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設計思索

時間:2022-03-13 02:14:00

導語: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設計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設計思索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教師們要把自己變成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顧問”、“參與者”、“協作者”,課堂教學中必須“以人為本”,讓學生盡可能“活動”起來,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史、在“活動”中悟史、在“活動”中明理。如學生朗讀、觀賞、表演歷史劇、看圖說史、繪圖大比拼等活動,鮮明、形象、生動的情景會使學生產生相應的情感,這些活動讓學生的情感得到釋放,自然就掌握了該掌握的歷史基礎知識、道德情感•一些再現歷史場景的“活動”讓學生有深刻的印象,培養了他們的團隊精神,并能強烈地震撼他們的心靈,喚醒他們的良知,陶冶他們的情操。所以我們的學生中有叫“秦始皇”、“張騫~明智天皇”的也就不奇怪了。

一.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活動設計要引導學生學習歷史方式的轉變。新課改中,教師的教學方式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得轉變。新課程標準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知識、應用知識的態度與能力。歷史教師首先應該讓學生參與各種“活動”,讓學生明白自己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機器,而是把自己作為主動學習、主動探究歷史的主人。

二有利于達成課堂教學的目的

讓學生在歷史課堂中“活動”起來,老師就相當于“導演”,要真正做到“教師搭臺,學生唱戲”。很多歷史課堂有了學生朗讀、繪圖,講故事、唱歌、歷史劇表演等,可以說是豐富多彩、立意翻新,學生踴躍參與,課堂可謂“熱鬧非凡”。但是學生活動不是盲目的,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不能“華而不實”,歷史課堂“活動”必須要有明確的目的性,也就是我們要引導學生不能只為了感官的刺激而活動,而是要明確活動的意圖,既要保證學生的“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和有效參與”,又要防止學們偏離主題。

并在學生“活動”中隨時提醒學生本“活動”的“目的”。如在七年級下冊《明清專制集權的加強》里的明清八股取士一目中,我安排了學生課前收集資料、課堂上表演短劇、“看圖說史”等活動,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切是讓學生看《舉子看榜》“看圖說史”的活動,學生非常踴躍,紛紛發言,有趣的是他們對圖中挑擔子的小男孩的身份發生了爭議,初一學生的天真本性使他們爭得面紅耳赤,有說是貨郎的、有說是書童的。這個時候不能由他們爭個沒完沒了,偏離主題,于是活動的目的讓我提醒他們的時機也到來了,我對他們的發言都做了肯定表揚“觀察仔細,想象豐富”并允許保留各自的意見,然后立即順勢讓學生們思考此圖整體上說明了什么問題?這樣留有懸念又尊重了學生,也不讓他們太偏離主題。結果學生們也就很快言歸正轉,并都能說到當時八股取士考試制度下讀書人的復雜心理,并能理解八股取士的危害,也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完成了對本課的學習。因此教師們要引導學生在活動中不能重形式而輕知識,不能因活動而偏離主題和拋棄重點。讓歷史課堂中“學生活動”既要創新叉要主題鮮明,并且要目的明確、任務清楚。

三,有利于學生自主意識的培養

歷史課堂中“學生活動”不是簡單的要求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朗讀、記憶等,而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與探索,讓學生在體驗歷史中思考、積累和豐富經驗。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開拓延伸從而培養學習歷史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培養學生自信心以及團結協作的精神等。歷史課堂中的“活動”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具有開放性和自主性的。我們在引導學生活動時要盡可能的讓學生自主有序活動,同時不局限單一的形式和內容,鼓勵學生大膽開拓、創新。

例如“小老師”的活動教師們都不陌生,在七年級下近代前夜的盛事與危機*一課中我就安排了“小老師”上課的活動,具體辦法把學生分為三個組,分別負責“盛世…近代化因素的萌發…‘危機”的教學。第一堂課進行分工準備,每一大組的組長負責分布任務,并讓自己的每個組員分別都有任務(查閱資料、做課件、備課、選出“老師”等),第二堂課就由三位“小老師”正式“上課”,“小老師”們也大力發揮學生主體性,表演課本劇、講故事等豐富的活動,最終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們非常新鮮。通過這樣“活動”后,學生們不僅牢固掌握了本課知識,也懂得了團結協作的重要,還感受到老師的苦與樂,堅強、信心的情感油然而生。這樣的歷史課堂的學生“活動”就具有鮮明的開放性和自主性。當然學生不可能達到老師的素質和技巧,這就要我們歷史教師要做大量的課前工作,給予他們必要的指點和幫助。

四.有利于三維目標一體化的達成

新課改下歷史教學目標是三維目標的達成過程,而歷史課堂中的學生“活動”不能是表面的、膚淺的。歷史教師應該精心設計課堂“活動”,要在明確目標的前提下,由表及里,逐層深入,使知識、能力、情感三維目標一體化。我們每設計一個學生活動都應該想到:此活動要使學生記住什么歷史知識?理解什么歷史現象?對這一歷史現象有什么樣的思考啟示?如歷史劇的表演“活動”,首先得讓引導學生課前精心設計臺詞、反復排演,臺詞中既要有知識又要情感,表演中既要生動也要尊重歷史。我曾讓學生表演過“西安事變”背景和過程,之前下了大量的功夫做準備,課堂里小“張學良”繪聲繪色的勸諫到“哭諫”讓好多學生眼中閃動著淚花,這樣讓他們非常容易的理解了西安事變發生的背景并突破了這個難點,表演“西安事變過程”中“”悲憤地反復仰天長嘆:1936,12月l2日,西安’,辱死我啊!”讓大家終身難忘。這樣學生們自然記住了西安事變發生的時間、地點、經過等基礎知識也完成了這些知識目標。這樣也使學生在表演和觀看表演中自然體會了張楊二人的強烈的愛國激情,愛國主義,憂國憂民的責任感油然而生,最終完成了本課的三維目標一體化的達成。

五、活動設計要符合中學生的實際

不同年齡,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是有差異的,因此歷史課堂中的學生活動要針對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學生“活動”。課堂中的學生活動還應該盡可能的讓全體學生或者大多數學生參與,活動中分組、分工都要具體、合理、詳細。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

如初一、初二學生表現欲望最強,就可以設計學生表演、繪圖大比拼、講歷史故事比賽等活動,而初三和高中學生不再喜歡簡單的過于張揚的活動,他們的能力思維層次已經上了更高的臺階,所以我們可以讓他們進行辯論、講座、記者采訪等歷史活動。所以歷史課堂的“活動”要具有針對性,符號學生實際,對不同年齡、不同水平的學生采用不同的學生“活動”。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應該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們身上激發起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活動很多,如巧講典故,以奇引趣,精讀詩詞,以詩牽趣•編寫歌謠,以歌導趣;設置圖表,以圖增趣等等,只要經過教師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他們的學習化繁為簡,變被動為主動,從而在充滿興趣的教學中,既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又增長了知識,提高了教學質量,真正達到學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總之,歷史課堂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還要使學生得到生動、活潑的發展;還要為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創造的能力以及生存和發展的能力打好基礎,并讓歷史的“育人”功能充分發揮。要做到這些,盡可能讓學生在我們歷史課堂中“活動”起來是唯一最好的選擇。