自己同吳煦的交情,公然要求吳煦轉請何桂清"請發札諭一道,令伊(李泰國)預為選擇外國人,去留亦聽伊主持"23。這就等于廢棄了1854年三國領事和蘇松太道協議的規定,排斥了美、法兩個稅務監督,總稅務司儼然成為全國海關洋員的首腦。

稅務監督的遴選任用通過條約之后從表面上看"毋庸英美官指薦干預",但其精髓即邀請洋員幫辦稅務并未改變甚至推廣到各口。那么,只要任用洋員管理稅務的原則不變,外國駐華官員仍可以隨時憑其影響,誘逼清政府接受他們的安排。李泰國和赫德擔任總稅務司,都是在卜魯斯的影響下促成的;而各口稅務司的任免又操縱于總稅務司之手。可見清政府與海關監督已無可奈何,海關直接掌控與洋人之手。

五、李泰國、赫德與外籍稅務司制度的確立

這個募用洋員海關制度的設計人是阿禮國,而真正實施、執行這個方案是李泰國。這個方案創辦顯現于上海新海關。當他被委任為"總稅務司"之后,又積極進行組織海關工作,制定各口海關的編制預算,詳擬"海關稅務各條款"。雖然他所擬章程根據不平等條約規定的原則,但他堅持商人應照此章程進行通商貿易,否則予以懲罰。這就從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偷漏關稅的歪風。李泰國被任命為上海稅務司之后,便開始他創辦新的口岸制度,由外國同事們去執行。另外,由于賠款是中央政府的直接責任,由于中央政府現在已被迫與外國代表直接接觸,這種接觸的主要目的是處理由外貿而引起的問題,還由于所有這些問題都與海關事務緊密相關,雙方終于同意,由李泰國向薛煥建議的外交機構也應該控制集權化的海關管理,通過新建立的外交機構選派的外籍總稅務司,這種控制會最有效。1861年1月20日清政府設立了總理衙門,以奕訢為領銜大臣,滿大學士桂良和戶部左侍郎文祥為幫辦,并以北方三口和南方五口通商大臣分管各通商口岸對外關系事宜。

總理衙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挑選合適的外國人擔任新型海關總署的總稅務司。李泰國已經由皇帝欽差大臣何桂清頒布任命此職,但是,由于該職位在這方面的權力現在是由具有更高權力的衙門所代替,該職位還有待于衙門認可其任命或另選他人。衙門似乎沒有考慮其他候選人。1859年10月卜魯斯到達了聯軍占領下的廣州,在赫德的協助下李泰國創辦了粵海新關,費子洛被任命為稅務司。

1860年1月,李泰國又來到了汕頭。由于這個新開的口岸位于廣東省,因此在兩廣總督勞崇光給道臺的命令支持下,李泰國開設了海關并且任命華為士為稅務司。在李泰國開辦新關的過程中,赫德開始嶄露其頭角,并且得到阿禮國的表揚,同時也與廣州官員建立了良好的聯系。1860年6月,英法聯軍進攻北京,7月英國駐上海領事密迪樂了一個公告,宣布"根據現有的一個特別條例,在中國境內的任何英國臣民幫助現存的中國政府"或幫助任何反對這個政府而起來造反的人,"都是違法的"24。李泰國也聲明暫時停止和中國海關的聯系,新關的建立暫時中斷。

1860年簽訂的《北京條約》執行以后有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向英國和法國各支付800萬兩白銀賠款應采用的方法。條約規定,賠款每季度交付一次,占與外國通商口岸海關征稅總額的五分之一25。這樣首次建立了將海關作為還債機構的先例。威妥瑪在與恭親王及其助手文祥和恒祺討論為支付賠款而做的安排問題時發現這三個人都贊賞李泰國的長處,一致把他當作中央化的海關機構的首長的最適合人選。因為賠款必須從海關收款中支付,最簡單的方法是把到期必須支付的規定款項的支付安排交給李泰國。召見李泰國,只要一個星期,他們所知道的會比他們十年中從他們的中國人下屬那里得知的要多得多26。兩廣總督勞崇光,兩江總督何桂清以及上海道臺薛煥都大力推薦李泰國,根據他們的證明,文祥在不久以后的一次會面中通知威妥瑪,已經決定任命李泰國為總稅務司。不久恭親王將委任狀交給直隸總督恒祺,授予李泰國全面監督的權力,監督與稅收有關的所有事務,幫助各口岸的中國監督們征收稅款,防止在稅收上舞弊,確保在海關工作的外國人的良好行為27。

但是李泰國缺乏見識和機智,對形勢估計錯誤。當太平軍席卷江南時他認為清廷前景瀕臨危殆,于是借養傷為名而突然回國。1864年4月他向新任兩江總督五口通商大臣薛煥請假回國,并推薦了費士來和赫德暫時會同署理總稅務司職務。費士來1857年來華,1859年進入江海關,1860年任江海關稅務司。赫德在廣州新關開辦中嶄露頭角后于1859年開始了他的海關生涯,擔任粵海關副稅務司。赫德一開始就比費士來有優勢,采取各種措施鞏固外籍稅務司制度。赫德全力開辦根據《天津條約》規定而開放的通商口岸的海關,設置了一個總理各關事務的最高機構,即總稅務司署。他在組織新關過程中采用了西方先進的行政組織、人事管理、財務管理、征稅制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稅收激增。后李泰國因阿思本艦隊事件而垮臺,1863年赫德開始擔任海關總稅務司。經過赫德的一系列努力,海關得到了鞏固和穩定。各國駐華公使和清政府逐漸接受,進而支持這一制度。

赫德面對各資本主義國家相互爭奪中國的局面,深知要維護各國特別是英國在中國的利益,要維護和提高他在海關的地位,必須妥善解決"國際性"問題。他在遴選各關官員時,把人員的國籍作為一個重要的條件。他主動邀請各有關國家選派人員參加海關工作。1864年,他要求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招募3個18―22歲的美國青年來中國,以備海關錄用28。他把中國的海關極力辦成代表各資本主義國家共同利益的國際機關。海關實質上是維護和代表外國資產階級利益的機關。赫德在1864年的《關于總稅務司署創設問題備忘錄》中詳列了海關在維護外國利益方面發生的作用,主要有:一、監督和強制清政府履行不平等條約;二、在各口擬定章程時,稅務司署總是"通過非任何其他方式所能輕易達到的有效的更改",使它"對商人都有直接利益"。三、"稅務司署對于有權取得損失賠償的外商,對索取賠款的各國政府以及對于必須支付賠款的中國政府,不是一個毫無價值的機關,該署對征收關稅的監督已保證了這一種要求"。四、海關在"潛移默化"中消除了中國官員對外國人的疑忌,轉而"尊重"外國人29。

海關的這些作法很快得到各資本主義國家的賞識。1864年,美、英、法、俄各國公使采取的所謂合作政策明確規定:"在維護我們的條約權利所需的范圍內保衛條約口岸;在純粹的行政方面,并在國際性的基礎上,支持了外國人管理下的那個海關"30。

19世紀60年代是中國國內戰爭從高潮轉向低潮時期,也是外國資本主義扶植清政府重建統治秩序的關鍵時代。海關成為各資本主義國家扶植政府的得力機構。

海關對待太平天國的態度是幫助清政府鎮壓,凡是太平天國革命戰火燃燒到的口岸,都有外籍稅務司滅火的活動。他們組織洋槍隊鎮壓太平軍,還幫助清政府籌措軍費。太平天國在1865年轉入低潮,這時赫德又呈遞了一個全面改革清政府的文件----《局外旁觀者》。他以"旁觀者"的身份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議,即整頓財政、整頓吏治,學習外國善法,并準華洋商人合辦,皇帝召見各國公使,委派駐外使節等。這個文件推動了中國的洋務運動。他從海關經費中抽撥銀兩帶了清廷官吏出游歐洲,支持同文館的運作,幫助創辦軍事工業。

赫德為清政府做的一件最現實的工作,就是由海關洋稅擔保賠款。根據《北京條約》的規定,海關和賠款聯系在了一起。到了1866年1月清政府清償了全部賠款達1600萬兩。賠償完之后,除部分撥充京餉之外,還按結提出四成解交部庫,增加了清朝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清政府對此大為贊賞。總理衙門奏稱:"查數年以來,洋人充當中國司稅,辦理尚屬認真",于是"議準""令洋人仍幫同司稅,厚以廩餼"31。

外籍稅務司制度,這種前所未有的特殊的海關制度,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被確立。而隨著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不斷擴張和清政府自身的腐朽,這一制度又有了存在的可能性,它最終被各國和清政府所接受。這為它日后進一步的擴展奠定了基礎。

注釋:

1:《中外約章匯要1689-1949》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頁

2:《北華捷報》1952年5月12日

3:魏爾特:《赫德與中國海關》上冊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頁

4:《北華捷報》,第231期,1854年12月30日。《小刀會史料》第461頁

5:《中國近代海關歷史文件匯編》第6卷,第20-22頁

6:轉引自:魏爾特:《赫德與中國海關》上冊,第122頁

7:《北華捷報》,1854年1月30日

8:《小刀會史料》第305-306頁

9:《北華捷報》1853年10月22日

10:《北華捷報》1854年2月4日

11:《北華捷報》1853年11月12日

12:《北華捷報》1853年11月5日

13:《小刀會史料》第366頁

14:轉引自:魏爾特:《赫德與中國海關》上冊,第129頁

15:魏爾特:《中國關稅沿革史》,三聯書店1958年版,第119-120頁

16:馬士著、張匯文等譯《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三聯書店1958年版第2卷第21頁

17:魏爾特:《中國關稅沿革史》第125頁

18:魏爾特:《中國關稅沿革史》第127頁

19:《北華捷報》1858年10月9日

20: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匯編》,第一冊第118-140頁

21:《吳煦檔案·選編》第4輯,第195頁

22:《北華捷報》1855年9月1日

23:《吳煦檔案·選編》第6輯,第273頁

24:魏爾特:《赫德與中國海關》上冊第187頁

25:魏爾特:《赫德與中國海關》上冊第189頁

26:魏爾特:《赫德與中國海關》上冊第191頁

27:《北華捷報》1861年3月9日

28:《中國近代海關歷史文件匯編》第7卷,第82頁

29:《中國近代海關歷史文件匯編》第6卷,第190-192頁

30:馬士著、張匯文等譯:《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第2卷,第464頁,附錄一

31:同治四年十二月丙申,恭親王又奏。《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第3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